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分封諸王的封地有哪些?謝謝,朱元璋分封在北部邊疆的諸王有哪些,封地及兵力如何?

時間 2021-08-11 18:10:21

1樓:伊婧嘉

封地有很多的,**都可以是。

比如:漢文帝原為代王,漢武帝原為膠東王

具體還是要看皇帝的分封。(好像山東一帶比較多)

2樓:七人組之蛇骨

採集自《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

看地圖學歷史系列

孔夫子舊書網

空知英秋歷史館

**價200塊

3樓:博學駒

除長安、洛陽外,其他地界皆是諸王的封地。

4樓:百說度道

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一帶

漢朝侯爵的封地是多少

5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

如果是關內侯,那就沒有封地。

只有徹侯(武帝后,改稱「列侯」),才有封地。

有亭侯,鄉侯,縣侯之類的分別,封邑從幾百戶到上萬戶都有~~萬戶侯,就是指的這個。

朱元璋分封在北部邊疆的諸王有哪些,封地及兵力如何?

6樓:匿名使用者

朱樉 (1356——1395)。明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封秦王。十一年就籓西安。

朱棡(2023年-2023年),男,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生於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2023年)四月封晉王,十一年(2023年)就藩太原。

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

朱檀 (1370——1389),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受封魯王。十八年就籓兗州。

朱桂  (1374-1446),安徽鳳陽人,明太祖第十三子,初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代王。是年就藩大同府。

朱植(1378~1424)朱元璋十五子,洪武十一年封衛,二十五年改封遼,就藩廣寧州。永樂二年遷荊州府。

朱鬆1382——1407)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 洪武二十四年受封韓王,建藩國於遼東開原【今遼寧開原】。

朱橞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自幼聰穎好學,少年得志,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年方17歲冊封為谷王,21歲時統領上谷郡地和「長城九鎮之一宣府鎮」。

7樓:匿名使用者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伊始,因為有患於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故而決定廣建宗室,大舉封建。朱元璋擺出一副天下至公的面孔來給封建定調子,他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明太祖實錄》卷五一)群臣自然不敢反對,逢迎朱元璋是「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

元朝的宗室分封制度,實際上是取自蒙古時期對戰爭中俘獲的人口、財產的分配。元代諸王主要是從投下封地領取賦稅收入,並非單純的裂土為王。明太祖繼承元朝舊制而有所損益,明代藩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明史稿》列傳三,諸王)。

諸王雖分封各地,擁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領有封地和臣民。由朝廷頒給「宗祿」。除明朝初期分封的寧王、燕王、晉王擁軍防邊外,其餘諸王只能掌握少數的護衛軍。

在朱元璋看來,分封皇室子孫控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便足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使國家固若金湯,算得上長久之計了。

明太祖有子二十六人,長子朱標封皇太子。第九子朱杞及幼子朱楠早亡。其餘諸皇子及侄孫一人先後封為藩王。

一三七○年分封諸皇子為王:朱樉封在西安,為秦王;朱朱棡封在太原,為晉王;朱棣封在北平,為燕王;朱橚先封吳王,後改封在開封,為周王;朱楨封在武昌,為楚王,朱榑封在青州,為齊王;朱梓封在長沙,為潭王;朱檀封在兗州,為魯王;明太祖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謙,減親王一等,封在桂林為靖江王,共九人。受封的藩王每年得祿米萬石,可在藩王府置相傅和官屬,擁有護衛軍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

一三七八年第二次分封諸王:朱椿封在成都,為蜀王,朱柏封在荊州為湘王,朱桂先封豫王,後改封在大同為代王,朱楧封在甘州,為肅王,朱植封在廣寧,為遼王,共六人。

一三九一年第三次分封:朱栴封在寧夏,為慶王,朱權封在大寧,為寧王,朱楩封在岷州,為岷王,後改雲南,朱橞封在宣府,為谷王,朱鬆封在開原,為韓王,朱模封在潞州,為沈王,朱楹封在平涼,為安王,朱桱封在南陽,為唐王,朱棟封在安陸,為郢王,朱檥封在洛陽,為伊王,共十人。

明初封建諸王除了內鞏皇權,還要外抗北元(元朝殘餘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賦予了某些藩王統軍之權,特別是分封在北邊軍事要地的諸王,皆預軍務,故稱「塞王」。晉王、燕王,皆受命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大將軍馮勝及傅友德,都曾受其節制,軍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聞。

寧王受封后,也擁有軍隊,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其餘諸王中,秦、代、肅、遼、慶、寧、谷、安等王,大體上都分佈在東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條邊防線上。他們中間的諸如燕王朱棣等人在長期的軍事活動中得到應有的鍛鍊,軍事指揮才能日益提高,而政治野心也隨之萌發。

朱元璋雖然分封諸王,但是,對他們的要求一直是很嚴格的,他在給次子秦王的分封詔書中指出:「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

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而後秦王沒有能夠完全達到乃父的目標,因而在死後被朱元璋責備說:「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

」朱元璋在萬里之外對諸王的生活小節也異常關注,晉王朱棡因為責罰廚師不當,朱元璋竟然親自寫信相告:「吾帥群英平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

怨不在大,小子識之。」嚴父兼君王的一番關愛之情躍然紙上。所以,諸王儘管權力較大,然而對於朱元璋則敬畏有加,朱元璋作為他們的父親和皇上也自然很難站在另外的角度來考慮諸王對於國家的某種潛在的威脅。

然而,有識之士對此卻是洞若觀火,明初著名能臣卓敬、葉伯巨等就先後上書指出分封的弊端所在。卓敬說:「京師,天下視效。

陛下於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而葉伯巨的論證就更加理論化了。他嚴正的說道:

「秦、晉、燕、齊、樑、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

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而在上書之前,葉伯巨就料到可能會遭到不測,他慨然的對朋友說:「縱無明詔,吾猶將言之,況求言乎?

」他還預見封王這件事是「難見而患速。」果然,朱元璋以離間骨肉的罪名下葉伯巨於監獄,而後死於獄中,但是,葉伯巨的遠見在後來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其實,就朱元璋自己而言,他也不是不知道分封的利弊所在,然而由於他地位的特殊,所以,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看的如何之大,直到卓敬等人一再指出後,他也不得不承認「爾言是,朕慮未及此」。可是,他說歸說,並沒有付諸於事實和行動,由於他的拖延不覺,直接導致了諸王的尾大不掉,釀就了靖難的苦果。

西漢有多少個王子,分別分封何地?情況如何呢?

8樓:前路可期待

如果按「王子」這個身份範疇來說,那麼整個西漢王朝可以擁有這個稱呼的人就太多太多了,西漢自高皇帝劉邦,至孝元皇帝劉奭,幾乎代代皇帝都有或多或少的皇子,皇子們又各自開枝散葉,誕育大批後代。

廣義範疇上,皇帝親子,一般都會封王,而各諸侯王的兒子,也能稱王子。只要不是早夭、或者犯法被廢,諸王及其男性子嗣都能獲取或大或小的封地,成為一方諸侯、國家親藩,富貴榮華享用不盡。

要是把這些廣義上的諸侯王孫們都算上,那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羅列出來洋洋灑灑、囉嗦繁瑣,例如孝景帝第九子劉勝,居然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這一百多人,廣義上都可以稱王子,如果一一列出,既難於查詢編寫、又沒有多少人有興趣看,幾乎是一篇枯燥的劉氏皇族家譜。

一、高皇帝劉邦 皇子八人

長子劉肥,是高帝年輕時和家鄉曹氏外婦婚外所生,高帝稱帝后,將庶長子封到齊地,冊立為齊王,封地齊國轄七郡七十餘城,是當時諸侯王中,封地最為廣大之國。孝惠帝六年(前189年),劉肥去世,孝惠帝賜諡號悼惠,稱齊悼惠王。

次子劉盈,為高帝和呂太后之子,高帝唯一的嫡子。漢十二年(前195年),高帝去世,劉盈繼位為帝,他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開創了一個記錄。孝惠七年(前188年),劉盈去世,諡號孝惠皇帝。

三子劉如意,高帝寵姬戚夫人所生,深得高帝寵愛,先冊立為代王,後改為趙王,封地河北邯鄲。晚年高帝有改立其為太子的打算。高帝駕崩後,劉如意母子遭到呂太后忌恨報復,劉如意在孝惠元年(前194年)被呂太后自封地召回長安,毒死在皇宮中。

死後追諡隱,稱趙隱王。

四子劉恆,始封代王,封藩河北蔚縣,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群臣誅滅呂氏,迎代王入長安繼位,即孝文帝。孝文帝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孝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孝文帝去世,年四十七。

五子劉恢,先冊立為樑王,藩地山東定陶。六弟趙幽王去世後,劉恢被改封趙王,遷趙地邯鄲。呂太后七年(前181年),被呂氏壓迫欺凌的劉恢自殺,諡號共(恭),稱趙共王。

六子劉友,首封淮陽王,就國安徽淮北。三兄趙隱王去世後,劉友改遷趙地,繼立為趙王。呂太后七年(前181年),劉友的王后呂氏嫉妒劉友寵愛其他姬妾,向呂后誣告劉友謀反。

劉友因此被招進長安,軟禁而餓死在住所,死後諡號幽,稱趙幽王。

七子劉長,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淮南王,年幼未就國。因自幼由呂太后撫養長大,所以未受呂氏**,平安長大。孝文帝繼位後,兄弟中只有劉長尚在,所以優容溺愛。

遣其前往安徽淮南封國。後因為劉長驕縱不法,並蓄謀作亂,所以在孝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孝文帝廢黜劉長王位,流放蜀地,途中劉長憂憤自殺,孝文帝追諡「厲」,稱淮南厲王。

八子劉建,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冊立為燕王,封地燕國薊城(今北京)。呂太后七年(前181年),劉建在封地去世,呂太后殺死她的獨子,廢黜燕國。劉建死後諡號靈,稱燕靈王。

孝惠皇帝劉盈 皇子七人

長子劉恭,孝惠七年(前188年)在孝惠帝去世後繼位,即前少帝。因與祖母呂太后產生矛盾,在呂太后四年(前184年)被廢,然後暗害於皇宮。

次子劉彊,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淮陽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五年(前183年)去世,諡號懷,稱淮陽懷王。

三子劉不疑,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恆山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諡號哀,稱恆山哀王。孝文帝繼位後,為避諱,改稱常山哀王。

四子劉弘,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襄成侯,呂太后二年(前186年)恆山哀王去世,劉弘改立為恆山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四年(前184年)前少帝被廢,劉弘被立為皇帝,即後少帝。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群臣迎代王劉恆繼位,為消除後患,後少帝劉弘及其尚在世的兄弟都被誣陷為不是孝惠帝子嗣,全部殺害。

五子劉朝、六子劉武、七子劉太,在呂太后元年(前187年)分別被冊立為軹侯、壺關侯、昌平侯。之後分別晉封為恆山王、淮陽王、濟川王,都因年幼未就國。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在孝文帝即位後,群臣為了消除隱患,將三王和後少帝劉弘一起,殺害在各自府邸。

先秦兩漢是指什麼時代請幫忙解釋先秦兩漢的意思,一兩

鄰家有桑 先秦指秦國正式統一建國之前的時間,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之前。兩漢指西漢和東漢 長安在西,洛陽在東,這是後人定義的。古人稱呼為前漢和後漢,比如諸葛亮的奏表中就有提到過 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到220年。 先秦就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朝代,比如春秋,兩漢就是東漢和西漢。先秦兩漢文學是怎樣形成的? 中...

漢初有哪些異姓王?劉邦分封漢初七大異姓王是哪些

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萘。燕王盧綰。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劉邦分封漢初七大異姓王是哪些 韓王信 趙王張耳 英布 韓信 彭越 臧荼 吳芮。楚漢戰爭 初期,一些諸侯王被劉邦所滅,但是由於楚強漢弱的格局,迫使劉邦不得不依靠其他諸侯王的支援,於是,他先後封張耳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芮為長沙...

兩漢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文學家是誰

dreamcatcher茗 漢代文學雖以辭賦著稱,但其最高成就的代表卻是司馬遷的歷史散文鉅著 史記 作為一部中華民族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史記 不僅在兩漢,甚至在整個古代文學史上都是罕與倫比的散文傑作。司馬遷 前145年 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兩漢時期文學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