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姓姬,帝堯姓尹祁父子兩姓不同這是怎麼回事

時間 2021-05-04 10:20:42

1樓:

黃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帝嚳,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

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初封陶,後徙唐,又稱「伊唐氏」。

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

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綜上所述,黃帝,帝嚳,帝堯其實都應該姓姬,只是因為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有所不同了

2樓:五月

這要說一說堯的出生了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孃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

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捲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

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

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採眉,長頭髮,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

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

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孃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3樓:

你可以先修煉道術,500年成仙后,至天庭尋機覲見現在是玉帝的帝俊,便可當面詢問此事,應可解此困惑

4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姓並不一定是跟父姓,可能是住的地方的名字或者是做了個什麼官的名字,都可以用來做你的姓。而姬姓更是從母系社會流傳下來的

5樓:瑤月靈

1樓,你的回答好經典,佩服。

帝嚳是不是帝堯的父親呀

6樓:匿名使用者

唐堯的父bai親就是史書上du所說的帝嚳。帝嚳生有四子,長曰zhi鷙,次曰棄,三dao曰契,四曰堯。鷙版就是帝摯,他即位權後重用親信,貪圖享樂,致使萬民叛離,天怨人恨,災害頻發,動亂四起。

當時堯被封在唐邑,其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唐縣、望都、完縣、曲陽等地。在中原和陝甘地區連年大旱的時候,北方也同樣遭到了旱魔的襲擊。但是,唐堯領導當地居民攔河築壩,引水灌田,從而戰勝了旱魔,奪得了豐收,使唐國成為當時的富裕之邦。

於是,許多外地災民紛紛逃往唐國,向唐堯求助。堯以慈悲為懷,無私的救助各地災民,贏得了萬民的敬仰。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

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

7樓:帝影尊聖

是,推薦答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堯帝是帝嚳的兒子嗎

8樓:就說兒掰

不是,那時候都是禪讓制的,看你人品好就傳位給你,到了禹才不理會禪讓制傳位給他兒子。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帝嚳把位置禪讓給堯,既然叫禪讓,那就證明他不是帝嚳的兒子。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是。傳說中雖然表面說堯帝是帝嚳的兒子,卻明確說了堯帝是姓伊祁,名放勳(但帝嚳是皇帝后裔),他的母親是帝嚳的第三妻,但是卻傳說堯帝是赤龍感生,那麼這個傳說也就是含蓄地說堯帝不是帝嚳的親生兒子,而是養子。但是堯帝進一步開創了禪讓制,使天下為有德有才者領導,並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在當時的原始社會是一個進步,所以堯帝的出生不重要,他的民主思想對後世很重要。

11樓:匿名使用者

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但不是他兒子

12樓:匿名使用者

別聽樓上樓下的胡說!自己去好好學學歷史吧!當然了,我覺得不思

13樓:小沫—秋夕

是.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勳,堯是他的諡號,《諡法》上說:

「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

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

《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

「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堯是**人氏?

1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

1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歷史上傳說的古帝王之一。始見於《楚辭·天問》、《國語》、《左傳》等書。堯、舜禪讓,是流傳很廣的故事。

《山海經》神話中有「帝堯」之名,但在古帝世系中卻沒有,說明他在最早的神話傳說中地位不高。但在儒、墨兩家文籍中,堯是古代的聖王,儒家對他尤其推崇。《論語·泰伯》說: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尚書》還專門編撰了一篇《堯典》來頌揚他的政績和德行,以及傳位與舜「光被四表」的盛業。

但《竹書紀年》等書則說「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在戰國末年編成的古帝世系《帝系》篇裡,堯被編為黃帝曾孫帝嚳的第三子。《世本》還說「帝堯為陶唐氏」,但《呂氏春秋·古樂》歷敘古帝,陶唐氏位在黃帝前,而堯則在黃帝后第三位,可知二者原非一人。

《史記》沿用《世本》的說法,史籍中遂稱堯為「唐堯」,與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名號一致,成了戰國後期流傳下來的「二帝三王」歷史系統中的唐帝。另外,在《五帝德》中,堯又被編為古代「五帝」之一(見三皇五帝)。

傳說時期的「帝」字指上帝,「帝某」常指某一天神。恩格斯指出「每個氏族都起源於一個神」。帝堯就是這樣一個氏族、部落的宗祖神,但也有可能為該部落一個傑出首領神化而成。

就堯、舜傳說故事來看,當時應屬父系家長制氏族部落聯盟的盛期瀕臨解體前的時期。堯、舜只是軍事民主制中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而不是帝王。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

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堯,傳說中部落聯盟首領。又稱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原居今河北唐縣,後徙居太原。

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再遷至今山西臨汾。相傳曾設天文官,觀察日月星辰變化以制定曆法、區分時令,用鯀治水。堯被視為典範的仁君,勤儉樸素,辦事公正,喝野菜湯,穿麻布衣,住茅草房。

堯重用賢臣,使其發揮特長,制定曆法,安排農業生產。

帝堯 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嶽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後讓位於舜。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傳說堯帝發明圍棋。

《尚書》堯帝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於上下(6)。克明俊德(7),以親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

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註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

考察。古 :這裡指古時傳說。

(2)欽:恭謹嚴肅。(3)允:

誠實。恭:恭謹。

克:能夠。讓:

讓賢。(4)被:覆蓋。

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5)格:

到達。(7)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

(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

辨別。章:使明顯。

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

民眾。於:隨著。

使:友善。雍:

和睦。【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勳。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於治理天下,寬巨集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於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

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係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勳」。為帝王****,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歷史的人使**,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這種做法後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歷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歷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薄。歷史也顯得極端重要。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供後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鑑,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併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