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裡的人是真人嗎

時間 2021-05-05 09:28:03

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

1.陶俑的製作工藝

秦俑坑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武士俑,在清理和修復過程中,經過考古學家的反覆觀察、對比、研究,總結出了陶俑的製作方法的共同規律。概括來講,陶俑的製作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即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經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劃細部。

俑頭、手藉助於模製成粗胎,再進行細部的刻畫。軀幹部分則採用手塑。在頭、手、軀幹分別製作完成後,再組裝套合為完整陶俑。

俑頭的製作,首先採用合模法或單模製作與手塑結合製成俑頭的粗胎。在出土秦俑中,使用單模和手塑結合製作的陶俑數量較少,大多數俑頭是使用合模法制作完成的。合模法一般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後兩半,分別用單片模製作,然後將兩片單模相合粘接成完整的俑頭大型,再進行面部五官部位的細部刻畫處理。

陶俑的雙耳大多采用單模單獨製作成型後,貼接於頭的兩側。俑的髮髻,有的採用在後腦堆泥雕刻成型;另一種系單獨模製後貼於頭頂。髮辮有的是在頭上相應的部位刻削成凹槽,將預製的髮辮嵌鑲在凹槽內。

髮辮為淺浮雕。

俑頭的細部雕飾,重點是面部的五官、鬍鬚及發紋,面部的五官是在模製的基礎上通過對細節的雕刻、修飾,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如陶俑的眉骨、眉毛有的雕成山嶽形,有的雕成彎月形、柳葉形,在眉骨上用陰線刻畫出細細的眉毛。陶俑眼部和口部刻畫也於細微處頗具匠心。

怒目者眼球雕塑得暴出;舉目仰視者,上眼皮與眉骨交接處凹陷;性情恬靜者,口縫與嘴刻畫成直線;表情嚴肅者,口角折紋下垂。

每個陶俑的表情不同,其面部的肌肉也相應地有所變化。神態孔武者,眉間的肌肉雕得隆起,年老者,在額頭刻畫出皺紋;年輕者,用刮抹的技法使面部肌肉圓潤豐滿。面部的三庭、五嶽的肌肉的厚薄,骨胳高低起伏的變化,經過細緻刻畫都表現得十分合理。

陶俑的鬍鬚有的是刻畫出來的,有的是貼接上去的,如雙角自然下垂的八字鬍,大部分是採用減地法刻成的,上面再用陰線刻出細細的胡絲;平八字形的兩片板狀小胡,一般是貼接泥片再刻胡絲;圈腮大胡,是用堆泥或貼接泥片再經刮削、雕刻而成。

陶俑的髮型變化多樣,其雕刻方法也各不相同。篦紋型髮式,是在頭的初胎上覆層薄泥,再用蓖狀工具刮劃出發紋;弦紋髮式,是在俑頭的初胎上覆厚泥,再用棒狀工具由下而上一圈圈刮劃而成螺旋紋狀,額角的鬢髮,多數是用蓖狀的工具刻劃出發紋。為了表現出人物的不同個性特徵,有的在額角堆泥,雕成凸起的繩索狀鬢髮,藉以顯示人物性格的粗曠。

經過細部的雕飾、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特徵。

陶俑軀幹的塑造,先用泥作成粗胎,在粗胎大型上再進行細部特徵的刻畫,如衣紋、鎧甲、腰帶、帶鉤等等,陶俑軀幹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製作而成。首先製作陶俑站立的腳踏板,腳踏板都是用方形的模具製作,製作方法和今天農村脫泥坯的方法相同。腳踏板製成後,塑造陶俑的雙腳,並在其上接塑雙腿及短褲,由於腿部的裝束不同,俑腿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俑腿一般是將泥片摺疊反覆錘打成圓柱形的泥棒,再接塑在腳跟上,為了顯現俑腿筋骨,肌肉的變化關係,要再進行細部的刮削修整。

空心腿的作法是用卷泥片法或泥條盤築法制成。陶俑下身短褲的製作,是在實心腿和空心腿的上段外側拍印一週粗繩紋,把預製的泥片包裹在上面塑成短褲的褲管。

接著,是塑造陶俑的軀幹。陶俑的軀幹都是空腔,是用泥條盤築法塑成。首先是以泥塊將俑的雙腿連為一個整體。

在上部沿周邊堆泥作成高約10釐米、厚4~8釐米的橢圓形式長方形的底盤。待俑軀幹的基盤陰乾後,在底盤上用泥條盤築法開始塑造軀幹。陶俑軀幹部位高1.1~1.2米,不可能用泥條一次盤築塑成,一般是以腰為界分成上下兩段制作,即先將下段的體腔,一次盤築成型後,待稍微陰乾後再作上段。

為了使盤築的泥條接茬密實,在內側以麻布等編織物襯底,並用木錘等錘打。

待陶俑軀幹的大型塑好陰乾後,開始粘接俑的雙臂。陶俑的雙臂為空心,直形臂一般用泥條盤築法製作成型,曲形臂是以肘處分為兩節分別製作粘合而成。俑的雙臂粘接於軀幹胸腔兩側後,為了增強接茬處的附著力,在粘接面採取了一些措施加固,並在下端以丁字形木架支撐。

陶俑的手都是單獨製成的,伸掌形俑手的製作有以兩片模製粘合而成,握掌形手是用捏塑結合製作,並刻畫出指甲、關節、手紋及筋骨和皮肉、使俑手「皮肉明備,骨節暗全」。俑手製成後插接於陶俑雙臂袖管內。

經過這些工序,陶俑軀幹的大型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對陶俑作進一步的細緻雕飾。衣紋的雕飾,是在軀幹的粗胎上以細泥塗覆,覆泥後經過打磨抹光、刻畫、塑造衣襟、衣角、領口,以及衣服的各種裙紋。

衣角、衣領採用浮雕加陰線刻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紋飾則作成淺浮雕的效果。俑腰間束的革帶多用減地法刻出外形,再在上面刻劃或模印三角形、菱形等花紋。

帶鉤則採用貼泥作成淺浮雕或高浮雕的效果。鎧甲有的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有的是在粗胎上覆細泥,雕成淺浮雕效果。甲釘、聯甲帶等通常以單模製成後粘於甲片之上。

2.陶馬的製作工藝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體高大,栩栩如生。經過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反覆觀察、對比、分析,瞭解了秦人制作陶馬的工藝過程。秦人在製作陶馬時,一般是先將馬的頭、頸、軀幹、四肢及尾等分別製作,然後拼裝粘合成為粗胎,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

陰乾後入窯焙燒,最後繪彩。

馬頭有窄狹和寬博兩種,作法也隨之相異,前者主要藉助於模具製成左、右兩半,合縫線位於馬頭正中,下頷部位單獨捏塑後粘接於馬頭的下部。寬博型的馬頭,則由五塊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在馬頭合縫線內側一般都要覆泥加固,馬頭上的附件,如耳朵和飛鬃,都是捏製成型後,在馬頭相應部位挖孔嵌入。

陶馬的頸部和體腔部中空。頸部是由左、右兩片不規則的倒梯形泥片拼合粘接而成。陶馬體腔分為臀、腹和肩胸三段,每段也都是由若干塊泥片拼合而成。

從陶馬體腔的內壁觀察,所有泥片的合縫線處,都在內側覆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接茬牢固。

馬的四肢和尾部通常為雕塑而成。從己折斷的馬腿觀察,陶質密度大,無氣孔,堅硬如石,泥層呈書頁狀疊壓,說明馬腿是用泥反覆摺疊錘鍊塑成型。馬尾都是手塑,雕刻成型。

馬尾的上端都作成圓形或方形的榫頭,以插入臀部。

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別製作完成後,開始進行拼裝組合。組合的方法是由下而上逐片逐段粘合,先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拼裝組合的工藝過程首先是把預先製作的四條馬腿按照固定的位置立起,之後,搭好馬腹下的支撐板,開始安裝馬的軀幹。

陶馬軀幹的安裝的具體做法,今天已難以確知。其中一種推測是秦人可能將馬的臀部、腹腔、胸腔三段在拼裝以前即粘接成為一體構成軀幹,拼裝時將馬的軀幹置於馬的四肢及支撐板上,從腹腔兩側各開一孔,將手從孔中伸進去在軀幹與四肢結合點上覆泥加壓錘打,使合縫密實。其後,先將陶馬馬頭與頸部粘合為一個整體接於軀幹上。

由於馬頭與頸部的重量很大,在與軀於對接時,下面應有一個丁字形的支架,承托馬頭和頸的重力。最後,在馬的臀部開一個方形孔,將事先制好的馬尾插入方孔內,外部再覆泥加固。

在馬的各個部件安裝完成後,對陶馬外表的一些細部要作進一步的修飾。馬的軀幹外部普遍塗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十分豐滿。

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肌,雙肩處覆厚泥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騎兵的鞍馬在馬背上還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和淺浮雕的鞍韉。陶馬的四肢經過細緻的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而有光澤,扁的地方稜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係清楚。

3.陶俑、陶馬的焙燒工藝

古代對陶製品原料的選擇和燒製都有著一定的標準。《天工開物》記載:「掘地二尺餘,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並且要「調踐熟泥」。

說明古人在選取陶製品原料時,要求掘地二尺,取無沙的粘土。原料選好後,還要泡製成熟泥,方能製坯成型。若原料不細,則土粒不密實,泡製不精,滿布氣孔,影響成型。

即使燒成後,成品也粗糙而無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胎壁,一般厚約2~4釐米,最厚的地方達10~20釐米。陶俑、陶馬的胎壁泥質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泥質細密、均勻,內層泥質較粗,摻和有顆粒均勻的白色砂粒。製作兵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黃褐色土,選取的陶土在使用前還經過了晒乾、碾軋、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雜質,使陶土細膩可塑,達到雕塑製作的要求。

為了增強兵馬俑的機械強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馬不僅易於成型,而且不會因受高溫而扭曲變形或膨脹炸裂,秦代的工匠們在陶土中摻雜了經過精心篩選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馬的燒製與磚瓦陶器一樣,其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談及古代燒製磚瓦時說:「凡柴薪窯,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火轉鏽,凡火候少一兩,則鏽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

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於用。」這說明掌握火候在焙燒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燒製的成品表面無光澤而且內部也不能燒結,變成夾生的「嫩火磚」,溫度過高不是炸裂就是變形。

只有燒成的溫度恰到好處,才能使燒製品色純、質堅、形正。兵馬俑焙燒的溫度,大致在950~1050℃之間,和我國古代陶器的燒成溫度是相近的,說明對陶俑燒製火候已經掌握得相當熟練。

陶俑、陶馬因部位的不同,胎質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僅1~2釐米,而最厚的地方達到了10~20釐米。加之陶俑、陶馬體型較大,這就為焙燒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使形體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馬受火均勻,秦代的工匠們在製造工藝上採取很多措施。

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產生焙燒困難,在陶俑製作中,工匠們儘量減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襬和腿、腳等部位,泥層厚達10~20釐米,而軀幹部分的胎厚僅2~4釐米,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燒結,而下部的衣襬、腿和腳等部位燒不透,產生夾生現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工匠們將俑腿製成空心,在衣下襬部位的內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稜,在泥稜上覆蓋大塊泥片作衣的外表,將下襬製成空的內外兩層。這些措施有利於陶俑、陶馬各部位受火均勻,燒結的時間大體相近。

為了使陶俑、陶馬在焙燒過程中通氣流暢,不致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馬適當的部位還留有通火、透氣的孔眼。如在陶馬腹部左右兩側留有一個10釐米直徑的圓孔,使火焰可以通過圓孔均勻進入馬的體腔內。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氣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兩個圓孔,或在陶俑頭頂開一個徑約1~1.5釐米的圓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勻,排氣方便。

秦兵馬俑的燒製成功,足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製陶工藝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

求助 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怎麼發現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隨後在這裡建了一個規模巨集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 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歎不已。古城西安由...

秦始皇兵馬俑是人還是泥做的,秦始皇兵馬俑是用真人做的嗎?

日前,中國刑警學院趙成文教授大膽破解了兵馬俑的燒製時間以及製作之謎。趙成文說,自己在兵馬俑兩次看到 辛卯 刻字出在同一個地方。他說 辛卯 是天干地支,是農曆年代,這裡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認為,這是秦始皇駕崩之年的標記年代。據此判定秦陵兵馬俑燒製於公元前210年。根據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當時人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