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中國宰相制度,論述中國宰相制度的演變

時間 2021-08-30 10:26:39

1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來說,宰相大致有以下幾項權力:一是謀議權。所謂"謀議權",就是宰相就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議,並與皇帝共同討論。

所以,西漢初年,宰相曹參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不主動入宮向皇帝提出建議,漢惠帝就責怪他"無所請事"。二是副署權。就是皇帝的詔令、制敕和上諭要由宰相簽署,並由宰相機構釋出。

在制度上,如果宰相沒有在詔書上簽字,詔書也就沒有法律效力,有關部門可以拒絕執行。例如,武則天當政時,曾派肅州刺史王本立去"宣敕"逮捕宰相劉禕之,結果遭到劉禕之的**:"不經鳳閣(即中書省)、鸞臺(即門下省),何名為'敕'?

"意思是,這道"敕書"沒有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宰相的簽署,僅僅是武則天的一紙命令,在法律上是無效的,怎麼能稱為"敕"呢?

三是用人權。包括選任賢才與罷免不稱職的**。在宰相擁有的各項權力中,用人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往今來,那些"良相"大多能夠充分並恰當地行使用人權。在唐玄宗初年,有兩位名相--姚崇、宋璟:姚崇"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宋璟"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

四是裁決一般政務權。對於朝廷內外的一般政務(即所謂"小事"),宰相有權直接處理,無須請示皇帝。譬如,唐代的宰相可以以"政事堂"的名義釋出堂案、堂帖,直接指揮內外百司,處理各種"小事"。

總之,宰相的地位非常特殊:"受命天子,總理萬揆。"古往今來的無數事例表明,在皇權**政體下,宰相與皇帝的關係至關重要,與王朝的興衰存亡關係甚大,相權的消長可以說是觀察歷代政治得失的一個重要"指標"。

政治的"祕訣"就是對權力進行互相制約,每一種權力都不能無限膨脹,皇權和相權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平衡,什麼時候就能實現政治清明。在皇權國家裡,在某種程度上,宰相的作用甚至比天子更為重要,因為**帝王雖然高高在上,大權在握,但宰相處在皇帝與各部門之間,在皇帝與各級官吏之間充當"橋樑";同時,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誠的象徵,它是確保皇權不被濫用的一道防線、一種保證。所以,宰相必須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靈活的政治手腕,才能處理好朝廷內外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連線政治制度的中心環節。從中國歷史來看,宰相制度的起源甚早,而且複雜多變,其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1)萌芽期:黃帝至西周。在史書中,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宰"、"相"、"百揆"等一些關於官職的記載。

在政治實踐中,這些職位已經有輔助君主處理政務的職責,但宰相尚未成為正式的官稱,更談不上建立宰相制度。(2)創立期:春秋至秦這是一個大**的時代,內外矛盾交織,國家政務日漸繁忙,國君一個人實在是難以應付,於是出現了一個以宰相為最高首長的官僚集團。

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各國紛紛招賢納士,選賢用能,一批名相也應運而生,如管仲、晏子、商鞅、張儀等人,他們活躍在周秦之際的歷史舞臺上。經過幾百年的政治實踐,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創立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了。其實,早在戰國後期,秦國就率先設立"丞相"一職。

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設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制度。(3)鼎盛期:漢初至漢武帝時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了頂峰。

當時,宰相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並出現了蕭何、曹參、陳平等一大批名相。不過,就在相權膨脹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皇帝就想方設法地制約相權,一些宰相很快"厄運當頭":

從西漢建立到漢武帝時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殺,被貶黜的更多。(4)調整期:漢武帝時期至元朝在兩漢時期,由於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開始顯現,宰相制度很快進入了調整期,核心是:

皇權日益集中,相權不斷被分割。因為歷史條件不一樣,不同的皇帝又有不同的特點和喜好,所以宰相的權力也有變化:時而強化,時而弱化。

漢武帝以後,皇帝開始倚重身邊的心腹--尚書檯,削弱相權。不過,時間一長,尚書檯逐漸坐大,又形成一個實際的行政中心,分割乃至取代了相權,最後形成了內外朝互相消長的局面。在進入調整期後,宰相制度也多有變化,最重要的特徵是多相併存、三省出現。

在曹魏時,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義上的宰相,只有錄尚書事、尚書令及尚書僕射才能實際執掌朝政。至兩晉時,中書監、中書令、侍中的地位提高,又分割了尚書省的權力,宋、齊、樑、陳時多有沿襲。北魏、北齊時,門下省逐漸發展起來,侍中的權力大增。

西魏時,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大冢宰"為宰相,後來又改設左、右丞相。隋朝建立後,楊堅廢三公,以三省長官知政事,稱為"真宰相"。唐朝是中國宰相制度演變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與宰相名稱複雜多變。

在唐朝前期實行的是三省制,中後期演變為中書門**制。在唐前期,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僕射;中書省負責處理表章、起草詔令,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門下省負責審查奏抄、簽署詔令,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黃門侍郎。

在三省之外,又有"政事堂"。政事堂本來是三省長官商議軍國大事的場所,從唐太宗時起,皇帝經常指派別的**去政事堂,參與討論國家大事:一是給資歷較淺的**加上"參與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專典機密"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二是給一些資歷較老的元勳功臣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號。

至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使其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政治體制又發生了很大變化。宋朝時,設定"中書門下省"作為宰相機構。為了分散相權,皇帝有意設立多位宰相,一般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起初,參知政事的地位還比較低,後來與正宰相沒有多大差別,使宰相的權力更加分散。此外,又設立樞密院(長官是樞密使)、三司(長官是三司使),負責掌管全國的軍隊、財政,以分割相權。金國入主中原後,廢去中書省、門下省,以尚書省總攬政務。

元朝時,在**設立中書省,負責統領六部,長官為中書令,下面有平章政事等多位**,相權又有所恢復。(5)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宰相制度無論怎麼調整,都不能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明朝洪武十三年(2023年),朱元璋下令誅殺丞相胡惟庸,並廢除中書省,命六部直屬皇帝,同時,將相權分給六部,朝廷的權力都集於皇帝一身,君主**制度發展到了頂峰。明成祖時,設立內閣,以內閣大學士負責批答奏章、草擬聖旨。其實,內閣大學士只是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祕書",其權力要比原來的丞相小得多,但世人一般把內閣大學士比作宰相。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宰相制度相當於國外的內閣制,內閣首相對皇帝負責,但不是今天的英國那種,更是日本的那種!

論述中國宰相制度的演變

3樓:匿名使用者

商設相,相的權利很大,商相伊尹曾放逐太甲,三年後又接回太甲。秦設丞相,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還設有御史大夫和太尉,互相牽制。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相互牽制,削弱相權相權分散。隋唐設三省六部,進一步分散相權。宋初,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相權再次分散,但從宋真宗起,相權逐步得到強化。

元,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權力。明太祖借胡惟庸案件廢除宰相,明成祖設內閣,之後,內閣首輔在一定程度上等於宰相。但是內閣只是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清朝,**集權發張到最高峰!

4樓:遺忘

在秦朝,丞相作為皇帝的助手,握有很大的權利.到了漢武帝時期,建立中外朝,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逐漸成為執行機關.在唐朝,設三省,使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到了宋朝,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設三司掌管財政,樞密員掌管軍事,相權有所分割.到了元設一省六部,相權進一步衰亡.直到朱元章最後廢除了宰相制度

對中國宰相制度的看法

5樓:匿名使用者

宰相在古代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現在仍有人在爭論宰相到底是一個官職還是一個機構,這看來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宰相以其實實在在的存在影響著歷史的程序,他們的行為不只包含自身的意義,還包含著時代的矛盾、要求與潮流。其中,皇帝和宰相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他們總是互相提防、互相懷疑,甚至互相陰謀殘殺。

宰相的非正常死亡正是因此而發生。可以說,皇權和相權的鬥爭是古代政治史的一個軟肋。但歸根結底,還要歸咎於**制度本身,它是殘酷的,以至於讓人為之流血、喪失尊嚴、付出生命的代價

6樓:紫衣士

國家官制的頂端,與皇權最接近的地方.

變化很多,由於君主需要宰相幫助執政,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權力.

沿襲千年,明朝時被廢.名義消亡,又有了事實上的宰相,但無名份.

由於君主**的強化.又由於政務繁重皇帝一個人忙不過來.

7樓:北薇琪韻

說穿了就是幫皇帝打理政務的官。當然這樣的官有許多,於是就要出個頭頭來管他們,宰相就應運而生了。宰相權力很大,皇帝就不舒服了,於是要麼一點一點削(比如宋朝,有「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左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互為鉗制,「三司使」,稱為計相),要麼就是多設宰相(比如唐朝,一次少的也有三四個,多的**個。

)到了明朝乾脆廢了。弄出個內閣代替宰相,說白了就是原來一個人變成了一大幫子人。清朝有換湯不換藥搞出來了軍機處(章京,及軍機處行走)。

皇帝對宰相那當然是又愛又恨...

詳述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我要寫**!

中國宰相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原因規律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概括大致是:君進相退,直至最後宰相制度廢除(朱元璋時),原因:**主義的發展,農耕經濟的發展

論宰相制度的演變

明朝哪一位皇帝廢除了丞相制,宰相制度在哪個皇帝被廢除?

朱元璋乃是中國歷史上最能幹的皇帝,啥事都他一個人幹,要丞相何用 風舞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宰相制度在哪個皇帝被廢除? 我國抄封建社會的宰相制度終止於明太襲祖朝,朱元璋為bai瞭解決傳 du統相權與皇權之間的衝突zhi,借胡惟庸案的爆發dao而廢除了宰相制度,權分六部,各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進一步加強...

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古雅典的民主制與中國古代封建專制度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雅典公民的範圍很小,只是成年無犯罪的 有資格的本邦男性,排開了女性 奴隸 外邦人。這種實行直接民主的小國寡民政治制度雖然開創了集體管理的新方式,但由於當時的侷限,參與直接民主的群眾良莠不齊,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加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使得這樣的決策方式成為 多數人的暴力 少數派被忽略,乃至蘇格...

我國古代科舉制的利弊,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與流失

利 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讀書一考試 做官三者聯絡,把權 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