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兩袖清風 一心為民的好官,請問現在有嗎

時間 2021-06-29 22:38:32

1樓:

這種人根本沒有過 原來的也是國家編出來騙你的 為了同化大家的思想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生存的 即使他是好官 也活不了多久就會被暗殺了的··

2樓:10噸

如果現在已成為歷史就會知道了,在沒有成為歷史前不會知道

3樓:讓我裝飾你的夢

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好官? 這句話有待考證。還記得管仲說的話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知道朱元章什麼都懷疑嗎,窮怕了。

現在的官也一樣,能撈的都是苦日子過來的,不撈的好像沒有,只有撈的少的,那些是人家出身不一樣。如果你現在有一個億,我有一個億,你撈我10塊錢,我會在意嗎?

再就是中國的官真不好做,窮是其一,其二就是咱們都沒個固定信仰也是有一定關係的。不要以為信仰是很迷信的東西,他在人的精神可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4樓:人人都愛雷蒙徳

歷朝歷代都有苦讀四書五經、飽受儒學薰陶的**,懷抱修齊治平、忠君愛民的理想,其居官立身之道,以操守廉潔為本。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兩千多年來都是以儒治國。儒家講究以德治國,強調個人的道德操守,而「廉」就是傳統道德的核心,有句話叫做「非廉無以養德」。

再看本朝,哪個**還讀四書五經,哪個**還講禮義廉恥,忠孝節義。

請問在我國歷史上的好官有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包青天、西門豹。希望能幫助大家,謝謝。

6樓:

歷史上集機智變通,查案、斷案又體恤民生,公正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相諫且人回緣好最後功成身退的只有狄

答仁杰其實做清官還得有聰明才智,知進退才能使自己活的夠久,只有自己活的久了才能更多的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狄仁傑當時若不是機智早就死在例竟門了更別提以後了,只要心正活得越久為百姓做的事越多,在這方面能比得上狄仁傑的就不多了,大多清官只知進不知退最後落個身敗名裂下場

7樓:匿名使用者

狄仁傑、西門豹、包青天。

每個朝代都有史官嗎?

8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但從唐朝開始就形同虛設了,從唐朝 唐太宗 開始就不停地改歷史。

9樓:匿名使用者

有,他們都給歷代皇帝紀傳,記載皇帝的史詩

10樓:彭颯仲孫才捷

是的。比如說寫《史記》的司馬遷

國曆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史官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定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果是"墳土未乾,妍媸永滅"。

因此他說:"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其實,對於"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裡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定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並不考慮什麼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只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史記·孟嘗君傳》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

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趙國時,只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百人的罪行吧。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有功績,沒幹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幹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幹歸幹,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

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

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

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裡。

11樓:縱貞蘇英媛

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專門記載當朝歷史的專門機構,也難免有些內容是子虛烏有的,出於避忌當朝的風俗與皇帝,有些事是不宜真實寫出來的,所以有史事記載中的文字還有弦外之音,當今我們稱為暗筆,需要我們後來的讀者去細心領悟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中國歷史有哪些朝代

夏朝 約公元前2070 1600年 商朝 約公元前1600 1046年 周朝 約公元前1046 249年 春秋 公元前770 476年 戰國 公元前475 221年 秦朝 公元前221 207年 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220年 三國 公元220 280年 晉朝 公元265 420年 十六國 公元...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存在時間最長,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時間最長,哪個朝代時間最短

那時到永遠 周朝,周朝存世800年,自武王伐紂商滅周興,到三家分晉,春秋結束。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以公元前1047武王定都鎬京,到周幽王為止,東周則是以周平王東遷洛陽為起點。中國曆代王朝長壽者唯上古三朝夏商周,夏商享國五百年,周朝八百年,之後長壽者唯有漢唐宋明清,但也只有兩三百年,其他大多為短命...

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是哪個朝代?

宋朝宋朝 960年 1279年 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 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 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