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算什麼級別,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時間 2021-05-05 06:37:39

1樓:zhongxian哥

秀才相當於什麼文憑

秀才是古代功名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等級,很難直接與現代的學歷制度相等同.

但是如果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我們便可以大致知道秀才在當今社會的學歷水平:

1)古代秀才如何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中專到大專文憑,而社會上的補課班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則更高。由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2)古代秀才是一種功名,這就有了其政治地位了。雖然沒有通過科舉得到官職,但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卻很難勝通過公****取得官職.

古代的秀才還不夠授予官職的資格,而今天考一個公務員,或者找一好一點的工作,至少也要本科。由此可見,秀才在政治與社會地位方面,相當於本科學歷.

3)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產生的最低一級的知識分子,而科舉考是當時國家最重要的人才選拔考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高等教育最低階別文化程度為大專,故現今的大專文憑可與秀才相提並論。但是古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比較低,尤其是一般落後地區,往往一個村只有一個老秀才能夠主持一個村級行政單位的文化活動,比如初級教育,文化活動等,而當今社會學歷氾濫成災,學生學智較差.

從人口比例和綜合素質上講,古代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當今社會的一本到研究生之間的水平。

綜上所述,秀才的才智相當於一本到研究生之間,文憑相當於現在的大專,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2樓:證道之聲

古代科舉制度

以下等級由低至高排列:

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

秀才:諸生中選出的優等人才。

舉人:鄉試考取的人。

進士: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

大學士: 對資望特重以及成績優良者授大學士銜作為榮典。

翰林文聖: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從進士中選拔。

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3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碩士;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4樓:紙墨成殤

「秀才」相當於大學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科舉考試的介紹: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2、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3、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5樓:蒼玉蘭閃煙

你說的這些和現在的學歷沒有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6樓:假蘇更生

參加縣或者

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要想做官發達,基本上就只能走科舉這條路。寒窗十餘載,考完秀才考舉人,考完舉人考進士,只有高中進士才能入仕做官。那麼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今天的哪個層次呢?

8樓:

學子參加鄉下(相當於地區)每年一次的考試,通過便是秀才。 秀才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考試(鄉試),試題由皇帝親自確定,主考官也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 舉人蔘加會試(在京城),通過的為貢士,也叫進士.

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通過殿試以定甲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 。

9樓:果然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一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秀才是科舉制度的哪個級別??

10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等級由低至高排列:

童生: 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

秀才:諸生中選出的優等人才。

舉人:鄉試考取的人。

探花: 科舉制中的一種稱呼。以進士中選少年俊秀者兩三人為探花使。也為殿試一甲第三名。

榜眼: 殿試考取第二名的人。

狀元: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

大學士: 對資望特重以及成績優良者授大學士銜作為榮典翰林文聖: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從進士中選拔高

11樓:misshappy是我

秀才是科舉考試的初始級別,即童生與秀才。

第一等級為秀才。秀才:意思為精英。

第二等級為舉人。舉人:意思為被挑選出來的人。

第三等級為進士。進士:意思為未來的學者。

第四等級為翰林。翰林:意思為北京皇家學府的成員。

讀書人被稱為秀才始於明清時代,但「秀才」之名卻源於南北朝時期,這要從科舉制度說起。漢晉以來,朝廷選拔人才實行舉薦制,俗稱「舉孝廉」,至晉末,各路諸侯紛紛入主中原,你爭我奪政權像走馬燈似的變幻莫測,但打天下的軍閥們也知道,若使國家長治久安還得靠專業人才,因此,南北朝時期最重視優秀人才的策舉,《北堂書鈔》引《晉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

」雖然如此,但那個時候的秀才依然像漢代的孝廉一樣是保舉的,極少有通過「策論」的。

12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產生的學位等級分如下四類:

第一等級為秀才。秀才:意思為精英。

第二等級為舉人。舉人:意思為被挑選出來的人。

第三等級為進士。進士:意思為未來的學者。

第四等級為翰林。翰林:意思為北京皇家學府的成員。

秀才為府級考試選拔出的考生。舉人為省級考試選拔出的考生。而進士和翰林則要通過在北京進行的考試。其中的翰林,則是由皇帝親自選拔出來的。

中國從西漢時期起,開始舉孝廉,從民間選舉官吏。到隋文帝楊堅,廢除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制。設進士、明經二科,通過公開考試選舉錄用。

唐承隋制,並增設明法、明字、明算諸科,但仍以進士、明經二科為主。

宋初承唐制,仍以進士,明經等科取士,但每榜取人大增。神宗時,王安石拜相,廢除明經等科,只保留進士科,且不考詩賦而改試經義,仍考論策。蘇軾初出茅廬,就是依靠一批策論而名震朝堂的。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大體相同,以清代最完備。大凡參加科考的,一般必需經歷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程式。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的讀書人,即所謂貧寒子弟,恐怕大都是難以走完這套科舉考試程式的。

其中,童試合格後叫做「進學」俗稱「秀才」,通過童試才能參加鄉試。鄉試考取者稱為舉人,進了舉人才能參加會試。會試中試者叫做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成為貢士以後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考中後成為進士。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此外,還有歲貢、恩貢、拔貢等貢生,皆為地方擇優選送的國子監學習的廩生及鄉試中副榜的生員及秀才。

凡具有鄉試以上功名者,皆具備了做官資格,且成為鄉里士紳。

中國歷史上除了「學而優則士」的科舉制以外,歷代均有蔭任制,也就是老子當了大官,就可以讓其子孫蔭任一定的官職。

秀才是什麼,古代秀才是什麼學歷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舉察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 秀才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 秀才科 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古代的秀才和進士,還有狀元都是屬於什麼級別

古代的秀才和進士,還有狀元分別屬於縣級 市級和國家級的狀元。其實秀才 進士和狀元是屬於清朝時候舉行的一種考試製度,叫做科舉制下所分配的排名。如果你中了一個秀才的話,那說明你在自己的縣城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人才。秀才其實是每個縣城都會選出一批比較優秀的人才去參加市裡的考試,如果考試過了以後你就可以成為進士...

秀才相當那種文化程度,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

秀才的人數比起大專來太稀少了。古代的科舉要分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童子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那鄉試秀才只能算升本吧,會試算考研,殿試是有皇帝親臨殿廷,發策會試,現在沒了這樣最高領導人直接考的了,照人數比例來說大概是這個樣子吧。秀才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