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近代以來中日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

時間 2022-07-06 19:55:13

1樓:匿名使用者

19世紀60年代起,中日兩國都開始了近代化改革的程序。這不是偶然的,兩國都是在內憂外患的狀況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步強大,中國屢次改革卻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反而加劇了列強的瓜分腳步。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盤中化,明治維新中的全盤引進西方文化,將西方先進技術引進國內產業,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與國內天皇制相結合而成的具有本國特色的君主立憲制,使日本統一於以天皇為中心的統治階級之下。

中日兩國近代化的歷史程序及其異同比較

論述近代史以來中日兩國關係,分析近代兩國差異和當今兩國關係趨勢

2樓:我是龍的傳人

近代中日關係史上充滿風雨,恩怨百年。兩千多年的交流中,愛憎相交,關係微妙。

受政治體制與國際局勢制約,過去60年間,日本社會對歷史問題的迴避多於正視,從沒有得到過認真清理,歷史認識問題成為日本與鄰國關係中的「夾生飯」。冷戰後,在長期揮之不去的泡沫經濟的陰影之下,日本政治趨於保守,**上回避戰爭責任、反過來轉嫁亞洲鄰國的動向十分明顯。日本當局無視政教分離的憲法精神,一味強調參拜靖國神社是「民族文化傳統」,**對篡改歷史教科書「無權過問」,無視鄰國的國民感情。

在亞洲,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美關係的變動、朝核問題的起伏,日本一方面堅持與強者結盟的傳統,加強日美同盟關係,一方面又在亞洲四面出擊,爭奪領土、資源,「遠交近攻」,把防衛重點指向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日趨僵化。目前,日本學界和經濟界出現了反對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動向。這必將導致日本在亞洲失去朋友,陷於孤立而不能自拔。

中日關係的現實與前景之間反差明顯。領土和海洋權益的爭端突出使國民感情下滑。構成中日政治基礎的歷史與臺灣問題,給兩國深化合作帶來嚴重障礙。

在二戰結束60週年之際,中日關係處在十字路口,面臨歷史性挑戰。

對話與交流是化解對立與恩怨的鑰匙。「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解決領土爭端的惟一選擇。中日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雖是說了半個多世紀的老話,卻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化挑戰為機遇的大智慧。

近代中國曾飽受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凌和壓迫,這個過程從中英鴉片戰爭起,持續了百年有餘。這期間列強對華侵略形勢歷經變化,幾個主要國家大多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分別扮演過主角;而從總體侵華力度之強勁、發展勢頭之迅猛上看,從侵華野心之大、對中國造成的危害之深重上看,第一號主角當屬日本。日本在世界列強對華侵略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侵華史研究應當是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篇章。

近代中日關係史從一個方面來說基本上就是日本侵華史。從19世紀70年代初日本與中國訂約建交起,70多年間兩國交往就國家關係來說,基本上是侵略與被侵略、反侵略的關係。不能說這期間日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侵略,更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是侵略者;但從日本的國家行為上看,它對中國的重大決策幾乎全都是為了侵奪中國,它在中國以及在國際上涉及中國的各種重大活動也都是為了侵奪中國,這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

近代日本對華關係的基本點是侵略,主導面是侵略,日本侵華史是中日關係史從一個方面最本質的概括。

在研究中日關係時,常常會有一種「說不明,道不白」的困惑感。究其因,主要還是在「理性」與「情感」、歷史與現實、價值與利益相互交錯重疊面前面臨選擇的困難。

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重倫理」、「重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中國人在進行價值判斷時所依據的是道德標準。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是這樣,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時也是這樣。

中國人用自己的道德觀作為尺度來衡量近代日本的所作所為,由此形成的「情感記憶」、「整體記憶」,規定和限制著我們對現實日本與未來日本進行判斷的理性空間。

但是,兩國人民彼此對對方的發展、強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日本視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為「威脅」,中國擔心日本重新武裝後會再度「捲土重來」。日本雖然否定了「中國經濟威脅論」,但時刻擔心自己在亞洲的經濟實力被削弱。

中國雖然也認為日本成為「政治大國」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對日本走向「自立」疑慮重重。

說到底,中日雙方在新的歷史時期為自己的國家進行戰略定位時,無法找到為對方進行正確定位的心理平衡點。這裡既有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也有相互實際利益的競爭。這是同處亞洲的兩個大國在同時崛起時所必然面臨的矛盾與衝突。

在瞬息萬變的複雜的國際關係格局中,如何構築我國良好的國際戰略環境、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是我們必須理智思考、周密策劃的戰略課題。中日關係是我國在制定國際戰略、尤其是東亞戰略時必須認真關注的一個方面。

不論從地緣政治、安全形度還是從經濟利益、歷史文化淵源的角度,日本都需要認真對待。國家利益決定我們必須儘快地改善中日關係。當然,改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目前,中日關係已步入「十字路口」,它面臨著「感情」與「理性」的選擇,它考驗著處於崛起過程中的中華民族的度量與韌性。同時它也檢驗著走向「自立」的日本民族所作出的各項選擇是否具有合理性。

「理性思維」與「感情用事」、「現實利益」與「歷史恩怨」,這是我們未來在處理中日關係時必須要正面回答的問題。我們必須理性地面對現實,本著「向前看」的精神來處理兩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和突發事件,從戰略高度掌控中日關係的發展脈絡,對中日關係進行戰略調控。

中日兩國**都應從兩國利益的大局出發,為兩個民族的子孫後代制定出長遠、正確的大政方針。而不是憑「一時之勇」卻鑄成大錯,導致中日關係的停頓與倒退。自中日邦交恢復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對日友好的外交方針,並切實地為發展中日兩國的關係而努力。

尤其在處理兩國關係的「棘手」問題和「突發」事件時,都表現出大國的風範與較強的剋制能力。

相比之下,日本隨著首相「走馬燈」式的更換,對華政策也顯得不夠平穩。雖然日本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予了支援並作出一定貢獻,但日本首相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一意孤行」,為中日關係的發展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重大損失。不論他有何種理由,作出傷害亞洲鄰國國民感情的事都是無法寬恕的。

中日兩國都是亞洲處於上升階段的大國,兩國之間在競爭中有相互合作,在摩擦中有共同利益。兩國都不應忘記彼此所擔負的振興亞洲與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如何尋找兩國共同利益的結合點,如何避免和化解因過度競爭而給亞洲鄰國乃至世界帶來的不安,這是中日兩國所面臨的新課題。

論述在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日本的不同發展道路的比較中應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3樓:其實我壓力很大

國內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近代兩國發展道路的不同。日本由於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併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因而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而中國仍處在封建統治之下,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緩慢地發展。

我們可以說,正是由於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才能成功地推行一系列改革。而中國的資產階級因未能掌握政權,所推行的洋務運動及其他一些改良活動就遭到了挫折和失敗。

考察貫穿於各階段、始終影響中日兩國發展的因素,有必要專門涉及開國進取思想和民族主義兩個問題。日本由於有勇於和善於向先進文明學習的優秀民族傳統,因而在與西方文明撞擊時,能很快調適自身適應力,較早較快地果斷採取了開國進取政策,使「求知識於世界」的開國進取思想深入人心,從而保證了各項改革的順利實行。中國則長期閉關自守,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澱的老大思想包袱沉重,雖不斷被迫開放口岸,但除少數先驅具有開國進取思想外,佔統治地位的還是狹隘的閉關排外自守思想。

至於民族主義問題,是始終對兩國的發展起巨大作用的關鍵問題之一。民族主義是日本明治維新的一面光輝旗幟,「尊王攘夷」不僅有反對外國侵略的內容,而且包含著反封建主義的意義。民族主義在日本資產階級運動中,曾起過組織群眾、動員人民的進步作用,成為日本資產階級革命不可或缺的思想**。

從中日兩國近代化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的實現,國家發展為獨立富強的近代工業強國,是以工人備受剝削、農村長期貧困落後,法西斯軍部專權為代價的。中國長期受到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戰爭破壞,其社會經濟、政治民主、文化教育十分落後,歷次革命運動都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鎮壓.

因此,我們說中日兩國各有其成敗得失之處,亦各有自己的優勢,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中日兩國近代化的不同歷程和發展前途,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給我們以種種啟迪。這裡,我們僅將最主要的幾點概述如下:

第一,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既是近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又是近代化的根本前提。

第二,在近代時期,進行社會變革的近代資產階級能否掌握國家政權,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是決定近代化成敗的關鍵。

第三,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進行改革,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是近代化順利發展的保證。

第四,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的全面發展,是實現近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五,反對侵略戰爭,創造和平安定的環境,是近代化順利實現的重要條件。

近代史以來中日兩國關係,分析近代兩國差異和當今兩國關係趨勢?

聯絡具體的歷史事實,比較研究近代中日兩國的改革異同點

4樓:劉之城

相同點: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運動都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擴張,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的,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發展近代機器大工業。

不同點: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更為徹底,政治上建立近代天皇制度,加強**集權,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經濟上鼓勵發展私人經濟;文化上脫亞入歐。結果:

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擺脫了危機,並對外擴張。中國的洋務運動由於未觸動封建根基,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大四在校醫學生純手打(以前學文的)

5樓:夢迴千年de結局

異: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失敗,是因為藉助了沒有實權的光緒帝的力量,給我們的教訓是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日本明治維新,是先推翻的幕府統治,學習西方,從而最終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避免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

同;兩次改革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教育。

近代中日兩國的差距在哪兒,近代中日兩國的差距在哪兒

fly狂野男孩 首先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是資本主義社會,落後的封建制度不敵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社會性質和政治制度的差別。其次,日本人有著強烈的軍國主義思想,奉行武士道精神,而相反中國被鴉片毒害的中國人不下百萬,有的只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在經濟方面中國也與日本相差很多。 一個有明治維新...

法德兩國的矛盾,歷史以來法德兩國的關係怎樣的?

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德矛盾就開始形成,當時普魯士聯合奧地利 英國 西班牙等國組成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大革命進行干涉,自此,法德矛盾開始形成。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對法國宣戰,爆發了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讓出了阿爾薩斯 洛林給德國,並且賠償了50億法郎,法德矛盾開始激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歷史以來法德關係是怎樣的,歷史以來法德兩國的關係怎樣的?

法德之間的關係 1 18世紀以來 1869 和平為主 2 1870,普法戰爭爆發。3 戰敗的法國賠款割地,雙方轉入和平 4 1914 1918,一戰爆發。法國是協約國成員,德國是同盟國成員,法德陷入了一戰。5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巴黎和會 上懲罰了戰敗的德國。雙方轉入和平 6 193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