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地球和火星的奧祕嗎

時間 2022-01-10 04:10:13

1樓:王者

2023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對從望遠鏡裡看到的火星上那些隱隱約約的直的暗溝大吃一驚,這些暗溝就像海峽連線著大海一樣,把一些寬廣的暗區連線了起來,他稱之為"canali",義大利語即"水道"的意思。這一重要發現迅速傳播開來,到了英語中便被訛譯成"canal",意即"運河"。於是,火星上存在智慧生物的訊息不脛而走。

有人猜測"運河"連線的暗區是火星人種的植物。一些科學家設想:火星世界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由於火星氣候的惡化,致使火星人不得不開鑿運河從大的湖泊中引水灌溉來維持生態。

另外一部分天文學家持否定態度:所謂"運河"不過是人的視覺誤差而已,根本就沒有真實存在的運河。這一場持續30多年的爭論直到2023年才被畫上句號:

所有的猜測確實是由人的視覺誤差造成的。 到了2023年,人們不再傳說火星上的綠色小人,但研究人員卻又構想出某種生長緩慢適應嚴寒的火星人。美國航空航天署甚至使用矽而不是碳藝術化地塑造了火星人的生命形式。

2023年在"海盜"號踏上火星之後,人們發現原來火星是一個貧瘠死亡的星球。20年後,一顆來自火星的隕石墜落在南極洲,其中發現的一些極有爭議的結構重新讓人們了對火星的討論。 "如果我們能進入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為什麼廣漠的宇宙就沒有居住者呢?

"300年前牛頓曾這樣問過,而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仍然懸浮在空中。 現在天文生物學成了一門大學學科。從理論上講,火星有能力造就生命。

火星上面有著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和峽谷。它就像一個被抽乾後的海洋河床,有著顯著的海岸線。地球上的河床、沖積平原、化石湖及洪水留下的溪谷一樣在火星上面都能找到。

它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這與地球出現生命之前的大氣結構相似。但現在火星上幾乎沒有任何大氣,也沒有流動的水。如果它曾經有過海洋,那麼它的大氣密度應該很大。

那它們到**去了呢?它們是否仍然在火星的某個地方?它們是否由於災難性的宇宙衝撞而剝離了呢?

抑或曾經保護過火星的磁場消失,令整個星球裸置於陽光無情的炙烤和恆星的輻射之中,最後水慢慢地被分解為分子,使大氣和海洋一點點地消失?那些與生命有關的有機分子哪去了呢?雖然它們不足以製造生命,雨點從太空飄落到地球,它們也一樣飄落到火星了嗎?

新一輪火星探測已經拉開帷幕,科學家們希望能將所有的問題一一作出回答。 補充: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

五、六世紀。當時, 希臘 的 畢達哥拉斯學派 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 亞里士多德 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

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 地理學家 埃拉託斯特尼成功地用 三角測量 法測量了 阿斯旺 和 亞歷山大 城之間的 子午線 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 南宮 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 北地 面距離相差約351裡80步(唐朝的 長度單位 5尺=1步,300步=1裡),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

這項工作比 阿拉伯人 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現代,除用 大地測量 方法外;還可用 重力測量 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后,地球動力學測 地方法 得到很大發展。

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 地球形狀 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2023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

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地球自轉 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

地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 大地測量學 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 大地水準面 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 潮汐現象 ,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補充: http://zhidao.

2樓:千曼凝

一個上面有大氣層 存在人類 和各種生物 另一個什麼沒有

學習了《宇宙生命之謎》這課後,你對宇宙的奧祕有哪些瞭解?請簡略相關的資料寫一寫

3樓:姬覓晴

1、從水星、金星表面溫度高,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溫度太低兩個方面分析了太陽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達到300~400℃」「低於-140℃」,結合生活實際就知道,這樣的溫度生命根本沒辦法存在。

2、太陽系中唯一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地球自轉一圈是23小時56分4秒,火星自轉一圈是24小時37分;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傾角,而火星的傾角約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晝夜長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4樓:

我對宇宙的奧祕的瞭解有:

1 、45億年前,地球曾經和火星大小的星球發生過撞擊。

2、太陽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其實它一直在圍繞著銀河轉圈,不過太陽轉一圈需要時間是2億年時間。

3、目前太陽系發現的最大火山在火星上,這座火山面積相當於愛爾蘭一個國家那麼大。

地球的奧祕

5樓:手機使用者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當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

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託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裡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裡),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

在現代,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后,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

2023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

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

在大地測量學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三、質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質量為5.976×l027克,這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測定的。地球質量的確定提供了測定其他天體質量的依據。

從地球的質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克/釐米3。地球上任何質點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隨高度遞增而減小,也隨緯度而變化。

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978.伽(釐米/秒2),兩極處為983.2伽。

有些地方還會出現重力異常現象,這反映出地球內部物質分佈的不均勻性。重力異常同地質構造和礦床有關。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週期變化,最大的可達十分之幾毫伽。

四、構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

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裡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里)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

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

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2023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此後,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裡許多科學家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因為當時人們很難相信有這麼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

正是由於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佈,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

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

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

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關於板塊運動的理論,目前還在不斷髮展之中,同時也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問題。

五、起源和演化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是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區域性熔融現象。

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

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

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階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圈。

地球資料

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 1.000

軌道長半徑(千萬公里) 149.6

公轉的恆星週期(日) 365.26

公轉的會合周期(日) -

軌道偏心率 0.017

軌道傾角(度) 0.0

升交點黃經(度) 0.0

近日點黃經(度) 102.3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徑(公里) 6378

扁率 0.0034

質量(地球質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週期(日) 0.9973

黃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40

最大亮度 -

衛星(已確認的) 1

你知道地球表面為什麼有大氣層嗎

風地觀好在路上 地球的大氣層厚達數百公里,重達6000萬億噸,因為有了它,地球才會存在生命,那麼這麼多的氣體從 來的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地球的引力造成的,地球是個質量很大的球體,總質量約5.96萬億億噸,如此巨大的球體,當然會產生很大的引力,這就會吸附太空中的氣體分子聚集在地球周圍,不過地球大...

當年那個南轅北轍的人,他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南轅北轍的年代位於戰國時期,到了東漢張衡才提出地球應該是個球體,在此之前人們都認為地球只是一塊鍋蓋蓋著大地而已。另外,我們不能說地球是圓的,應該說地球是個球體。在古代,當年那個南轅北轍的人認為自己能到達目的地條件是 1 拉車的是良馬,體力充沛,跑得快。2 自己帶的盤纏充足。3 車伕的駕車技術高。戰國...

火星與地球相比有何相似之處,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火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四顆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的亮星。它緩慢的穿行於眾恆星之中,從地球上看火星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火星最暗視星等約為 1 5等,最亮時比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達 2.9等,這是由於地球和火星分別在各自的軌道上執行,它們之間的距離總在不斷變化。火星熒熒如火,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