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歷史典故與出處,說是有個皇帝做了什麼壞事,然後被史官記下,然後史官被殺了,另

時間 2021-09-24 21:29:05

1樓:喀斯貓

不是皇帝 只是個諸侯手下的大臣 春秋時期齊國的齊莊公被大臣崔杼刺殺了,齊國的史官叫太史,他寫到:「崔杼弒莊公」。崔杼勃然大怒,立刻把史官殺了!

就這樣,崔杼從太史家的老大一直殺到太史家的老三。可是,太史家的老四還是這樣寫:「崔杼弒莊公」。

據記載,被殺的齊太史只是「北史氏」,當時還有「南史氏」。南史氏聽說崔杼殺史官,也要趕來**寫直筆。走到半道上,聽說「北史氏」家的老四「直筆」成功了,「南史氏」才放心迴轉。

請問之前一個皇帝謀反奪政,後讓史官篡改歷史,史官沒有篡改,皇帝殺了他,之後讓另外一個史官篡改,

2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

「嬰所不獲①,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

「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

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3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不是皇帝,是春秋時期晉國相趙盾,殺了國君。改史書的故事叫「董狐直筆」。

4樓:知道也是罪

**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古代的史官是怎麼蒐集資料記錄歷史的?

5樓:五二一可新

根據記錄和從其他地方收集回來的資料

顧名思義一種是緊跟著皇帝或者是其他人身邊一直追隨的記錄,另一種就是通過收集各種資料來進行記錄。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祕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這個保密期可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祕密就會被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祕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

那些時光,每經歷過一段,時間都會把記錄的事情編輯成冊,儲存下來。

每當歷史上出現一個朝代改革換新的時候,下一個朝代就會保留下來上一個朝代所擁有的資料。而下一個朝代的史官們就會根據這些史料進行校對和篩選,之後再從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來資源慢慢的將其彙總成為史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

當然也不能說,史料上所有的記載都是客觀的。比如說下一個朝代的帝王認為上一個朝代,帝王留下的地方有待改正或者校檢,他們就會在史書上進行更改。這裡面的更改也有可能包括從民間故事傳說中搜集來的資料。

有一些比較種植中性的時光,即使遇到皇帝做的不對的事情,也會嚴格的進行記載。只不過那些史書資料,一般情況下都會經過皇帝過目之後才會被同意製成史書,所以即使那些政治的史官將真實的事情記錄下來之後,也不能保證可以被世人所看到。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6樓:一生一闕歌

史官,就是每個朝代設定用來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但是各個朝代對於史官的稱呼與分類也是不相同的對於史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生活起居與政務得失;另一類是使館史官,這一類待在固定地方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這種編撰的書皇帝是隨時可以**的,但是前面那類史官記錄的內容皇帝不能進行閱讀。

對於歷史我們不可能回去自己觸控,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都是由古代每個朝代的史官所編輯的,至於真真假假我們也不好去辨別。那麼史官是怎樣收集資料來記錄歷史的,這很是讓人好奇。其實在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用世襲的制度,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馬遷,他就是世襲他父親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寫下《史記》。

史官的權利不被皇帝掌握,他們查詢大量資料進行編輯史冊,他們的義務就是對歷史負責。

史官這一職位也不是一直安穩的,歷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記錄事實剛正不阿而被殺害。比如說歷史上最有名的「崔柕弒其君」的故事,這就是講述以為史官不畏強權記錄事實,不斷被殺害也不改變記錄事實的事。史官這一職位並沒有長久的世襲下去,這與一位皇帝有關那就是李世民。

在他登基為帝后,一直對玄武門事件耿耿於懷,於是開始了對史官的**,最終導致之一制度破壞。

7樓:龍丘雪

一般帝王都有史官在側記錄起居,就是所謂的起居注。而朝代史都是後一朝替前朝修訂,因此都是有專門的史館,史官負責收集和編纂前朝的史料,最後修訂成正史。

8樓:匿名使用者

每一個朝代都設有「起居注官」,就是記錄當朝皇帝每天所做的所有事情的**。後面的人就可以根據前人的記載根據這些資料來進一步處理。

9樓:小小智慧

中國曆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10樓:晗兮汐

是人都有情感,我們不可能像冷冰冰的機器一樣完全摒棄情感去記錄歷史,所以我想像司馬遷那樣幾乎可以做到不悖離歷史的史官肯定不多,但是歷史上的史官都知道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記古難記今,因為他們作為後朝人可以論證的去看待上一朝的是是非非,記錄的時候也比較客觀,可是對當朝的對錯作為當局者的他們也許真的不能做到很客觀……也許也會有迫於統治者的壓力,出現留下錯誤的資訊,這也難免,畢竟作為皇帝,有至高無上的生殺大權麼!

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史官都還是站在真實這一方的,因為他們被賦予了歷史的使命,這是他們存在的最基本的原則和理由。

11樓:夢醒淺淺

每個朝代都有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的和記錄皇帝言行與政務得失的史官。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12樓:嫣然

以前有專門的史官來專門記錄皇帝的一天的衣食住行的,所有有的皇帝是比較害怕這些史官記錄一些不好的事情給自己留下罵名的。

13樓:sunnya莫

有專門的一個部門書寫儲存這些歷史的,比如史官記錄下來,有專人放好,如果有用到,就派人把需要的東西找出來。

14樓:匿名使用者

朝代史都是後一朝替前朝修訂,因此都是有專門的史館,史官負責收集和編纂前朝的史料,最後修訂成正史。

15樓:懶小膽

每個朝廷均設有專門的史官,其資料蒐集可分成地方採集、日常記錄兩種,前者通常由使館史官編纂,而後者通常記錄的是皇帝的生活、政務情況。

16樓:葫蘆娃兒啦啦

朝廷設定的有專門的一個部分,用來記錄國家大小事,和皇帝的衣食住行,並且還會做出一些評價。

一葦渡江 是何出處?如何理解?有何典故

一葦渡江 出自 達摩 的故事 具體內容是 這樣 滴 切聽俺慢慢 道來 菩提達摩用了三年時間,飄洋過海,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中國傳道。梁武帝蕭衍是佛教信徒,曾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 盛況,聞信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接風洗塵,相談佛事。但梁武帝信的是小乘佛教,主張修己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

問歷史選擇題,問一個歷史選擇題

表面上確實是倒退了,但卻不能認為是 耕作技術的停滯於倒退 這是與歷史不相符的。甚至,我家裡也有地,有些小塊土地,我父親每年都要 刨地 的 這也算當今世界耕作技術較歷史倒退了麼?顯然,濱湖溼地,當於我家的小塊土地相類似 不是不能使用更先進的耕作技術,只是經濟上不划算罷了。而且,從幾本書來看,耕作技術分...

我國古代有個二桃殺三士的歷史典故

我個人感覺雖然這個故事想表達這三個人的仁義,但是,如果讓我說,我就說,這不是什麼仁義,這是傻子的表現,既然有這個死去的決心,那又為何那麼看重兩個桃子以及那些過眼雲煙的名利呢,他們的死完全是由於他們爭強好勝的功利心而促使的,如果沒有這心,就不會中別人的計了。這只不過又是一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