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來歷是什麼,太空梭的起源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5-05 10:10:17

1樓:

很詳細嘍 看看吧

2樓:啊姍劐

"東方"號是前蘇聯的第一代載人飛船。自2023年4月--2023年6月,前後共發**六次。"東方"號的外形呈球形、直徑2.

4m,重量約4.7t。它只能容納一名航天員。

其發射目的和意義在於驗證載人航天的可能性、考驗飛船和火箭各系統的效能及安全返回的技術問題。此外,也進行了少量的科研工作。 "東方"號之後邏輯上的後繼計劃是研製和發射多座的"聯盟"號飛船。

但是中間卻意外地殺出了個"上升"號系列飛船。關於"上升"號飛船的來歷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2023年底赫魯曉夫獲悉美國將於2023年底或2023年初發射可載2人的"雙子星座號"飛船,於是立即招見火箭專家柯洛廖夫,並下令要在2023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節之前務必把3名蘇聯航天員送上天。

要把載有3名航天員的飛船送上軌道,這在當時對前蘇聯運載火箭的推力來說是達不到的。為了執行命令,趕在美國的"雙子星座號"之前把3個人送上太空,唯一的出路是在原單座的"東方號"飛船上打主意。專家們絞盡腦汁對飛船進行了改裝:

拆掉了許多科學儀器,連生保系統的裝備和儲備都減少到了最底限度。但是即使這樣要在內徑僅2m多的球體內塞進3名身穿臃腫的航天服的航天員也是不可能的。沒有別的辦法,最後又決定取消了航天員的航天服。

這就是說把航天員的安全僅僅寄託在飛船艙的密封性上。這是一種冒險,甚至可以說是玩命。 所謂的"上升"號飛船隻發**兩次,便宣告結束。

不僅其形狀和構造與單座的"東方"號基本相同,而且運載火箭也完全一樣,即由5組共20枚發動機"集束"構成第一級火箭的推力。因此,它實質上仍屬"東方"號系列。它是蘇美兩霸在航天領域裡盲目競爭的產物。

在大致相同的這段時間裡,美國也發展了兩個型號的載人航天飛船:"水星"號和"雙子星座"號。 美國的"水星"號飛船大體上相當於前蘇聯的"東方"號。

也是單座。從2023年10月開始,到2023年10月結束。共進行了6次載人飛行。

其中2次是亞軌道飛行,4次近地軌道飛行。目標是把美國航天員送上地球軌道並把他安全**下來。"水星"號計劃表明,航天員不僅能在嚴酷的航天條件下生活,而且能對飛行進行靈敏的操作。

因此後來的飛船就減少了很多自動裝置和備份元件,而以手控方式代之。 "雙子星座"號飛船是雙座的航天器。它是美國第二代載人飛船型號,用來彌補有限的"水星"計劃和保證"阿波羅"飛船操作質量之間的空隙。

發射的目的是研究較長期(14天)航天的可能性、載人的和不載人的航天器在軌道上會合、對接及航天員的出艙活動。1961-2023年期間用大力神二型運載火箭向地球軌道共發**兩艘不載人和十艘載人的"雙子星座"號系列飛船。 "雙子星座"號飛船上有應急救生丟擲艙口和彈射椅。

在飛行的主動段及應急著陸時航天員可根據必要發出指令。此時兩個救生艙口蓋可同時丟擲,同時彈射兩個座椅。飛船上還有應急救生用手柄。

用它可同時起動四枚制動發動機裝置,使飛船與運載火箭能在空氣動力學阻力小的高空完全分離。這在保證飛行安全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改進措施。 與第一個型號的飛船不同,"雙子星座"號具有在軌道上與"阿吉納"目標火箭會合和對接用的無線電尋找雷達、船上計算機、進行精細的機動飛行的動力裝置。

為確保在軌道上會合和在稠密的大氣層裡的飛行,操縱用發動機選擇了二組元自燃燃料。在飛船的錐形部分裝有專用雷達站,它可提供觀察角度、飛船目標火箭接近的距離和速度等方面的資訊。這方面的測量結果還顯示在顯示裝置上。

在對接過程中飛船的初步接觸由浮動的圓錐形物體實現。它通過一個減震懸掛裝置連線在"阿吉納"火箭的前部。這個圓錐形物體在對接時能吸收任何一個方向裡的衝擊能量,排除反衝效應並同時將飛船導向彈簧鎖住。

對接之後裝置將圓錐體牢牢地連線在"阿吉納"火箭上,使火箭與飛船組成一個能在宇宙機動飛行的統一結構。 "水星"號和"雙子星座"號飛船都呈圓錐形。共有20名航天員參加過飛行。

從以上美、蘇前兩個型號飛船的飛**況看,人類已開始小心翼翼地、積極慎重地飛進宇宙。從108分鐘到1天數天乃至十幾天,從第一次飛行時航天員無所事事到進行觀察試驗、出艙活動和較複雜的會合對接機動飛行,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所取得的進展是可觀的。自然,飛行仍處在試驗階段。

太空梭的起源是什麼呢?

3樓:給i畫餅充飢

2023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2023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2023年2月研製出一架企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

2023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臺,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

雖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裝置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自重68噸,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

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髮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另外,太空遊客也是航天員。乘坐飛船或者太空梭上天的人都是航天員,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上天前都已經具備了航天員的要求。在飛天之前,這些普通人都是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和長時間的正規的航天員培訓,經考核合格的只是「太空遊客」所承擔的太空飛行任務不同,他是作為航天載荷任務專家參與飛行的,他與駕駛員、工程師的任務不同,所以對身體的要求相對低一些。

太空梭升空時的重量比火箭大許多,所以加速度較小,一般是3g(火箭是4-4.5g)。

中國航天標誌的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圖案為「中國航天」標識,三個同心圓象徵**宇宙速度,箭頭象徵航天產品沖天而起。「casic」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英文名稱縮寫,紅色字母「a」變化為地球軌道的形象,既體現航天的行業特徵,又寓意航天科工及全體員工良好的精神風貌。紅色寓意國家、奉獻、人文感;藍色代表科技、未來、時空感。

企業的標識延續歷史,放眼未來,寓意中國航天繼往開來走向世界。

構成與釋義

關於箭頭。首先,箭頭是航天產品的象徵,代表集團公司的主業。其次,箭頭象徵著航天產品沖天而起,動感十足,寓意航天人奮發向上,航天科技事業蒸蒸日上。

再次,箭頭在三個同心圓之內,寓意一個 「人」字,傳達出集團公司以人為本及團結協作如一人的理念。

關於同心圓。其一,三個同心圓象徵三個宇宙速度,首先傳達出航天產業特徵。其次,在同心圓的排列上,由內而外圓環線條粗細、薄厚漸變,表現出集團公司不斷壯大、擴張的發展勢頭,傳達出專業化、集團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經營理念。

關於字母。字母在設計上的運用,使標誌音形結合,具有了可呼性,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音、義上產生聯絡,避免了單純使用圖形、字母或文字的缺陷。

5樓:手機使用者

放眼未來,寓意中國航天繼往開來走向世界。

火箭起源於什麼國家?

6樓:姬覓晴

火箭起源於中國。

火箭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公元969年,中國已經發明瞭火藥(火藥是在唐朝發明的)。北宋軍官嶽義方、馮繼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

這種火箭由箭身和藥筒組成,其中藥筒用竹、厚紙製成,內充火藥,前端封死,後端引出導火繩,點燃後,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向後噴出,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這種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與現代火箭沒有什麼不同。

7樓:風的嬌羞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起初,火藥在中國只是被當作燃燒物,後來,人們發現火藥燃燒時產生的大量氣體能產生推力,於是就用火藥作「推進劑」製造出了火箭。

據史載,中國早在公元12世紀,就產生了噴氣推進火箭。

中國古代的火箭雖然結構簡單,但製造工藝已十分講究,解決了火箭的安全貯存、運輸、防潮等問題,同時避免炸傷自己人。另外,中國古代的火箭已具備現代火箭的基本結構,即箭頭、箭體(箭桿)、動力系統(火藥筒及引線)和控制系統(羽尾),有些火箭還有了現代反推火箭、飛航式火箭和二級火箭的影子。

作為兵器的古代火箭,在宋、元、明代有過幾百年的輝煌歷史。許多史書中,都記載有大量使用火箭的戰例。有一種叫「一窩蜂」的軍用火箭,是在木製的桶狀發射器裡,安放32支綁有火藥筒的箭矢,火藥筒由總藥線連在一起。

作戰時,將它埋在地下,點燃總藥線,箭矢就會如蜂群一樣飛出來,殺傷敵人。

中國還擁有人類最早利用火箭進行的飛行壯舉。美國學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一書中記述說:「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名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兩手各持一大風箏。然後讓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2023年,科學家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事例

love就是不明白 衣 可抗高溫 低溫環境的羽絨服 航天服在生活中的使用。食 方便麵是人們非常熟悉的食品,方便麵配料包中的脫水蔬菜來自航天技術。住 太空中的衛星 飛船和空間站要能持續獲得能源,顯然太陽能技術是一個良好選擇,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就伸出了長度超過70米的太陽能電池板。這些裝置使用了穩定 高效...

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航天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衣食住行)

王源你是我最愛 據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人們在24日慶祝首個 中國航天日 的時候,可能想到的多是神舟飛船這樣 高大上 的應用,但實際上,航天技術早已走進了普通民眾的 衣食住行 下面就是幾個例子。衣 現在讓幼兒父母大感方便的 尿不溼 以及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所用的 紙尿布,就有航天技術的貢獻。在人類第一...

航天技術由哪幾部分組成,航天技術由哪三大部分組成,各部分有什麼作用

時無間 航天技術包括運載器 航天器和地面測控技術三個重要組成部分。1 運載器 運載器主要是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有箭體結構 推進系統和控制系統等幾個部分。由於採用的推進劑是化學推進劑,單級火箭無法把衛星和飛船送入軌道。2 航天器 航天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是人造地球衛星,還有空間站 宇宙飛船 太空梭 空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