1樓:hi漫海
束水衝沙法,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適用於流量較大遊滲笑的河流,如黃河。最早使用這種方法治理黃河的是明朝著名水利工程師潘季馴,之後歷朝歷代都採用這種方法治理黃河。
明代起,在黃河上有引導地利用洪水,束水喊告攻沙、分洪淤灘的治河方略形成,認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則淺可深,治在吾掌耳(引自《中國水利史稿》)」辦法是「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堤兩束之,衝中間焉,而中自深(出處同上)」如要淤灘固堤,則將此神含法「反而用之」。到清康熙年間,經靳輔、陳潢在明潘季馴治河基礎上的發展與完善,黃河上形成了以縷堤束水攻沙,遙堤防洪,結合隔堤、滾水壩、減水壩(閘)的有控制的利用洪水刷槽淤灘的治河防洪體系。
這一防洪方略至今仍在沿用。
束水攻沙的深遠影響
2樓:袁樂兒
潘季馴四次治河的成績是顯著的,特別是束水攻沙論的提出,對明代以後的治河工作產生深遠影響。不少水利史研究者和水利工作者都以極為欽佩的心情對潘季馴的貢獻作出過很高的評價。清康熙年間的治河專家陳潢指出:
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說,真乃自然之理,初非嬌柔之論,故曰後之論河者,必當奉之為金科也。」近代的水利專家李儀祉在論及潘季馴治河時說:「黃淮既合,則治河之功唯以培堤閘堰是務,其攻大收於潘公季訓。
潘氏之治堤,不但以之防洪,兼以之束水攻沙,是深明乎治導原理也。」這些評論雖然包含有不少過譽之詞,但從中可以看出,潘季馴在死後三百多年間,對我國水利界的影響是巨大的。
應該說,在河患十分嚴重、河道變遷頻繁的明代,潘季馴能針對當時亂流情況,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論,並大力付諸實踐,是一種超越前人的創舉。他在第三次治河後,經過整治的河道十餘年間末發生大的決溢,行水較暢,這在當時不少人都是承認的。如常居敬就曾在《欽奉敕諭查理黃河疏》中說:
數年以來,束水歸槽,河身漸深,水不盈壩,堤不被衝,此正河道之利矣。」在潘季馴四次治河時,他又大築三省長堤,將黃河兩岸的堤防全部連線起來加以鞏固,黃河河道基本趨於穩定,扭轉了嘉靖、隆慶年間河道「忽東忽西,靡有定向」的混亂局面。這些成就,是同時代的任何人所未達到的,理應受到充分肯定。
但是,也應當看到,潘季馴治河還只是侷限於河南以下的黃河下游一帶,對於泥沙**的中游地區卻未加以治理。源源不斷而來的泥沙,只靠束水攻沙這一措施,不可能將全部泥沙輸送入海,勢必要有一部分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里。潘季馴治河後,區域性的決口改道仍然不斷發生,同時蓄淮刷黃的效果也不理想。
因為黃強淮弱,蓄淮以後擴大了淮河流域的淹沒面積,威脅了泗洲及明祖陵的安全。由此可見,限於歷史條件,潘季馴採取的治理措施,在當時是不可能根本解決黃河危害的問題的。
束水攻沙的大力實踐
3樓:飛兲
潘季馴不僅是「束水攻沙」方策的提出者,而且是這一方策的大力實踐者。萬曆七年(1579年),他第三次治河時,本著「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潰決,復閘壩以防外河,創滾水壩以故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靡費,寢開老黃河之議以仍利涉」的治理原則,「築高家堰堤六十餘里,歸仁集堤四十餘里,柳浦灣堤東西七十餘里,塞崔鎮等決口百三十,築徐、睢、邳、宿、桃、清兩岸遙堤五萬六千餘丈,碭、豐大壩各一道,徐、沛、豐、碭縷堤百四十餘里,建崔鎮、徐公升、季泰、三義減水石壩四座,遷通濟閘於甘羅城南,淮、揚間堤壩無不修築,費幣金五六十萬有奇。」經過這次治理後,「高堰初築,清口方暢,流連數年,河道無大患」,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萬曆十六年(西元1588年)潘季馴四次治河後,鑑於上次所修的堤防數年來因「車馬之蹂躪,風雨之剝蝕」,大部分已經「高者日卑,厚者日薄」,降低了防洪的作用,又在南直隸、山東、河南等地,普遍對堤防閘壩進行了一次整修加固工作。根據潘季馴在《恭報三省直堤防告成疏》所指出的,僅在徐州、靈璧、睢寧、等12州縣,加幫創築的遙堤、縷堤、格堤、太行堤、土壩等工程共長十三萬丈。在河南滎澤、原武、中牟等16州縣中,幫築創築的遙、月、縷、格等堤和新舊大壩更長達十四萬丈,進一步鞏固了黃河的堤防,對控制河道起了一定作用。
水掉法如何檢測黃金?以及原理是什麼?
你好!這個問題估計只要真正做過 的才能你,你很幸運,水調法就是準備乙個電子秤,乙個水杯,乙個溫度計,先稱出金子的重量,然後把水放到水杯裡面,把溫度調成 左右,把電子秤重量清零,用根線把 綁起來,然後慢慢的放進水杯中間 注意 要懸空,而且要等水面平靜,放的時候一定注意別太快,手不要抖 看到那個重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