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王族是羋姓,為何楚懷王叫熊槐,楚國的王族是熊氏還是羋氏

時間 2021-06-18 08:15:11

1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

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在讀先秦古書時,我們必須分辨清楚。

現在先說「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誌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

」我們看姓字從「生」、從「女」,表明了出生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正是遠古母系社會制度的反映,可見,姓起源於母系社會。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係。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係來計算了。

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

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誌,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為「子姓」,後來分成殷、時、來、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後來分成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鬱、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秦國的祖先「嬴姓」,後來分成趙、樑、徐、郯(tan)、江、黃、葛、麋、秦等氏;齊國的祖先「姜姓」,後來分成申、呂、許、紀、州、向、齊等氏。

所以說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2樓:為誰為誰為

1、楚國的王族是熊氏。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

2、楚國的王族都姓「羋」,昭、屈、景三家也都姓「羋」。屈原、景差、昭陽都姓這個,屈、景、昭只是他們的氏,並不是他們的姓。先秦時期的姓與氏,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功能。

姓的功能是「別婚姻」,因此每一個人都要有姓,否則無法進行婚喪嫁娶。而氏的功能則是「明貴賤」,因此普通的平民就沒有資格有氏了,只有貴族才會有氏。

3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王族姓羋,熊氏。

上古時期,姓和氏是兩個概念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

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拓展資料:

楚國(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

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4樓:

熊繹封於楚,熊通首稱楚王……楚國國君獨稱熊氏,其餘王室只能姓羋,東周列國志,瞭解一下

5樓:匿名使用者

楚王族是

羋姓酓氏

姓來自母家,氏來自封地。

6樓:唐晉故居

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往往指一個大宗族,而氏是其中的分支。熊氏是楚王正統支系的氏,從熊氏中,又曾經衍生出屈氏、昭氏、景氏等旁支。

楚國的王族是熊氏還是羋氏

7樓:為誰為誰為

1、楚國的王族是熊氏。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

2、楚國的王族都姓「羋」,昭、屈、景三家也都姓「羋」。屈原、景差、昭陽都姓這個,屈、景、昭只是他們的氏,並不是他們的姓。先秦時期的姓與氏,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功能。

姓的功能是「別婚姻」,因此每一個人都要有姓,否則無法進行婚喪嫁娶。而氏的功能則是「明貴賤」,因此普通的平民就沒有資格有氏了,只有貴族才會有氏。

8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

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在讀先秦古書時,我們必須分辨清楚。

現在先說「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誌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

」我們看姓字從「生」、從「女」,表明了出生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正是遠古母系社會制度的反映,可見,姓起源於母系社會。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係。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係來計算了。

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

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誌,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為「子姓」,後來分成殷、時、來、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後來分成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鬱、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秦國的祖先「嬴姓」,後來分成趙、樑、徐、郯(tan)、江、黃、葛、麋、秦等氏;齊國的祖先「姜姓」,後來分成申、呂、許、紀、州、向、齊等氏。

所以說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王族姓羋,熊氏。

上古時期,姓和氏是兩個概念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

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

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拓展資料:

楚國(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

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10樓:匿名使用者

羋姓熊氏

注意這個 「熊氏」很特別

羋姓是楚國貴族的姓,但是羋姓中熊氏則是楚王的特有稱謂只有楚王可以稱熊氏,其他人不可以,如果其他人在自己名字前加熊,是要殺頭的

同時熊氏是楚王一系特定的稱呼,比如現在的楚王有幾個兒子,因為沒有繼位,全部稱羋姓,等到老楚王一死,其中一個兒子羋心繼位,就可以改為熊姓,而他的幾個兄弟則必須繼續用羋姓,不得改變

所以說在楚國,永遠都只能有一個人姓熊,這就是特別之處

11樓:匿名使用者

楚王族是

羋姓酓氏

姓來自母家,氏來自封地。

12樓:此生如囚

熊繹封於楚,熊通首稱楚王……楚國國君獨稱熊氏,其餘王室只能姓羋,東周列國志,瞭解一下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定是熊氏啦 楚平王就姓熊

14樓:e師小兵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繫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

但在史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

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

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入主中原,由於子商和羋楚分屬於早期華夏族東西兩個不同集團(子商屬東集團,即華族,羋楚從夏屬西集團,即夏族),作為部族領導的強大夏族尚且敗了,作為夏族附庸弱小的羋熊族——楚之先祖就更加被打壓得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作為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

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典籍記載陸終氏有六子,多已分姓分氏,周初統治者為擴大華夏勢力,封以子男(周官爵中最低階別)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為羋姓,為這就是最初的楚國(荊國)的由來了。

由於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所以又叫熊盈諸族。但是也有差就是隻有成為楚王的人才稱熊氏。其他王族卻只能叫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