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四大原則,孫子謀攻篇提出的四大謀略原則是什麼

時間 2022-11-02 13:55:24

1樓:雄霸天不是夢

《孫子兵法》提出的四項原則《孫子兵法》裡面的一些思想就是我們在今天要成就大事都用得上的。第一,料事要準。就是對戰略形勢的**要有前瞻性,要有多種方案的選擇。

流行歌曲裡面有一句唱道,「我不知自己在夢遊,到下一個路口,是向左還是右,有誰來為我參謀。」用《孫子兵法》的說法就是戰場總是撲朔迷離、難以把握的,這時戰略家的高明在於比人家看得清楚,能提前對戰略形態進行**和把握,在最撲朔迷離的情況下對未來有一個**,然後在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做出最合理最準確的判斷。第二,遇事要忍。

我們說心字頭上一把刀,好多英雄失敗就是不能忍,項羽就是忍不住,最後被劉邦搞得自殺烏江。《古文觀止》裡有篇文章《留侯論》,說真正的英雄是像張良一樣,老頭草鞋扔下橋,你忍著給他撿起來,像韓信一樣忍胯下之辱。忍字很重要,《孫子兵法》裡面講了「忍」的原則,講了五種情況下要肯舍。

「途有所不由」,有的大路你不能走,明明是大道人家有伏兵,要繞著走;「軍有所不擊」,有的部隊你能把它消滅了當然好,但是你不能動它,就像現在不能跟美國人正兒八經撕破臉皮,可以去網上罵罵帝國主義,可是布什來了你不能打他兩拳把他趕跑,或者把他們的航空母艦打沉了,那可是大事情;「城有所不攻」,有的城池是不能進攻的,要繞著走;「地有所不爭」,有的戰略要地,你實力不具備的時候是不能去爭的;最後一條,「君命有所不受」,有時候統帥可以獨立自主,不要全聽君王命令。這是「忍」的重要內容。此外,孫子也講「以迂為直」,「後發先制」。

比人家後出動,卻要比人家先到達;強調「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有時人家氣焰很盛,你不要去跟他硬碰硬,等他實力削減士氣低落的時候,再去跟人家打。這些也都非常深刻地講明一個道理——遇事要忍。

所以我們平時講「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們紹興人可以學學前輩越王句踐臥薪嚐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都是個忍字。只有大英雄才能忍,一般的土包子不能忍啊,公共汽車上老是看到他們打架罵人,這些都不是英雄;要學會退讓,會妥協,妥協是人生的一個大智慧,妥協並不是一個不好的名詞。

第三,出手要狠。「忍」不是像縮頭烏龜一樣永遠忍下去,是為了以後尋找機會;不是不到,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孫子兵法》是很狠的,有時確實很殘忍,三光政策是孫子第一個提出來的,燒光,殺光,搶光。

孫子認為打仗不要自帶糧食,「因糧於敵」,到人家的土地上搶糧食吃;打仗的話就要毀其國,屠其城,就像成吉思汗打中亞西亞一樣,整個殺光。他還強調,「伐大國,則其中不得聚」,就是攻打大國時,他軍隊都還沒來得及動員,就被你打垮了,人心都慌了,嚇得尿褲子拼命逃跑;「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你的威勢加到他頭上以後,他的朋友都不敢出面幫忙,就像美國打伊拉克時誰也不敢動一樣。這就是孫子強調的出手要狠,用雷霆萬鈞的手段把人家一下子擺平了。

不但對敵人要狠,對自己人也要狠,孫子一直這麼認為。對士兵太好,士兵一下子騎到你頭上來了;把士兵「置之死地而後生」,都是孫子想出來的,所以孫子的良心是大大地壞的。可這些確實是戰場上需要的,假如戰場上要開民主大會,那麼討論一天也不會有結果的;戰場上就是要一個人說了算,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對的要執行,錯誤的也要執行,就是這個原則。

他的比喻很可怕,「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就是一些有關戰場上出手要狠的形象比喻。第四,善後要穩。

善後,他還是要求做得比較妥善的。「窮寇勿迫」,人家已經窮途末路了,就不用追了,追了以後人家狗急跳牆,負隅頑抗,跟你拼個魚死網破。孫子又是個機會主義者,他知道該放則放該收則收。

2樓:匿名使用者

01比較原則

按《孫子兵法》的觀點,企業管理者在未來競爭或商戰前,應衡量決定商場競爭勝敗的

5個基本因素,然後將本身與對手的優劣條件做一估計比較,以探索競爭勝負的可能性。《孫子兵法》名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02領導原則

《孫子兵法》

對領導者提出瞭如下要求:「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身為領導者應具備沉著冷靜的性格與嚴格公正的管理。重視組織領導者的修養與風度可說是「中國式競爭模式」的特點,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03同心原則

軍事作戰時應強調將士同心,具有同舟共濟的精神,各部隊之間能相互支援,發揮團結一致的力量。而企業做競爭活動時,也應留意有無建立一個共同的團體目標,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上下同欲勝」是原則和道理。

04 分治原則

上司如對下屬信任,

就應給與足夠的權利來執行其任務

,這就是「疑人不

用,用人不疑」的道理。「將能君不御」說明了《孫子兵法》的「分層治理」

的思想。

孫子謀攻篇提出的四大謀略原則是什麼

3樓:愛情中的那點事

孫子的謀略或者決策原則是:

1、先知。每一篇幾乎都會涉及到知和先知的問題。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將,等等。

2、勝利。勝利分全勝和有利。

全勝就是指,不動手,就贏得勝利,就是孫子的初衷;如果非要動手,就追求速勝。

有利就是指,所有的決策和行動,都是以對自己有利為出發點。「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以利動,以分合為變』。

3、計算。「五事七計」通過五事七計的分析比較,做戰略決策。

4、詭道。用詭道十二法為戰術使用的基本原則。

4樓:o草莽英雄許仙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謀攻篇》

懂得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和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打的會勝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戰法的會勝利;官兵同心同德的會勝利;用自己的有準備來對待敵人的無準備的會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會勝利。 所以說:知己知彼的人,百戰百勝, 瞭解自己而不瞭解敵人的, 勝負機率各半; 對自己和敵人都不瞭解的, 每戰必輸。

《孫子兵法》幾次論述了對將帥或叫對領導人的素質要求,在《謀攻篇》中,孫子提出了預見取勝的方法,實質上是對領導藝術的概括和提煉,他說:「故知勝有五,:1,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2,識眾寡之用者勝;3,上下同欲者勝,4,以虞待不虞者勝,5,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1,「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這是以知己知彼為前提的。

2,「識眾寡之用者勝」,是指懂得根據兵力多少而採取不同戰法的,可以取勝。

3,「上下同欲者勝」,是指官兵有共同目標、共同語言,上下齊心協力者可以取勝。

4,「以虞待不虞者勝」,是說以有準備的對待沒有準備的,就能取勝。

5,「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說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控制的能取勝。

5樓: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孫子兵法》的《謀攻》篇第四章,講國君三患而致敗,三患為縻軍、疑軍和惑軍。失敗原因是外行指導內行而導致失敗。

《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6樓:偷星

在這段中,孫子強調的是一個字: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經常說的不戰而勝。

謀功篇中提到了謀攻的幾個層次,分別為伐謀(用計策),伐交(通過外交手段),其次伐兵(在遠離城池的地方打仗),其下攻城(圍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因為攻城是成本最高的一種打仗方式)。

所以孫子認為,打仗也應該儘可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歷史上很多以少勝多或不戰而勝的戰役都是有記載,希望對你有用。

7樓:運籌大師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兵以利動是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見《軍爭篇》: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8樓:

活學活用,擇機應變;知己知彼

孫子兵法的四大戰術思想是什麼

9樓:九綺剛胤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的全勝論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子整個思想體系的中心內容和主導思想。他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鬥爭方法,迫使敵方、屈從於我方的意志,以不損已方兵力財力不破壞對方的兵力物力和將被屈者的兵力財力轉化為已力的方式,達到「自保

而全勝」的目的。做到這樣,就會使「用兵之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而「用兵之利」則「可全」。指導戰爭如果能這樣取勝,比起流血戰鬥

取勝來,即使是那些百戰百勝者,也要高出一籌。因而這是用兵取勝的

最上策。

《孫子》「全勝」思想的本義,絕不是說不要武力、放棄武力或不要戰爭、反對戰爭,而是指以武力為後盾,通過施展謀略和巧妙用兵,

造成強大的威勢,力爭不直接戰鬥而迫敵投降,達到「屈人之兵」、「拔

人之城」、「毀人之國」的目的。《孫子》全書言戰,總結戰爭經驗和

規律,正是在這個前提和體系中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當這一目標

不能實現時,「破國」、「破軍」、「伐兵」、「攻城」等手段則無所不用;「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就是說必要時也要攻城。

10樓:景雅惠寧唱

孫子的軍事思想

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受到後世推崇,並不僅僅因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為後人留下的那部驚世駭俗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它全文約6000餘字,分《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它言簡意賅,內容博大精深,可以說字字璣

珠,是國內外公認的「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孫子兵法》問世2500多年來,社會歷史變革,人間幾度滄桑,為什麼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呢?考析其原因,關鍵是《孫子兵法》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戰爭的實際出發,總結和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同時在於它具有著深刻的謀略內涵、道德內涵和哲學內涵,具有超越所處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縝密完整的體系,是人類智慧的寶庫、世界謀略之大全。兩千多年來,國內外的政治家、戰略家,無不稱其為適用於一切有競爭活動的領域。軍事家視其為「兵學聖典」,政治家視其為治國方略,哲學家視其為人生寶鑑,外交家視其為談判法寶,文學家視其為藝術精品,企業家視其為商戰的最高教科書。

孫子的軍事思想

可以概括為以下一些主要

觀點:(一)重戰慎戰——孫子的慎戰論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首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把戰爭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死緊密聯絡起來,不僅指出戰爭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確指出戰爭的政治目的在於確保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把戰爭推到了國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國之大事」,道理非常淺顯,但並不見得為所有的治國者所深知。

在這方面,《孫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戰、慎戰、備戰,以確保「安國全軍之道」。不僅在《計篇》從生死存亡的戰爭後果論述了重戰的思想,在《作戰篇》又從戰爭與經濟的關係上進一步闡述了戰爭後果的嚴重性,反覆指出:「帶甲十萬」要「日費千金」,「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兵外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同樣,出於戰爭後果的考慮,《火攻篇》則告誡人們:「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

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為動,是孫子重戰慎戰思想的核心,是《孫子》對待戰

爭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孫子從戰爭的嚴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後果出發,站

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本著安國全軍的根本目的,以軍事家應有的理智和應負的責任,提出上述重戰、慎戰、備戰的理論。顯然,這是一種冷

靜、理智、現實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戰和窮兵黷武,把國家和人民拖入災難的深淵,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戰,寢兵偃武,使國

家和人民喪失警惕,受禍於猝然之變。

在孫武看來安定國家、保全軍隊是戰爭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因此,戰爭的最大效益莫過於安國全軍。對於這個重大的問題,君主和將領必須慎重處置。

孫子的這種既慎戰又重戰的理論,受

到歷代兵家的重視,成為一切「善戰者」必備的品格和條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孫子兵法的《謀攻篇》中孫子認為謀攻敵國的最高明用兵原則是什麼 強調的是什麼字

在這段中,孫子強調的是一個字 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應該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 也就是經常說的不戰而勝。謀功篇中提到了謀攻的幾個層次,分別為伐謀 用計策 伐交 通過外交手段 其次伐兵 在遠離城池的地方打仗 其下攻城 圍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因為攻城是成本最高的一種打仗方式 所以孫子認為,打仗也應該儘可能...

《孫子兵法謀攻》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一 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的字詞 1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 形容詞作使動詞,使.完整 破 形容詞作使動詞,使.殘破 2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 動詞使動用法,使 屈服 3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蟻 名詞作狀語,像螞蟻一樣 4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久 形容詞作動詞,長久作戰 5 必以全爭...

芭蕾美學的四大原則是什麼,芭蕾美學的四大原則的“繃”的目的是什麼?

霓脦那些 一 開 指的是芭蕾舞者,均需要從肩 胸 胯 膝 踝五大關節部位,左右對稱的向外開啟,或向兩側開啟,尤其是兩腳應該向外開啟180度。它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 延伸身體線條 擴大表現空間 增強運動的靈活 保持身體的平衡 提高藝術性 炫耀貴族的氣派。芭蕾作為一種概念性和抽象性為審美特徵的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