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的家長自身應如何面對孩子帶來的各種挑戰,答案

時間 2021-08-30 10:36:08

1樓:江淮一楠

一、殘疾兒童家長的心理

西方研究總結,大多數殘疾兒童的家長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這一不幸事實都經歷了下面五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震驚期:家長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時,由於沒有思想準備而感到震驚,往往不相信醫生或專家的話,不接受這一客觀的事實。處於震驚期的家長還做不到冷靜地考慮如何安排孩子今後的生活和教育問題。

第二、拒絕期:頑固地拒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這一客觀事實,他們不相信醫生和評估小組的鑑定,到處求醫問藥,希望能有新的診斷來推翻原有的診斷,或者**孩子的疾病。

第三、絕望期:殘疾是不能被完全**的。當家長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時,他們已經感到身心疲憊,陷入極度的絕望之中。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更有甚者,想到輕生。

第四、內疚期:當回憶起孕期的不良習慣、就醫太晚等因素時,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殘疾是自己造成的。這種內疚不僅指向孩子,對自己的配偶、父母、親人都會內疚,覺得對不起他們。

第五、接受期:接受自己的孩子殘疾的事實,並能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生活。能聽取和採納教師與特殊教育人員的合理建議,並開始考慮孩子的教育和以後的發展問題。

若殘疾兒童家長的心理髮展如上所述,那麼殘疾兒童家長的教育目標就在於縮短前四個階段的時間,使家長早日接受殘疾的事實,並及早地考慮殘疾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問題。

我國學者對殘疾兒童家長心理總結為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正向的態度表現為對殘疾兒童有較正確的認識,能接受孩子的缺陷障礙,並盡力幫助孩子克服障礙,發展潛能;負向的態度表現為對殘疾兒童有著不正確的認識,拒絕承認孩子的缺陷障礙,或看到孩子的缺陷障礙,認為孩子一無是處。

有些殘疾兒童的家長有著較好的修養,能正視孩子的缺陷障礙,他們在震驚之後,忍受了社會對殘疾兒童的偏見,接受了孩子殘障這一事實,開始考慮孩子的今後發展,並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同時,家長本身也不斷學習有關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訓練活動,為孩子的教育成長作好詳細規劃。然而大部分家長並不是那麼理智,他們不能承受孩子的缺陷障礙,在心理上一直拒絕承認孩子的缺陷障礙,忌諱說孩子的缺陷障礙,幻想著有朝一日孩子能和正常兒童一樣成長和發展;不然,他們要麼怨天尤人,要麼自嘆倒黴,滿懷內疚地承認孩子的缺陷障礙,對孩子的成長髮展抱著消極絕望的態度,認為再怎麼努力也不能克服現有的障礙,沒有絲毫髮展的希望。

二、超常兒童家長的心理

第一、炫耀感:孩子的成就會使家長產生炫耀之感,家長逢人便誇自己的孩子,會助長孩子的驕傲和自命不凡。有的孩子不喜歡家長的這種炫耀之心,往往會使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

第二。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心切是大多數超常兒童家長的心理特徵。家長常常給孩子過重的學習負擔和過高的學習要求,助長了孩子焦慮、煩躁情緒的發展。

第三、過分照料:超常兒童家長給予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全部代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超常兒童身上。

這種溺愛和嬌寵,一方面會助長兒童的優越感;另一方面也會妨礙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此類兒童當步入社會時,往往適應不良。

特殊兒童家長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而這些心理問題對特殊兒童的發展往往是不利的。找出這些不良心理並究其原因,為更好地進行特殊兒童家長教育做好鋪墊。

2樓:匿名使用者

既便如花,也不是最驚豔的那一株,但一定是看著讓人舒服的那一朵。

孩子是如何看待家長打自己的,為什麼家長打孩子

家長打孩子一般是家長太急,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家長覺得太出格,或者語言勸解不管用怒了。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看家長打自己會覺得委屈。就是自己錯了他也覺得委屈,孩子認為家長應該有更好的方法教育自己而不是打。孩子還會覺得家長不愛自己。最好不要打,捱打的孩子一般滿腦子都想的是家長有多狠,自己有多委屈,為什麼捱打,...

面對厭奶的寶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家長應該理智的應對,也應該使用一些科學有效的措施來給寶寶補充營養。給寶寶換一個好看的奶瓶,也可以對寶寶進行一些心理引導。讓寶寶逐漸改變這個問題。可以增加寶寶的運動量,餵奶要選在安靜的環境中,可以給寶寶增加一些益生菌,可以適當的做一些嬰兒操,可以帶寶寶曬曬太陽。可以給孩子換奶粉,選擇不同口味的奶粉,這...

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手機使用者 通常孩子的責任心是後天養成的,它伴隨孩子的成長而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發展特點,準備不同的遊戲,由淺入深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低幼齡兒童處在被動責任階段,在遊戲中家長要給予具體的指導。這時的孩子能大致按照父母的指令完成任務就是勝利,因為孩子這個時候並不理解責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