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張騫出使西域出自哪本書是什麼朝代的

時間 2021-09-09 02:24:00

1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出自《漢書·西域傳》,是漢朝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2樓:曦月

故事張騫出使西域出自《漢書》,是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變更,改「書」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無「世家」。

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記載了上自漢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曆史。《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紀史方式自《漢書》以後,都仿照其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1]漢朝的中外交流,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2]

張騫出使西域是在什麼年代?

3樓:匿名使用者

3.公元前2世紀

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約公元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樓:匿名使用者

1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2目的不同:第一次是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第二次是友好的訪問西域各國.3匈奴力量不同:

第一次時,匈奴還很強大,依然控制著西域各國;第二次時,匈奴已大敗於衛青,霍去病,西域各國已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5樓:匿名使用者

前後一共是兩次 張騫(?一公元前114),漢中成固(今陝西成固)人,西漢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使西域的人。

西漢前期,居住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南下侵擾掠奪。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前87在位)即位時,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漢武帝決心解除匈奴多年來對漢朝的威脅,積極進行軍事反擊的準備工作。

當時西域有三十六個小國,其中大的有幾十萬人,小的只有

一、二千人。西漢初年,匈奴征服了西域諸國,對當地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並把西域作為向西漢進攻的據點和經濟後盾。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得知,在今甘肅西北部,原來居住著一個叫做大月氏(zhi支)的部落。

匈奴曾經殺死月氏王,並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大月氏被迫遷到西域,時刻想報仇雪恨。漢武帝認為如能在西方朕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就有了勝利把握。可是,去西域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處於匈奴控制之下,聯絡大月氏的任務十分艱險。

於是漢武帝下令招募使者,擔任皇帝侍從的張騫勇敢地擔當了這個使命。 公元前138年,張賽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助手,率領一百多人,從長安(今西安附近)跨馬西行。不料剛進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獲,扣留了十年之久,而張騫始終「持漢節(漢朝使者的憑信)不失」。

匈奴君主單(chan蟬)於為了招降張騫,給他娶了當地人為妻,並且生了兒子,但也絲毫未能動搖他完成朝廷使命的信念。後來,張騫終於找到一個機會,率部屬逃出,向西急行,奔波了幾十天,歷盡艱辛,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大宛派人把張騫一行護送到康居(今蘇聯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又通過康居找到大月氏。

此時大月氏已在媯(gui歸)水(今阿姆河一帶)定居,這裡「地肥饒」,又很少外族的侵擾,大月氏人滿足於眼前的安樂生活,不願再同匈奴打仗。張騫沒有達到目的,一年以後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後趁匈奴內亂才得以脫身,於公元前126年回到漢朝都城長安。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前後共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一百多人,回來時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了。 公元前119年,漢朝對匈奴發動第三次軍事反擊,取得了重大勝利,匈奴王庭被迫遷到大沙漠以北。為了防止匈奴勢力再起,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高階官吏),派他出使烏孫。

烏孫原來遊牧於甘肅西北部。後來西遷到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張騫第二次出使的任務,是勸說烏孫重返故地,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

張騫此行率領三百多人,每人各備兩匹馬,並攜帶價值「數千鉅萬」的金帛貨物和一萬多頭牛羊。出使的隊伍中還有一些持節的副使,以便沿途派往各地。由於烏孫國王已經年老,加上子侄們為繼承王位爭鬥不休,國內比較混亂,因而無意東歸。

張騫原定目的雖未達到,但他的副使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時,烏孫王派數十名使者隨同他一起來到長安。以後,張騫派往中亞一些國家的副使,也分別在對方使者的陪同下,陸續回到長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然都沒有達到預定目的,但其意義和影響卻遠遠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經過我國新疆地區到達西亞的交通要道,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絡,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115年。所以選3

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50字

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 前126 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

出使西域的張騫的故事以上,出使西域的張騫的故事200字以上

天心丨抉 建元二年 前139年 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 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見當...

張騫出使西的歷史意義,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在於 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 漆器 玉器 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 葡萄 胡桃 核桃 石榴 胡麻 芝麻 胡豆 蠶豆 胡瓜 黃瓜 大蒜 胡蘿蔔,各種毛織品 毛皮 良馬 駱駝 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