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學生拜師要給老師「束脩」作為見面禮,「束脩」是什麼

時間 2021-09-01 23:33:22

1樓:鄭丸子在招財

古代民間上下級、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

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歷史束脩:

「十條臘肉」,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朱熹認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這「十條臘肉」不算什麼厚禮。我以為「十條臘肉」可能也不算薄禮。

「肉食者鄙」的說法,以及孟子對老人能夠吃上肉的社會的嚮往,說明肉類食品,不是常見的食品。遠古物質並不豐富,恩格爾係數高,古人吃肉不易。

但「十條臘肉」也不應該是了不得的厚禮,即使一般窮苦人家,稍作努力,還是應該拿得出這個摯禮,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

孔子並不嫌貧愛富,相反,他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將許多貧寒的**培養成了君子。那種動輒說孔子是貴族代言人之類的按斷,其實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

2樓:春承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

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同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3樓:匿名使用者

束脩,十條幹肉捆宅一起,古時作為學費送給老師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該句典出自**

4樓: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句話是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條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註釋:(1)自行:自己準備。

(2)束脩:薄禮。束,十條為一束。

脩,音xiū,一小條肉。直譯為十條肉,實際上是說禮很薄。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乾肉作為學費。

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3)以上:來獻給。

(4)誨:教誨。

孔子的意思是說我不管你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你出身高低貴賤,只要你能自己約束自己,在道德、學問、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只要你來我肯定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禮曰來學,不聞往教。」是說按照禮法,只聽說學生來就老師受業,沒聽說老師去就學生授業。

「自行束脩以上」符合禮制,是體現出學習者謙卑恭敬的心,這種謙卑恭敬的心不僅是對老師的,還是對道的。如果沒有這種心,學道無法學好。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入學拜師時,學生需要提供給學院或者先生的六種帶有特殊寓意的禮品。

束脩六禮通常指蓮子,桂圓,棗子,芹菜,紅豆和乾瘦肉條。

蓮子,蓮子心苦,是指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能夠早日成才;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桂圓,是指學業圓圓滿滿,寓意功德圓滿;紅豆,蘊含「鴻運高照」之意;紅棗,寓意早早高中,盼望學生能夠,早日功成名就;乾瘦肉條,以表達**心意。

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晉惠帝聽說老百姓沒有糧食吃時,竟說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話語,成為千古笑柄。

古代沒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貴的肉,就先用水將其煮透,然後用鹽裹了,放在屋簷下陰乾。最後,再十條紮成一束,放起來慢慢享用。當然,這些肉乾也可以用來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因此,在孩子入學拜師時,人們一般都要給老師送上珍貴的「束脩」作為見面禮。早在孔子的時候,就有送「束脩」投師的禮俗了。

所謂的拜師典禮,就是先向老師鞠躬,然後再奉上「束脩」,這樣,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門求學了。東西雖然不多,但已經能顯現出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絲綢之類的東西,以代替「束脩」。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不但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或者工資也都稱為「束脩」了。

如今,幾乎沒有人再把老師的工資稱為「束脩」了,更沒有人把「束脩」作為學費交給老師,當然,更不提倡給老師送禮什麼的,「束脩」一詞讓我們瞭解敬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5樓:可樂可123可樂

意思是:「只要自願拿著十餘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出自《論語·述而篇》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閒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閒自在。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指 自己做主拿十條肉乾以上的人 我沒有不教導他們的 以十條肉乾為學資 可能是孔子嫌學生自己做主張送的肉乾多了 他會勸導那些送了多的學生不要送那麼些

也說明了孔子不重物資 重誨人

7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選自《論語》,其古詩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註釋】

(1)束脩:脩,音xiū,乾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乾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翻譯】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賞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乾肉作學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乾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只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於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會裡,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難度,這要歸之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

古人拜師送哪六樣禮

8樓:滿意

古人上學真講究!沒這六樣禮物還拜不了師

尊師重道,是從古至今的優良傳統,在周代就崇尚釋奠尊師之禮。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行拜師禮的嗎?

孔子與**

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養,學師德,謝師恩。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俗諺中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投師如投胎」,古訓中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管教,父母無權干預。

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禮記•內則》就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

古代的拜師禮,過程比較繁複,由此也可見古人對拜師的重視和尊重。從現在來看,拜師禮大致分為這五個步驟——

正衣冠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因此,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入學時,學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孔子授禮

盥洗禮第二步,學生會在先生的帶領之下,行盥洗禮,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洗淨。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也是表示對拜師的誠意和尊重。

叩首禮據《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學生舉行拜師禮之前,要先跪拜至聖先師孔子先生,雙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雙膝跪地,三叩首,獻上投師帖子。

這是對於先師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贈送六禮束脩

在行完叩首禮之後,古代的拜師禮之中,學生還需要贈禮,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意思為**拿著肉作為見面禮來拜見**,自己也一定會傳授知識的,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贈與師

9樓:韓露露

六禮通常指蓮子,桂圓,棗子,芹菜,紅豆和豬肉條

蓮子是指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學生能夠早日成才,芹菜則是指「勤快,勤奮好學」桂圓當然是指「學業圓圓滿滿」,棗子即「早」棗子在民間使用最多,結婚之時要用「早生貴子」,庭院種植要用「早日發家」,都是盼望「早」,在這裡自然是盼望學生能夠,早日功成名就,紅豆蘊含「鴻運高照」之意,肉條則是很古老的禮儀了,相傳這是孔子教學生之時就開始收受肉條,作為束脩。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

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同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這些都是富含對於莘莘學子的一種美好祝願,和對老師的敬重之情,其實對於美好的追求,不只是我們國家的專利,其實在外國何嘗不是如此呢?追求幸福,討個吉利,這樣的禮儀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情

**拜師,送上摯禮,是應該的;但是禮過重、過輕,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對拜師禮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則。

春秋時期的國家有哪些?春秋時期有哪些國家?

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差不多有一百四十多個,它們分別是齊國 晉國 宋國 陳國 鄭國 衛國 魯國 曹國 楚國 秦國 吳國 越國 燕國 鄾國 任國 邢國 邳國 胡國 代國 彭國 苴國 魚國 軫國 許國 扈國 荀國 桐國 極國 賈國 鄫國 呂國 虞國 州國 州國。州來國 萊國 蕭國 舒國 譚國 鄖...

簡述春秋時期大國爭霸的概況,春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爭霸

毗沙王 王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勢力日益衰弱,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依靠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的支援。平王時,相繼任用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為卿士 相當於宰相 平王死,桓王繼位,不想再用鄭莊公,而想改用虢 gu 國 公為卿士,於是 周鄭交惡 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 蔡 衛 陳四國之師伐鄭,為鄭師所敗,桓...

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什麼,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冬夏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思想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內,百家爭鳴是政治思想發展的一個特徵。本文是春秋和戰國時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春秋和戰國時期歷史背景 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