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板塊個數,地理六大板塊分界線?

時間 2025-06-08 13:15:13

1樓:蔣振華悉卿

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樓:範培勝念庚

一共分為六個,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兆枯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它是根據地殼變化的活躍程度度劃分,如果還有不懂的,加高猜差q372011269,我會給你解答,我是高三的學生,戚皮文科的,地理還不錯~呵呵~

3樓:琦桂花富羅

課本是6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但是課本里南極洲的板銷中塊擴大仔鬥磨念鬥了,在太平洋的西部和南美洲板塊的北部還有個板塊但是高中不要了解這個板塊,所以我們高中說6大板塊.15

a如圖可以知道是西半球的太平洋地區,紐西蘭的南北2島在裡面,3個板塊分別是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如果你不明白說明你看地圖看少了。

16b,a的話,2個概率都差不多,不在板塊的交界處,**的話概率一樣,c我不好解釋.d3是秘魯那地方沒島弧,我們看b為什麼是對的,這是看你的讀圖能力的題,2邊1趕都是20,單位百萬年,而5處出只有1個海嶺沒有標其他的,所以說明在20百萬年以內,周圍都超過了20百萬年,所以5的最年輕,望謝謝。

地理六大板塊分界線?

4樓:惠企百科

1、亞粗渣歐板塊。

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包括中南半島。

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巖鬧悄島)。

2、非洲板塊。

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

西側。3、印度洋板塊。

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4、太平洋板塊。

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幾乎都是 大洋)5、美洲板塊。

北美洲。北彎配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

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6、南極洲板塊。

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地理:板塊交界處多___、___,板塊的內部比較___。

5樓:祁水竹糜釗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部較穩定,板塊於板塊交界處,火山、**、比較頻繁.

地球的表面是由六大板塊組合而成,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板塊之間互相碰撞擠壓,形成火山、**;所以說在板塊內部較穩定,板塊於板塊交界處火山、**比較頻繁.

故答案為:火山、**.

6樓:羅豫柳翊

斷裂帶也就是板塊的邊界,把地殼劃分為若干個板塊。因此板塊和地殼不一回事。

板塊交界處就是斷裂帶或者火山帶地殼不穩定,多火山**活動。

地理板塊

7樓:網友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板塊運動。

運動。板塊內部。

活躍。板塊交界地帶。

8樓:網友

巴拿馬運河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板塊運動 六 漂浮運動 板塊內部 活躍 板塊交界處。

9樓:夢迴高二時光

巴拿馬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外高加索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地殼 6 運動 陸地 活躍 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地理——板塊

10樓:王來娛樂整個世界

離散型邊界。

大西洋地區板塊的運動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幾個裂谷帶之外,現存的所有離散型邊界幾乎全被海水淹沒,使得我們難以觀察這些區域的特徵。板塊沿著洋中脊離散並相背運動,高溫的地幔物質從地幔深部上湧充填板塊運動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質噴發到地表形成玄武岩,從而板塊的後緣出現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較高,因為組成它的物質溫度較高,而密度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熱流比洋脊兩側老洋殼的熱流高6倍。

當古板塊破裂並漂移時,新板塊也同時形成,例如東非裂谷被認為是沿初期離散型板塊邊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動為特點,進一步發展成為紅海裂谷,幾乎使沙地阿拉伯完全從非洲分離出去。板塊碰撞示意圖離散型邊界以拉張作用為特徵,張應力產生斷裂,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的玄武質岩漿沿著這些裂隙侵入或噴出。這些岩漿冷卻之後成為板塊的一部分,地表面積的一半以上是由沿離散型邊界的火山作用產生的。

匯聚型邊界。

匯聚型邊界兩側的板塊相向運動,是乙個地質作用複雜的地區,它以岩漿作用和構造變形變質作用為特徵,又可以分成兩種基本型別:俯衝型邊界和碰撞型邊界。俯衝型邊界有一側的板塊俯衝到軟流圈,並受熱熔融並最終成為地幔的一部分,由於陸殼物質的密度較小,洋殼的密度較大,發生俯衝的板塊通常是大洋板塊,俯衝作用通常會形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的地貌組合,稱為溝—弧—盆體系;碰撞型邊界兩側通常都是大陸板塊,二者不會發生俯衝而進入地幔,最終發生地殼的變形縮短並「焊接」在一起,在板塊的結合處形成一系列的山脈。

轉換型邊界。

轉換型邊界位於相鄰板塊相互錯動的地方,沿轉換斷層發育,在邊界處既沒有物質的增生,也沒有物質的消減。轉換型邊界的**影響如圖所示,它們分隔了大洋洋脊。斷裂兩邊出現的地質體年齡略有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在斷裂帶附近,地殼減薄。板塊轉換斷層以不同的形式將匯聚板塊和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在被錯斷的各段洋脊處,轉換斷層將兩個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轉換斷層也可以將山脊與海溝或海溝與海溝連線起來。

但不管轉換斷層以何種方式連線其它板塊邊界,轉換型邊界都與板塊相對運動的方向平行。

11樓:東鳴玉

你是要問相互碰撞張裂形成的各種地形啊還是要給你舉例啊。要是舉例,要是全寫出來,打得起麼。呵呵。

那我就說一下地形。

高山。多由板塊擠壓形成。比如喜馬拉雅山脈(亞印版塊相互擠壓),科迪勒拉山系(包括海岸山脈,安第斯山脈等)(太美板塊)

峽谷。多由板塊張裂形成。如東非大裂谷 (非洲板塊自己張裂)海溝。

多由板塊擠壓形成。如馬裡亞納海溝(亞太板塊)海嶺。板塊擠壓,張裂都有形成。

沒有太著名的就不舉例了島弧。多由板塊擠壓形成。如日本群島(亞太板塊),印尼群島(亞印,亞太板塊)

我的說法只是大多數的情況下適用不代表是這些地形就一定是這樣形成。

12樓:不追葉的風

你地理書上沒圖嗎?這麼簡單的問題書上寫的很清楚啊。

阿爾卑斯山脈——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

東非大裂谷和紅海——非洲板塊張裂。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馬裡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

你別瞎說,我好歹也是個文科生,地理書上畫的很清楚,你別說你看見板塊交界不知道是**,還有,地圖冊上也能看的很清楚,還有,我很負責的告訴你,板塊碰撞,張裂,範圍是整個地球,我們回答也只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你先弄清楚再提問吧。還有就是不知道你是不是新教材,有沒有對南極洲板塊新命名,在南美洲那一塊,南極洲板塊凸出來一塊,和美洲版塊碰撞,還有我再問你一句,你知道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具體含義是什麼嗎?

13樓:山海瑤夜

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是非洲板塊消亡的證據。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產生,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碰撞的結果。

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日本四島,琉球群島是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俯衝的結果。

14樓:09健忘者

地理書上不是標了板塊之間消亡邊界和生長邊界嗎?板塊消亡邊界形成山 你在地形圖上看附近有什麼山 板塊生長邊界形成裂谷海洋。

區域地理分為哪幾個板塊?

15樓:教師**交流中心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全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全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世界上的區域劃分: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們將世界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十三個地區。

區域地理主要考察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等。河流,山川,地形,地勢,人文,經緯度,溫度,人口,語言,宗教等都是考點!

公認的兩大板塊是什麼以及確定地球板塊範圍與分佈的現狀如何?

16樓:北京創典文化

據中國科學家們研究,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兩大板塊,它們的邊界線在中國安徽大別山一線,揚子板塊從南向北緩慢移動,已經深深地插入華北板塊之下。

上面我們說到的北美西海岸附近的聖安德烈斯斷層,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板塊邊界。它既不像大洋中脊那樣,兩側地殼彼此分離,也不像雅魯藏布江那樣,是兩大板塊相互碰撞的結果。兩大板塊在這條大穗森襲致呈直線型的斷層線上左右平行錯動,或者叫滑動。

這種斷層的滑動結果,常常給當地帶來破壞力極強的接二連三的**猜兄。

總之,確定地球板塊範圍與分佈一直是地球科學家和地質學家們十分注意的課題,春鬧也取得了許多科學成果。因為科學家知道,只有弄清這些板塊的位置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才能最後解決地殼活動的種種難題。但是,這個工作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逐漸開展起來,中國科學家們的工作還要晚一些,所以最後弄清地球板塊全貌還有待時日。

六大板塊及板塊邊緣型別,世界六大板塊邊緣的地形

六大板塊 太平洋板塊 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美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包括澳洲 和南極洲板塊。板塊的邊界有三種型別 離散型 匯聚型和守恆型板塊邊界。離散型邊界 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 火山活動 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

中國地理分界線,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四大主要地理區域界線(常用)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 外流河與內流河的界線 400mm等降水量線 東北地區高原與平原的界線 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 年降水量400mm的分界線,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畜牧業和種植業的分界線,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農耕區和...

為何把地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運動學說實際上和根據大陸漂移 海地擴張等的假說或者學說發展而來,已經相當完備了。根據一些科學測算,比如板塊的移動速度和距離等,以及板塊之間互動形成的地貌,如山脈,海溝等等,劃分出六大板塊。當然大板塊內是存在小版塊。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地殼運動較活躍。最近,有訊息稱部分書籍教材劃分了7大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