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現代名人有關文明的事例兩個,要短的

時間 2021-09-09 06:20:48

1樓:手機使用者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槓桿、浮體比重等……

2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

於是,京城的大小**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樓:打遍天下無敵者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

「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

「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

「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裡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

「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裡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

「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

「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

」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

「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現代名人有關文明的事例兩個,要短的

3樓:幹局改

林語堂 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英文課,一次,開學第一天,上課鐘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引頸翹首。林先生終於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皮包裝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撐破了。

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誰知道,他登上講臺後,不慌不忙地開啟皮包,只見裡面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

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並不敢真的吃,只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

「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

說到這裡,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

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三、董卿

最近,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董卿為了便於和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交談,在3分鐘內跪蹲3次。這種採訪的姿態,被網友們稱讚。不少人說「這一跪,跪出了素養」。素養正體現在「尊重」。

單個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個體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間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因小失大的應聘者

北京某大公司高薪招聘,引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競相角逐,經過一系列的挑選,剩下五人,接受最後面試。這些人都已過五關斬六將,以為最後的面試只是走走過場而已,無甚要緊。於是他們都滿懷信心地走進經理辦公室,這時,經理說,不好意思,年輕人,我有點事要暫時出去二十分鐘,你們能等我嗎?

五人異口同聲地說,當然可以。經理出去了,在辦公室裡無聊等待的他們看到辦公桌上有很多檔案,便都湊過去,一摞摞地翻看,不亦樂乎。二十分鐘後,經理準時回來了,說,面試到此結束。

幾個年輕人莫名其妙,不禁問,我們還在等你呢,怎麼就結束了?經理說,我出去的二十分鐘就是你們的面試時間,我們公司不需要未經人同意便隨便翻看別人東西的人,雖然你們都很優秀但是連最基本的禮節都不懂,我們不要。五人啞口,深為自己的魯莽而懊悔。

小行不檢,大過也!

福特的故事

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

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裡。然後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

」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

」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麼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

「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佔居鰲頭,這就是今天 「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

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

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說道:「啊!啊!

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

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中國禮儀代代傳

孔融讓梨敬父母

黃香暖被教育人

中國禮儀不能忘

爭做禮儀小標兵

1、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項物質,就是禮節。——拿破崙.希爾

2、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越周到越保險。——[英]託.卡萊爾

4、心誠氣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明]薛宣《談書錄》

5、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際使人變得完善。——[美]喬.富勒

6、謙恭有禮,人人歡迎。——托馬斯.福特

文明禮儀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文明禮儀格言,文明禮儀的名人名言

台州市港航局機關文明禮儀格言 1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顏元 2 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3 不學禮,無以立。4 學禮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5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6 禮儀是成功的基石。7 禮儀是素養的體現。8 人人需要讚...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手機使用者 程門立雪 楊時 1053 1135 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 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 1032 1085 程頤 1033 1107 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 哲學家 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

有哪些關於文明禮儀的經典故事,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 禮儀之邦 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 禮 和 儀 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 是制度 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