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一斤等於16兩而不是10兩

時間 2021-09-07 22:24:58

1樓:一顆大楊樹

桿秤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同於西方的天平,利用槓桿原理,只用一個相對很輕很小的「權」(秤砣),就可以稱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於製作和攜帶,可以普及到每個家庭。而秤的「斤」採用十六進位制,反映了中國先民制秤的大智慧。

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杆上定出秤頭、提點和刻度來,在秤頭上穿眼用繩掛上秤盤或秤鉤,在提點(秤毫)打孔穿繩為提繩或提紐,這是秤的槓桿的支點,在另一端則是等分的刻度,刻度的第一個點叫做「定盤星」,在這點上秤砣的重量正好等於秤盤或秤鉤的重量,秤處於零稱量的平衡點。如果我們在秤盤裡放上一個重物,

利用滑動秤砣,可以在秤桿的末端得到另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重物正好等於一斤。這時我們有了從定盤星到秤桿末端一斤點的一個長度單位,它把對重量的衡量變成了對長度的計量。秤砣在秤桿上滑動這個長度,得到平衡的重物其重量就是「一斤」。

很自然,我們只要把這個長度折半,那稱量的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

下來問題就來了,如果採用十進位制,半斤以下就要將刻度分為五等份。怎麼來分?將一條線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規的時代,這是一道高科技題目,能夠掌握的工匠不多,即使在現在也很難。

於是我們的先人以大智慧放棄了十進位制,創造了秤的等份法則:對摺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摺,對摺,再對摺,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位制的秤就誕生了。

十六進位制大大地簡化了製作桿秤的難度,使得普通的工匠都能夠製作,提高了製作的效率,而且也促進了秤的標準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鬥一樣,成為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

可見,十六進位制是為了解決制秤中等分刻度的難度,由中國先民創造的分量法則。

2樓:甬文齋微言

16兩為1斤這是唯有我國國學文化的產物,是亙古不變的,遺憾的是我們不用了,這是天人合一的計算方法,現代的人更是解釋不了,牽強附會為南星北斗離現實生活太遙遠,真正的含義是冬天夏天溼度有變化,重量有誤差,因此引用《易經》用六用九,用六是144策、用九是216策,凡360,當期之日,也就是說這是算一年的天數,用六是冬季的144天,用九是北方無霜期216天,圓是360º,是乾卦用九得來,四個九十得三百六十,只圓不滿,9+6=15,用九還有「一」沒有用,要加上就圓而且滿了,分量就足了,表示我們的稱不缺斤短兩,哪怕是計算複雜,道理是天地良心。從秦朝經過了多少朝代堅持幾千年,只是時過境遷,2023年改用10兩了。有《易經》以來就應該使用16兩稱了,涉及到《周易》就不詳細解釋了,以上說法也許費解,請見諒,但其源流是正本清源,我們的老祖宗的文化不可忘記,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

(《周易》中繫辭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把上文有關360缺5天,用「衍」的方法解決了一年365天的問題,因為八卦是六八48爻)

3樓:不曾明瞭

由於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干擾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李斯開始酌人調查實踐,,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二十四銖為一兩:有些物品很珍貴,比如藥材,這些物品所有者會有精確地稱,為了方便使用,所以為24,可稱半兩、三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六分之一兩等等

十六兩為一斤:天平可以將東西分割兩份,那時生產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簡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為2的四次方即16。

三十斤為一鈞:是一個士兵一週(古時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糧,為了方便計算及運輸定為30。

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也是如此,即為一個月口糧。

古代的一斤為十六兩,為什麼現在一斤是十兩?

4樓:碎碎念知識小能手

我們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意思是彼此之間不相上下,因為在古代的換算單位和現在不同,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也就是八兩。雖然把十六兩當作一斤已經使用了兩千多年,老百姓都習慣了,但為了和國際接軌,讓業務來往的換算能夠更加方便,所以改為一斤是十兩。

首先,一斤十六兩起源於秦朝的統一度量衡制。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的規定不一樣,因此各個國家所使用的度量單位大小不一,導致國家之間進行買賣的話非常艱難。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實施統一度量衡的舉措,要求貨幣和計量方式統一,因此一斤十六兩就這樣被確定下來的,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至於為什麼一斤要是十六兩,是因為古人信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相通的,十六兩的十六代表著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這十六顆星。在古代,南斗六星代表著天,北斗七星代表著地,福祿壽三星有著吉祥的寓意,因此以這十六顆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商人們做買賣不要缺斤少兩,要誠實守信,否則就會無福無祿無壽。

然後,後來為了換算方便,將十六兩制改為十兩制。十六兩制在我國使用了兩千多年,後來為了能夠和國際接軌,讓計量單位之間的換算方便,斤和兩之間採用十進位制,即一斤為十兩。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溫州的一位會計在做業務往來的時候發現採用十六兩制來計價非常不方便並且很容易出差錯,於是就產生了將十六兩制改為十兩制的想法,於是便向有關部門提改革計量方法的提議,當時引起了國家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國內部分地區進行重點改革實驗,然後根據實驗情況在決定是否推廣,到了2023年便開始全國實施推行十兩制。

最後,無論是十六兩制還是十兩制都是為了讓國家之間的業務來往更加方便,只是十兩制更加適用於現代社會,所以現在才廣泛採用一斤等於十兩的計量方法。

5樓:阿祖聊世事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6樓:傾心的小北老師

這主要原因是因為古代時候的重量計量單位計量儀器都是以16兩為一斤的。而現在之所以是十兩一斤,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計算取整才會。

7樓:青目星君觀社會

因為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十進位制,做成十進位制是比較方便的,所以現在的半斤等於過去的八兩。

8樓:千年書蟲

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國在五十年代改為十進位制,一斤為十兩。一斤為十兩更有利於計算。

9樓:人間學徒俊俊

計量單位不同,隨著歷史變換計量單位也重新規定計算單位量度了。

古代人為什麼說,十六兩等於一斤

10樓:baby鞋子特大號

因為舊制一斤為十六兩,現在一斤的為十兩。

起源: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

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的老祖宗何其聰明,十六兩一斤在當時的環境是很實用的。至於那些說什麼星星的不過是個好意頭而已,老祖宗不會傻到為了個好意頭而放棄實用的。十六兩容易拆分容易計算,半斤就是八兩,半斤再拆分就是四兩,再拆分就是2兩,再拆分就是1兩,很好計算,可以一拆到底。

對於實物來說也是十分好表示的。現在的一斤10兩如果拆分了半斤就是5兩,再拆分就是2兩5,這個就不好表示了,如果再拆分就很難表示出來了,也不易計算。而且也要很準確才能有小數點後面的位數出現,古代一般不需要這麼準確的計量單位了。

如果稱很輕很小的東西有專用的小稱,幾錢幾錢的。那為什麼是十六兩不是十四兩或十二兩,你自己拆分下就知道了,16是最容易拆分而且最小的數字了。有人說8兩,那是好拆分,可是拆不了幾次就到1了,不實用。

那些各種玄之又玄的特殊意義大多是後人強加上去的。實用才是根本原因。

有的人不太明白,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有個分餅的故事,一個餅是十六兩,那麼分一半出來就是八兩,一半的一半就是四兩,再繼續分就是二兩,再繼續分就是一兩,有人要買餅不管是要買幾兩幾乎都不用稱就可以分出來了。3兩=1+2,5兩=4+1,6兩=4+2,是不是很容易就找到相應的組合。再按10兩一斤來看,分一半是5兩,再分一半是2兩5,再分一半是1.

25,我已經暈了,我來買1兩、2兩、3兩、4兩、6兩餅,怎麼分。是不是隻能用稱來稱了。而十六兩一斤就不需要這麼麻煩,只要按餅的塊數就能輕鬆拿出相應重量的餅。

是不是很利於平時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正在找時光隧道穿越回清朝呢。誰見到了跟我說一下。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文化就是對二進位制有特殊的分析。 古人定斤是 2的次方。跟現在的二進位制計算機很像。

大概起源於易經(無從考究),發揚於 周易。 你看算卦占卜,以及八八六十四卦,都是二進位制的次方,就是中國的古人是從「先人」那裡學來的計算機思想。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中國古代的伏羲卦象算數,都是計算機學的二進位制,所以一斤16兩不奇怪。 周文王周易八卦,帝王家的進位制都是16,下方諸侯國16進位制很正常,秦只不過是延續先人之法16進位制。而起源就是易經八卦, 始祖是 創造 人類史前文明的「先人」。

先人有高深的仙法道術,先人創造了各種生物的雜交體,猴頭人即人類,同時也有狗頭人,羊頭人,後頭蛇身人等等,在中西方的古代傳說中都存在,最後人類勝出得以繁衍。

鋸猜想,先人可能是「宇宙」外文明,就是「先人」們不是我們這個宇宙世界的生命,用佛說的三千小千世界,我們只是一個小世界,「先人」是我們之外世界來的,乘坐的飛行器猜想是月球,沒錯,就是月球,最後飛行器作為月球守護地球安全,作為一個有1/6地球那麼大的衛星。 如果不是出於自願,以地球的體積與引力,是不可能把月球吸引為自己的衛星的,水金地火天海冥外加太陽,水,金,地是沒機會的。

為什麼古代的秤,一斤十六兩

13樓:愛**米

說法一:

古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十六兩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倘若短斤少兩,少1兩叫「損福」,少2兩叫「傷祿」,少3兩叫「折壽」。

說法二:

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是為了讓其具有「四時乘四方」的含義。

說法三:

秤的等份法則:對摺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摺,對摺,再對摺,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位制的秤就誕生了。

在舊制中一斤是多少兩,為什麼舊制是1斤16兩?

心靈導師 舊制一斤是十六兩。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 斤 兩 錢 分。也稱為 司馬斤 司馬兩 等,計量的工具叫做 司馬秤 這一標準也叫 司馬平制標識 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 就是這麼來的。秦統一度量衡後,反映在衡制方面為五權法 即銖 兩 斤 鈞 石,非十進位制。1石 4鈞 1鈞 30斤 1...

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否得到兩斤總重?為什麼

對於學生來說,將書中的計算搬到現實生活中來說,往往就存在有比較大的差距,但那是因為書本上的計算是屬於理想化的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有很多的意外,比如說,一斤鹽溶於一斤水是否得到兩斤總重?為什麼?而針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是不能夠得到兩斤總重的,是因為水對於食鹽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一斤鹽溶於一斤水裡的反應...

港稱一兩等於市稱多少克,港稱的一斤等於多少克?

克 g 只有公制的一種。不存在市稱 港稱 英稱這種分法。1斤 10兩 500克。這種斤兩制,叫市制 市稱。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才用,是解放後去四舊的一部分。其它的一切華人 中國文化區,包括港澳臺新馬等地區,都不會用這種度量衡。其它所有華人區,包括臺灣和香港,都用 1斤 16兩 1兩 10錢 1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