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科舉制度考什麼內容啊

時間 2021-09-05 22:15:56

1樓:蝸牛得快跑

古代考試內容

在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考試史中,古人幾乎嘗試過各種可能想到的考試內容。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

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

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經學(家法、帖經墨義,經疑、經義)與文學(詩賦)。在察舉時代,經學、文學分途;科舉時代,兩者漸漸合一。

八股文是中國明朝(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和清朝(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時期,科舉考試時所採用的專門文體。因為它要求文章中應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題目都出於中國古代的兩本很古老的教科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論述內容以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的註解為準,結構體裁有一套硬性的規格。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各部分組成,作用互不相同。八股文對字數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點句、格式等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考試史中,古人幾乎嘗試過各種可能想到的考試內容。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

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

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經學(家法、帖經墨義,經疑、經義)與文學(詩賦)。在察舉時代,經學、文學分途;科舉時代,兩者漸漸合一。

八股文是中國明朝(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和清朝(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時期,科舉考試時所採用的專門文體。因為它要求文章中應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題目都出於中國古代的兩本很古老的教科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論述內容以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的註解為準,結構體裁有一套硬性的規格。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各部分組成,作用互不相同。八股文對字數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點句、格式等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3樓: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經、進士。

宋朝改變了唐代只考詩賦的做法,進士科增加了經義等內容,還設有「明法」科,「試律令,《刑統》大義、斷案,」考中者任司法**。

明太祖朱元璋採取劉基的意見,規定各級考試專用四書五經命題,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幾家的經**釋來回答,絕不允許抒發自己的見解。明憲宗時,更創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對偶。堆砌雕琢,完全脫離社會現實。

所以比唐宋詩文取士,更禁錮人們的思想,使科舉制度完全服務於皇帝**的需要,同時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

清朝仍然採取明時的八股文,用以禁錮士大夫的思想。之後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

4樓:靜謐星辰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

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墨義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帖經,有如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策問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川北道貢院(四川貢院)

5樓:xxz歷史課

儒家經典以及從隋唐就開始的詩賦等,歷來都是科舉考試基本上千年不變的。 型別上,主要是帖經和策問,詩賦和雜文,經義和墨義。

6樓:

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由主考官親自命題,以八股文的形式撰文。

7樓:匿名使用者

考儒家的 誰叫儒家思想是我國的正統思想

科舉制度考什麼內容啊

8樓:晚夏落飛霜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唐初,為適應科舉考試和統一經學文字的需要,孔穎達等學者奉敕釐定「五經」文字,完成了經注的統一。高宗永徽四年(653),頒行《五經正義》於天下,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經說。其後,又有賈公彥作《周禮註疏》與《儀禮疏》,楊士勳作《穀梁傳疏》,徐彥作《公羊傳疏》,合稱《九經正義》。

其明經諸科,以《九經》取士。其中《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春秋》、《穀梁春秋》為小經。此外,《孝經》、《論語》、《老子》須兼習。

進士科考試增加經史內容。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科舉制度的實質,是一種「選拔**的制度」。科舉的任務和目的是選拔**,不僅僅是籠統地選拔人才。現在研究科舉制度的學者來自很多學科,除了歷史學科以外,還有研究教育學的,研究文學的,研究社會學的,等等。

來自歷史學科的學者比較注重科舉是選拔**的制度,來自教育學科的學者往往認為科舉是選拔人才的制度。

實質上,科舉應該是一個選拔**制度,也就是說科舉考試和現代的公務員制度是同一性質的。在唐朝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員,即使不能馬上做官,但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是候補**;唐代的科舉可以說是**資格考試。

唐朝科舉及第之後,再通過銓試即可做官。宋代之後,科舉及第之後,一般即可脫掉布衣,換上官服,馬上做官,即「釋褐授官」。可見,科舉制度的實質是古代的一種選拔**的制度。

9樓:匿名使用者

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

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以上可以看到,考生學的主要是儒家經典,但也不完全是背書。有的科目考填空默寫,有的科目需要真才實學寫詩作賦,還有的就需要對時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之道了,考的是靈活運用。總的趨勢是,明清之後的科舉越來越死板。

10樓:匿名使用者

程式四書五經 開始時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考生學的主要是儒家經典,但也不完全是背書。學的是詩賦、帖經、墨義、經義、論、策、、、、、

11樓:微雲淡月孤單

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章為主,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學的也是這些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怎麼學的都有啊,那麼多古人學習典故!

12樓:完備先生

語數外,那時候還沒有物理化學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13樓:地下水汙

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開啟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

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科舉考試最早是哪個朝代,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標誌是什麼

起源於隋朝,隋煬帝分科考試設進士科,唐宋完善並增加武舉,明清時僵化,以八股取仕。起源於隋朝,唐宋成熟,明清僵化。是隋朝,隋文帝統治時期。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標誌是什麼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大業年間,隋煬帝還設定明經,進士二科,並以 試策 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科舉制度是中國歷...

為什麼說宋朝的科舉考試最簡單?宋朝科舉制度是什麼?

科舉制自隋朝開創以來,對中國文明歷史有著承上啟下的影響,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打破了階層限制,不再由貴族把持,滿城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因為宋朝當時的皇帝非常尊重讀書人,只要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無論年齡有多大,當時的考試隨便答答題,就可以保送他們到朝廷,謀一個小小的官職。中超的科舉考試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多...

科舉制度有什麼影響,科舉制度有哪些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由於選才與育才的標準和要求一致起來,科舉制度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第一,因為通過科舉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都強烈要求進學讀書。隋唐以前學校畢業的士人可以做官,隋唐以後學校畢業的士人必須經過科舉的選拔,才能取得受吏部考試的資格,經吏部考試合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