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不發掘漢高祖劉邦的長陵

時間 2021-10-14 22:57:35

1樓:

國家已經對長陵考古挖掘完成。

2023年~2023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合葬陵墓,陵園遺址至今尚存。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牆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牆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0米、寬6米、高3米的夯土遺蹟。

陵冢位於陵園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相距約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長方形覆鬥狀,高32米。

在陵園的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和沿南牆一帶有六處大型的寢殿遺址。長陵的陵址選在咸陽原的最高點,即秦咸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

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

2023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后之璽”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高2.8釐米,重33克,印上部為螭虎紐,虎形呈伏臥狀,頭尾微向左邊蜷曲,怒目張口,造型生動。

玉印四周有線雕雲紋。印面為正方形,邊長各2.8釐米,陰刻“皇后之璽”四個篆字。

2023年冬,長陵出土了3000餘件兵馬俑,對研究西漢初期的軍隊編制、雕塑藝術、貴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飾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擴充套件資料

漢高祖長陵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位於今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怡魏村。 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三十五里"。現在測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55米,南北35米,高32.

8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國家的考古之所以有別於盜墓賊就在於尊重國民的傳統思想觀念,不主動發掘。所有的已發掘的陵墓進行的都是搶救性的發掘工作。

第二、技術不過關。如定陵剛開啟地宮之時龍袍鮮亮如新,還沒等大夥反映過來它就由鮮亮變成灰色,由灰色變成了灰塵。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碳化了。

再如秦始皇陵有明確記載陵墓內有大量水銀,怎麼解決?從哪入手?沒先例可尋,沒有實驗機會,不容犯錯。

一有閃失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中國新聞網有這樣的一編報導:教授解釋為何要堅守不主動發掘帝王陵“鐵律”你不妨看看。

3樓:熱血繁體字

保護技術還不過關、有些還會生鏽、與其在上面還不如在下面讓他好好儲存

4樓:匿名使用者

你直接問問為啥不挖秦始皇武則天多好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裡有什麼東西?為什麼還不開發?

5樓:9點說史

唐太宗李世民墓——昭陵,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陵園是一個豐富的文物寶庫。地上地下遺存的大量歷史文物,陳列在昭陵博物館內,展示著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盛況。

昭陵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今禮泉縣東北10多公里的九宗山。昭陵是唐代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其總面積為2萬公頃,陵園周長60公里。陪葬昭陵的王公貴族達200餘人,目前能夠確定的墓冢已有185座。

這些陪葬墓如拱月的群星一樣,分佈昭陵的南部半周。

原因: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大大小小的考古隊跟在盜墓者和施工隊後面收拾爛攤子都來不及,很難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主動發掘在所有古墓中等級最高的皇陵。

擴充套件資料

選址背景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堪輿風水之說,伴著姓氏的不斷擴大及五行陰陽之說的流傳而逐漸完善,至南北朝時基本形成了一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

九嵕山滿足了堪輿家認為帝王陵墓應具有的所有條件,自唐以降,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選擇昭陵還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寢要完全效仿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務從豐厚。但精通經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制既勞費了民力,還使盜賊生心,所以漢陵大都被盜,帝王的屍骨也被拋棄荒野,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

他建議太宗應當向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玉,並在陵外立碑予以說明。虞世南所說的“因山為陵”既能節儉民力又能防盜的建議,為唐太宗最終決定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論的啟迪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 《 舊唐書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

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這裡所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 …… 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九峻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逞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

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 75 宮,墓道前後有石門 5 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

這都可想象這個“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巨集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 , 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門”。

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 《 重經昭陵 》 “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

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 《 長安志圖 》 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 12 裡”。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

遺址面積東西 53.5 米,南北 86.5 米,略呈梯形屋階,尚可辨認。

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面積東西 237 米,南北 334 米,周圍牆基厚約 3.5 米,其範圍是一個比較正規的矩形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閾一對,此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宮”遺址,當房屋就建造在這裡。昭陵地面建築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

的一個鴟尾,高 1.5 米 , 底長 1 米 , 寬 0.65 米,重約 150 公斤,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築整體,又是多麼巨集偉。

7樓:匿名使用者

最值錢的是,據說他把《蘭亭集序》帶入墳墓,又有說法是武則天帶入墳墓的,說法不一

8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皇陵除乾陵外,都被五代時耀州軍閥溫韜盜掘一空,太宗的昭陵也不例外,估計裡面剩不下多少東西了。

國家現在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大大小小的考古隊跟在盜墓者和施工隊後面收拾爛攤子都來不及,很難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主動發掘在所有古墓中等級最高的皇陵。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 韓信是怎麼被劉邦殺死的

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漢十年 前197年 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 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 韓信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訊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

漢高祖劉邦為何不殺張良?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

上面很詳細,但也冗雜!樊噲也同樣教育子孫。有人會說,良對邦有大恩,沒有張良就不會有劉邦的天下。我可以明確的說,這就是扯淡!帝王家族為了權力,連自己親兄弟 父母等等都可以誅戮,是不會在乎你一個外人的。邦恩怨分明,睚眥必報。但一旦涉及到核心利益,卻又是狹隘的。劉邦為了鞏固漢室江山,有必要他可以殺掉任何人...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什麼殺了那麼多功臣

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 還有陳豨 原因在於蕭何 張良 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於無奈。彭越 英布 張耳 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於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