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評述孔子的語文教育思想與實踐

時間 2021-10-30 08:55:26

1樓:陰九曜

孔子教我教語文[湯友明-原創]

[內容提要] 孔子語文教育的成功,得益於:①**遠矚地將教育目標確定為培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②採取各種方法循循善誘地教導學生。我們這些現代教師應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關 鍵 詞] 孔子 語文教育 思想

孔子一生「有**三千,賢人七十二」,其中德行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突出的有:冉有、季路;言語突出的有:

宰我、子貢;文學界突出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被後人譽為「大成至聖先師」,而記載他言論的《論語》在後世評價很高: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些成就的取得,我認為,得益於他良好的語文教育理念。我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遠矚定目標——「學而優則仕」

孔子認為學習的作用很大。《子路》:「一言可以興邦。」說話與國家興衰關係密切。《陽貨》:「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為心聲,知言才能知心知人。

正因為學習的作用很大,孔子便刪定六經作為教材,教導自己的**認真學習。孔子說:「六藝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史記·滑稽列傳》)這裡,孔子把學習六經的作用提到了治國的高度。

如:孔子認為《詩經》的作用有七點。《陽貨》: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學習《詩經》作用可謂大矣: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人們觀察社會的能力,可以使人與人合群,可以抒發心中的憤懣;近可以用詩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詩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而且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這七個「可以」,就是《詩經》的七點作用;有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於情緒美感的,關於社會生活的,關於語文知識的和關於文學修養的。所以孔子說: 「不學《詩》,無以言。

」 (《季氏》)不學習《詩經》,就不善於應對,就不能辦好外交。

又如: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即:不學習《禮》,便在社會上無法站穩腳跟。

那麼,孔子確立了怎樣的培養目標呢?我將它們概括為三點:

1、倡導「文」「雅」,反對巧言。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語如果沒有文采,那麼它就流傳不遠。

又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顏淵》)文采和內容同等重要,好比虎豹和狗羊去掉了身上有花紋和色彩的毛後,這兩類皮革就是一樣的了。這說明孔子追求語言富有文采。《論語》是孔門**與孔子的對話記錄,有些帶有故事性,人物的神態描寫也十分生動逼真,這正是孔子及其**講求文采的證明。

孔子還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即禮讚時用的那些《詩》、《書》裡說過的,都是雅言。

如結婚時禮讚用的「之子于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類。孔子要求以周禮的儀禮作為行為規範,以《詩》、《書》的文辭作為標準文辭。

孔子反對巧言。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學而》)花言巧語,一副討好的臉色,是很少有德性的。又說:「巧言亂德」。

確實,直到今天,那些花言巧語、阿諛獻媚之人,無一不是吞噬社會正義的毒瘤。

2、倡導「仁」「禮」,講求誠信。

《憲問》:「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言與德關係至為密切。「德」從何來?靠「仁」和「禮」的倡導和實踐。

仁與禮的倡導,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部《論語》,涉及「仁」的有58章,提到「仁」字的有百餘處,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追求這個「仁」,合周禮的就叫「仁」。

仁,又是禮的核心。《顏淵》:「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於周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周禮的言論不聽,不合於周禮的話不說,不合於周禮的事不做。所謂合周禮,就是合乎奴隸制社會的種種禮儀。

《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並用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想入非非,犯上作亂了。

博學於文,必須約之以禮,說明學文與習禮是緊密結合的。

有仁愛之心,有好的禮節,還須講求誠信。《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開始我對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子路》:「言必行,行必果。

」言語和行動,行動和結果是緊密相連的,有此言必然有此行,有此行必然有此果。言行一致,就是誠信。

《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守信。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才算是好學的人。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以《詩》《書》等文化知識來結交朋友,以朋友的幫助來培養仁德。可見,誠信交友有助於自我修煉仁德之心。

3、養就「德」「才」,從政治國。

孔子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做了官的人,盡力幹好本職工作外,尚須不斷學習;沒有做官的人,要在學習取得優異成績後再去做官。這兩句話指出了學與仕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了使學生學成從政,孔子特別注意德教為先。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這就是說,應使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人道精神,以及廣泛的業務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技能。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德才兼備」四個字。前三條講德,後一條講才,德放在首位。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年輕人要先把孝父母、敬兄長、言而有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好以後,有多餘的力量再去學習文獻方面的知識。這裡,不僅強調了德為才先,而且指出了德教包括孝、悌、信、仁等內容。

為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從政人才,孔子刪定六經作為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行和才能的培養。他說:「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禮記·經解》)即:言辭溫柔、性情敦厚,是用《詩經》教育的結果;通達於政事,鑑古知今,能**遠矚,是讀《尚書》的結果;胸懷無所不包,性情豁達順暢,是**陶冶的結果;心裡潔淨如洗,能知天地精微,是學習《周易》的結果;謙恭樸實,待人接物莊重誠敬,是學《禮》的結果;熟知列國曆史,能比較各國政事得失,是閱讀《春秋》的結果。

既然學習的最高目標「治國、平天下」,孔子作為師長,便極力推薦人才。對自己的**,只要誰學習出色,確是人才,孔子都加以推薦。如:

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即指他的**冉雍可擔任一個地方或一個部門的長官。「子謂仲弓曰: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雍也》)即:孔子講到仲弓(即冉雍),說,耕牛生下的牛犢,長著整齊赤色的毛,端正的兩角,雖不想用它當祭品,山水之神難道會放棄它嗎?

意為:既然仲弓是個很有德行的人才,那怎麼能因為他的父親下賤而棄之不用呢?

二、 教書育人有奇招——「循循然善誘人」

孔子是我國劃時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讚揚他「循循然善誘人」(《史記·孔子世家》)。「善」在何處呢?

1、因材施教。即:在教學中堅持對不同物件施以不同的教育。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是就程度來說的:

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給他講授高深的知識;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難於理解的知識傳授給他。正因為針對各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培養了「德行、言詞、政事、文學」等方面各具專長的人才。

2、興趣先行。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

」(《為政》)他教育學生,首先從「志於學」開始,強調學生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因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知道的人趕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趕不上樂於實行的人。讓學生樹立人生的遠大目標,培養自己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並積極投身語文實踐活動。

3、啟發誘導。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就是說,學生不到急於求知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學時,孔子總是用「能近取譬」的比喻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困難問題;並要求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多聽多看。《雍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不輕於下判斷,要存疑,把沒有疑問的地方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有危險的事情要回避,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做,這樣就不會後悔。多聞多見,是把話說好、把事做好的一條基本途徑。《論語》一書裡,言「聞」的有50多處,言「見」的有70多處,可見其重要。

5、學思結合。《為政》:「學而不思則罔(受欺),思而不學則殆(疑惑)。

」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茫然無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務學,其思考便是沒有根據的空想,也會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學,又重思,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這是求得知識的必要方法。

6、溫故知新。《學而》:「學而時習之」;《為政》:

「溫故而知新」;《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這些是說,複習,是鞏固舊知識、增長新知識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知識的獲得建基於經常的練習和複習。

我們教師要摒棄「滿堂講」,一定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練習和複習的時間。

7、不懂就問。孔子反對不懂裝懂,他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子主張「毋意(不憑主觀臆測)、毋必(不武斷)、毋固(不固持己見)、毋我(不唯我正確)」(《子罕》)。

因此,他主張多問,對學生的提問給予高度讚揚和積極回答。《八佾》:「子曰:

大哉問!」問題問得中肯,意義重大。《顏淵》:

「子曰:善哉問!」問得好。

一部《論語》,有100多次提問:問仁、問禮、問政、問孝、問知、問士、問恥、問行政、問君子、問**等等。另外,孔子自己問,學生答,更有一種別樣的教師風采。

孔子還重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育學生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就經常請教別人,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 (《述而》)。學生稱頌他是學無常師。在他的影響下,學生曾子提出了「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太伯》)。

8、學而不厭。《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學習,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這就需要「學而不厭」的精神。孔子自己不但 「學而不厭」,而且「誨人不倦」,無疑是學生面前活生生的學習楷模。

我想:我們現代的語文教師,如果能認真吸取孔子語文教育理念的精髓,鑑古知今,與時俱進,就一定能開創現代教育事業的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 嶽麓書社2002.10

2、 楊伯峻.白話四書.嶽麓書社.1996.9.

3、 程昌明譯註.論語.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9.

4、 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上冊).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7.

5、 周慶元.語文學科導論(講稿).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9.

6 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5.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語有哪些,描寫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語

瀛洲煙雨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語有 學而時習之 溫故知新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一 學而時習之 注音 xu r sh x zh 釋義 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二 詞語 溫故知新 注音 w n g zh x n 釋義 溫 溫習 故 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77是隻肥肥兔 偉大的教育家 私人教育的開創者,孔子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 雖然孔子最大的抱負在政治方面,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卻在教育,在我國的教育史上他是好幾方面的開創者。這幾個方面,無論拿出哪一條來,也足以使他受到後世的欽佩 第一,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貴族的專利,師儒是貴族的寄生者。孔子首次提出 有教無類...

小學語文問題,急急急,小學語文教育的問題。急急急!!!!!!!

海之神利基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2.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1.萬水千山只等閒 2.赤橙黃綠青藍紫,3.金沙水拍雲崖暖 4.山窮水盡疑無路 詩句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成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貴重的書信 烽火連三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