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了昌盛的時期,貞觀之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時間 2021-08-30 10:18:55

1樓:張老師情感分析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

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擴充套件資料

貞觀之治的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

(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

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2樓:love祥smile心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汙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貞觀之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那時花開 為 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 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魏徵 完善科舉制 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強的昇平景象,史稱 貞觀之治 為什麼會出現的歷...

唐朝盛世 貞觀之治 出現於哪位皇帝的執政時期

找重慶潼南孫韻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 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 濟世安民 隴西成紀人 今陝西省武功縣 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歲。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 599年 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

唐太宗的統治措施,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統治措施有哪些

518姚峰峰 唐太宗治國的舉措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民的賦稅勞役 同時注意 戒奢從簡 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他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 民少吏多 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人稱 房謀杜斷 他重用直言納諫的魏徵。貞觀時期名將名相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