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揚州的夏日讀後感,賞析揚州的夏日朱自清

時間 2021-05-05 03:59:42

1樓:匿名使用者

揚州夏日 賞析:

朱自清一生似乎與「水」結了緣,四處漂泊。讀書,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來往於南北之間。稍稍安定的時期,也只有在揚州的那十餘年少年歲月和三十歲後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間到歐洲旅行一年)。

四十歲時抗戰爆發,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蹤遍及南方諸城。四十九歲返回北京,安頓方及兩年,不幸患病逝世。這大概是他愛讀遊記,愛寫遊記而遊記又如此之多的緣故之一吧?

因此,似乎也可以把他的遊記看作那個動亂時代的憂患之書。然而水面上的萍蹤流蕩,卻結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其感時傷世的憂患,嘆息,悲憤,猶如沒入海面的冰山底部,露出來的是陽光水氣中若隱若現的優美的冰峰。這或者就是漂泊者的美學吧?

《揚州的夏日》從體裁、寫法上看都是遊記。不過,我覺得它與其他遊記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所寫的揚州,實際上是他曾久居十餘年的第二故鄉。他的一生,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過這麼久的時間。

因此,寫揚州,不像寫別的地方,如南京之秦淮河,如歐洲的羅馬古城,倫敦書鋪那樣有「異域感」。我倒寧願把這篇「遊記」看作類似於《荷塘月色》、《背影》的抒情文字,因為這是他在北平居住時所產生的懷舊情緒的抒寫。《荷塘月色》隱約中帶有逃避現實的情調,於孤獨自處時悄然享受自我與自然之恬然默契之美;《背影》恐怕更緣起於獨處時對於父親刻骨銘心的懷念。

這些都是用了心力去寫的。《揚州的夏日》也是如此。而且,依我看,這篇筆墨簡省的短文,竟可以看作朱自清一生漂泊心態的美學象徵。

作品一開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學觀,這同樣是他觀照、感受人生的一貫態度。他批評一般人跟在詩人文士的背後,隨聲附和地稱道自己未曾親歷的揚州,僅靠著「耳食」來構築關於揚州的海市蜃樓。他雖愛揚州的秀水,但又批評「瘦西湖」這個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

我們讀他為孫福熙《山野掇拾》作的書評,極力稱讚該書「一空依傍,所有的好處都只是作者自己的發見」;在《南京》一文中也強調只有「經過自家一番體貼」,才能不唱別人的老調,寫出新鮮獨特的感受。《荷塘月色》寫獨處的妙處時,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正是朱自清「自清」的地方。他的散文的妙處,恐怕也就在這裡。無論是遊記,還是別的,他都力圖「一空依傍」,獨出機杼,用自己的心去親歷體貼一番。

難能的正是這種掙脫日常束縛的心靈的悠閒和精神的自由。而《揚州的夏日》就是他這種理性精神和美學觀的實踐。

他開篇即說,由於久住揚州,他不像一般人那樣,對揚州抱有那麼多美麗的幻想。甚至「他的憎惡也許掩住了他的愛好。」在記敘唯一令他懷念的揚州的夏日風光時,他彷彿也有點平鋪直敘:

只是一路領著讀者沿蜿蜒的護城河隨意遊覽,逐次介紹各著名景點的特色。繼而花較多筆墨寫「船」,寫北門外的「茶館」。但若仔細品味,你會發現這種平淡正蘊涵著朱自清特有的審美情趣。

何況他的敘述處處巧運機心呢!他說揚州夏日的好處大半在「水」上,由此引發關於南北方差異的議論,褒貶之中令人隱約感到他的思鄉之深之切。接下來的筆墨就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落在「水」上了:

乘船遊覽,所行的是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平山堂,都因為得了一泓碧水的靈氣而生動如畫;談船的花樣種類和「瘦西湖上的船孃」,更是為了襯托揚州特有的水趣。您瞧,在他眼裡,「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簡直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至於茶館的妙趣,也得之於「水」。

因為茶館一面臨河,不僅便於茶客和乘客的隨意交流,而且船上人興致一來也可以向茶館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悠哉悠哉地享用,遊船簡直就是流動的茶館。揚州的湖色水光雖未被刻意描繪,然而流溢於筆底的盡是關於揚州之水的富於情韻的美感。這就是作者對揚州之夏的獨特感覺,也就是朱自清眼中雅趣橫生的揚州。

讀到文章最後「又得浮生平日閒」這寥寥幾句由衷眷戀意興盎然的人生餘暇的話,誰能說他對揚州的「憎惡」掩住了愛好呢?!

這篇作品筆墨簡省,敘述舒緩自如。看得出作者不像前期寫《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那樣去著意抒寫面對秦淮夜色歌妓時的情感波瀾,對於他所感興趣的「瘦西湖的船孃」的描寫只是輕輕數筆勾勒,內心再也沒有少遊秦淮時微妙的道德衝突;也不像後期遊記有意將「我」隱去,以工筆細緻描摹客觀物件(如《羅馬》等篇),而是在悠然舒徐,灑脫自然的筆調中含蓄地寓託自己的情感。與這一漸趨練達的抒情風格有關的,是作品語言的平易暢達,早期散文那種刻意雕琢的脆生生的文人白話,已經「洗盡鉛華無雕飾」,如出水芙蓉,明淨隨意,一秉天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揚州的夏日》既不是足以傳位的「太子」,也算不得受寵的「幼女」。收入2023年版《你我》集時,作者的自序只說其中「最中意的文字」是《論無話可說》,還連帶提及大部分篇章的寫作背景,卻沒有關於它的片言隻語。誠然,若論寫景狀物的優美細膩,人們想到的總是《荷塘月色》;若論思鄉懷舊的一往情深呢,人們又會舉出《背影》來。

作為遊記。它前面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早已把作者少遊秦淮時澄明而幽微的矛盾心理抒寫得娓娓動人;它後面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似乎更能曲傳他告別浪漫時淡泊寧靜的中年心態。然而,恰是這篇名氣不大的作品,融合了作者早期散文的情致和後期散文更加口語化的語言風格,而且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朱自清在漂泊中澹然澄觀的散文美學——漂泊者的美學。

它既有唐詩的丰神情韻,又滲透著宋詩的筋骨思理,與那些名篇一樣值得細細玩味。

2樓:茳煮襲易萊添器舊便德狠情琅

朱自清一生似乎與「水」結了緣,四處漂泊。讀書,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來往於南北之間。稍稍安定的時期,也只有在揚州的那十餘年少年歲月和三十歲後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間到歐洲旅行一年)。

四十歲時抗戰爆發,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蹤遍及南方諸城。四十九歲返回北京,安頓方及兩年,不幸患病逝世。這大概是他愛讀遊記,愛寫遊記而遊記又如此之多的緣故之一吧?

因此,似乎也可以把他的遊記看作那個動亂時代的憂患之書。然而水面上的萍蹤流蕩,卻結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其感時傷世的憂患,嘆息,悲憤,猶如沒入海面的冰山底部,露出來的是陽光水氣中若隱若現的優美的冰峰。這或者就是漂泊者的美學吧?

賞析揚州的夏日朱自清

3樓:匿名使用者

揚州夏日 賞析:

朱自清一生似乎與「水」結了緣,四處漂泊。讀書,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來往於南北之間。稍稍安定的時期,也只有在揚州的那十餘年少年歲月和三十歲後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間到歐洲旅行一年)。

四十歲時抗戰爆發,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蹤遍及南方諸城。四十九歲返回北京,安頓方及兩年,不幸患病逝世。這大概是他愛讀遊記,愛寫遊記而遊記又如此之多的緣故之一吧?

因此,似乎也可以把他的遊記看作那個動亂時代的憂患之書。然而水面上的萍蹤流蕩,卻結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其感時傷世的憂患,嘆息,悲憤,猶如沒入海面的冰山底部,露出來的是陽光水氣中若隱若現的優美的冰峰。這或者就是漂泊者的美學吧?

《揚州的夏日》從體裁、寫法上看都是遊記。不過,我覺得它與其他遊記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所寫的揚州,實際上是他曾久居十餘年的第二故鄉。他的一生,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過這麼久的時間。

因此,寫揚州,不像寫別的地方,如南京之秦淮河,如歐洲的羅馬古城,倫敦書鋪那樣有「異域感」。我倒寧願把這篇「遊記」看作類似於《荷塘月色》、《背影》的抒情文字,因為這是他在北平居住時所產生的懷舊情緒的抒寫。《荷塘月色》隱約中帶有逃避現實的情調,於孤獨自處時悄然享受自我與自然之恬然默契之美;《背影》恐怕更緣起於獨處時對於父親刻骨銘心的懷念。

這些都是用了心力去寫的。《揚州的夏日》也是如此。而且,依我看,這篇筆墨簡省的短文,竟可以看作朱自清一生漂泊心態的美學象徵。

作品一開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學觀,這同樣是他觀照、感受人生的一貫態度。他批評一般人跟在詩人文士的背後,隨聲附和地稱道自己未曾親歷的揚州,僅靠著「耳食」來構築關於揚州的海市蜃樓。他雖愛揚州的秀水,但又批評「瘦西湖」這個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

我們讀他為孫福熙《山野掇拾》作的書評,極力稱讚該書「一空依傍,所有的好處都只是作者自己的發見」;在《南京》一文中也強調只有「經過自家一番體貼」,才能不唱別人的老調,寫出新鮮獨特的感受。《荷塘月色》寫獨處的妙處時,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正是朱自清「自清」的地方。他的散文的妙處,恐怕也就在這裡。無論是遊記,還是別的,他都力圖「一空依傍」,獨出機杼,用自己的心去親歷體貼一番。

難能的正是這種掙脫日常束縛的心靈的悠閒和精神的自由。而《揚州的夏日》就是他這種理性精神和美學觀的實踐。

他開篇即說,由於久住揚州,他不像一般人那樣,對揚州抱有那麼多美麗的幻想。甚至「他的憎惡也許掩住了他的愛好。」在記敘唯一令他懷念的揚州的夏日風光時,他彷彿也有點平鋪直敘:

只是一路領著讀者沿蜿蜒的護城河隨意遊覽,逐次介紹各著名景點的特色。繼而花較多筆墨寫「船」,寫北門外的「茶館」。但若仔細品味,你會發現這種平淡正蘊涵著朱自清特有的審美情趣。

何況他的敘述處處巧運機心呢!他說揚州夏日的好處大半在「水」上,由此引發關於南北方差異的議論,褒貶之中令人隱約感到他的思鄉之深之切。接下來的筆墨就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落在「水」上了:

乘船遊覽,所行的是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平山堂,都因為得了一泓碧水的靈氣而生動如畫;談船的花樣種類和「瘦西湖上的船孃」,更是為了襯托揚州特有的水趣。您瞧,在他眼裡,「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簡直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至於茶館的妙趣,也得之於「水」。

因為茶館一面臨河,不僅便於茶客和乘客的隨意交流,而且船上人興致一來也可以向茶館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悠哉悠哉地享用,遊船簡直就是流動的茶館。揚州的湖色水光雖未被刻意描繪,然而流溢於筆底的盡是關於揚州之水的富於情韻的美感。這就是作者對揚州之夏的獨特感覺,也就是朱自清眼中雅趣橫生的揚州。

讀到文章最後「又得浮生平日閒」這寥寥幾句由衷眷戀意興盎然的人生餘暇的話,誰能說他對揚州的「憎惡」掩住了愛好呢?!

這篇作品筆墨簡省,敘述舒緩自如。看得出作者不像前期寫《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那樣去著意抒寫面對秦淮夜色歌妓時的情感波瀾,對於他所感興趣的「瘦西湖的船孃」的描寫只是輕輕數筆勾勒,內心再也沒有少遊秦淮時微妙的道德衝突;也不像後期遊記有意將「我」隱去,以工筆細緻描摹客觀物件(如《羅馬》等篇),而是在悠然舒徐,灑脫自然的筆調中含蓄地寓託自己的情感。與這一漸趨練達的抒情風格有關的,是作品語言的平易暢達,早期散文那種刻意雕琢的脆生生的文人白話,已經「洗盡鉛華無雕飾」,如出水芙蓉,明淨隨意,一秉天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揚州的夏日》既不是足以傳位的「太子」,也算不得受寵的「幼女」。收入2023年版《你我》集時,作者的自序只說其中「最中意的文字」是《論無話可說》,還連帶提及大部分篇章的寫作背景,卻沒有關於它的片言隻語。誠然,若論寫景狀物的優美細膩,人們想到的總是《荷塘月色》;若論思鄉懷舊的一往情深呢,人們又會舉出《背影》來。

作為遊記。它前面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早已把作者少遊秦淮時澄明而幽微的矛盾心理抒寫得娓娓動人;它後面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似乎更能曲傳他告別浪漫時淡泊寧靜的中年心態。然而,恰是這篇名氣不大的作品,融合了作者早期散文的情致和後期散文更加口語化的語言風格,而且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朱自清在漂泊中澹然澄觀的散文美學——漂泊者的美學。

它既有唐詩的丰神情韻,又滲透著宋詩的筋骨思理,與那些名篇一樣值得細細玩味。

朱自清的簡介,作家朱自清的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曾讚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 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 救濟糧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 1898...

朱自清的故事,朱自清的故事50字

吳詩妍好 其實朱自清的故事,像我們課本上也學過的呀,他的背影啊,爸爸的背影送他孩子去火車站那種很悲傷很無奈的心情,唉。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願吃美國救濟糧的簡短小故事五十字 吖吖吖 1948年初 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源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

朱自清的生平簡介,朱自清的生平經歷?

朱自清 1989 1948年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 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 揚州人 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