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

時間 2021-10-15 00:27:53

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沒有當上皇帝 他終生沒有稱帝,魏武帝的稱號是曹丕給他封的

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

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

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

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在生時並沒有稱帝,封號為魏王,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位魏王,再逼漢獻帝裨位,建國號魏.並追封其父

3樓:

簡單的說吧,當時兵荒馬亂的,他當時很強大,因為是宰相,就扶上一個傀儡皇帝,但後來還是把皇帝殺了,自己稱王了

4樓:

3323223

1231323

3213333

5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沒自封為帝,是死後兒子給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一輩子都是個丞相 **當了皇帝了?

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

曹操都不當皇帝,為什麼曹丕要當皇帝啊

7樓:青春無悔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客觀上要求安定統一,人民群眾也日夜盼望著出現安定統一的局面。但是,乘亂起兵的大多數領導者,只有軍事家的頭腦,而很少有政治家眼光。

而曹操卻獨具慧眼,清楚地認識到政治路線的正確與否,民心的向背,是決定勝負的首要因素。《三國演義》第14回記述,荀彧向曹操進策:「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曹操聽後「大喜」,慨然接受荀彧的建議,「剋日興師」到洛陽為漢獻帝「保駕」;接著,他又果斷接受董昭的建議,把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許都。

從此,漢獻帝成了曹操討伐異己、實現統一的政治工具。這就造成政治上的優勢,使割據一方的軍閥陷入了被討伐的境地。《三國演義》第56回又記述,建安15年春,曹操大宴文武於銅雀臺。

這時,雖然赤壁兵敗,但整個北方已經掃平。王郎、鍾繇、王粲、陳琳等一班文官,在宴會上進獻詩章,多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即該當皇帝)。曹操逐一看了他們的詩章後,笑了笑,冷靜地說了一段表白心跡的話。

在這段話裡,他一方面極力標榜自己毫無野心,只是順應歷史的潮流而起事,是堅持統一,反對**的歷史代表和中流砥柱,即所謂「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另一方面毫不含糊地表示,決不「慕虛名而處實禍」,放棄手中的兵權,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國安享富貴。這些是多麼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在曹操臨死前幾個月,孫權上書表示願意歸降,並勸曹操稱帝。

曹操並沒有老而昏庸,卻以清醒的政治頭腦,一眼看穿這是孫權的陰謀,企圖讓自己激怒天下,陷於孤立,於是「觀畢大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侍中陳群等進一步勸說:

「殿下德功巍巍,生靈仰望。今孫權稱臣歸命,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宜應天順人,早正大位。

」 曹操表示,「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意思是說,即使做皇帝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要做,讓自己的後輩去做好了。

具有強烈正統觀點的羅貫中,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時引用後人的詩歌稱讚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第78回)曹操能夠剪滅群雄,成其霸業,是與他政治家的胸懷和戰略家的眼光分不開的。

另一個值得斟酌的人物是周瑜。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被讀《三國演義》者,把周瑜要殺孔明,歸之於他的忌賢妒能,對他的這個性格特徵無不齒冷,其實這種理解缺乏說服力。準確地講,周瑜的苦心,正是他戰略家眼光的反映。

照書中描寫,吳蜀之間跌宕起伏的矛盾,是圍繞著荊州的。爭奪荊州,是繼赤壁大戰後《三國演義》中又一場濃筆多姿的重戲。對於劉備,荊州是入川建立根據地和出川奪取天下的戰略要衝。

諸葛亮隆中決策明確指出先要佔領荊州。而對東吳,荊州也是生死攸關之地,要抵禦強魏的侵略,必須全據長江,尤其得先佔長江上游的荊襄;劉備佔了荊州,就等於給東吳的喉嚨裡塞上一根骨頭。由於曹操南下,吳蜀荊州之爭暫時得到緩和,北方的嚴重威脅一旦解除,這個鬥爭必然驟起。

周瑜正是根據這個戰略態勢,才決定要殺掉孔明。果然在赤壁的戰火剛剛熄滅,圍繞著荊州的借、分、索、還、奪,孫、劉便了激烈的爭鬥。從三氣周瑜,發展到攔江奪鬥,單刀赴會,偷襲荊州。

一系列衝突的最後高潮是兩國傾全力而進行的彝陵之戰。在這場爭鬥中,周瑜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如果除掉孔明的計謀實現,周瑜哪能有這樣的悲劇?

情節的發展,完全印證了周瑜的遠見。

其實,周瑜並不是對諸葛亮簡單地一殺了之。他先是讓諸葛瑾去遊說拉攏,不料諸葛亮不為所動。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不為我用,則必除之,這是正確的決策。

周瑜即使動了殺機,但大敵當前,為了暫時利用孔明,也不急切下手,而是選擇了東風乍起、勝利在握的時刻,這進一步說明他的遠見和理智。

曹操、周瑜的所作所為,對一個高層次的管理者來說很有啟迪價值。

由於現代企業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和對外的開放系統,作為一個出色的高層管理者,就要能多維思考, 立體構思,對問題的看法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還有遠度。因為,唯深度的思考才能瞭解根本,而不會執著於事物的枝節末端;唯廣度的思考才能避免顧此失彼,各執一端;唯遠度的思考,才能不盲目近視,斤斤計較。

體現管理者多維思考的問題很多。比如:

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這是劉備敗退江陵、攜民過江時說的一句話,是深度思考和遠度思考的結晶。它說明劉備和曹操一樣很懂得「民本」、「民心」之道。這使我們聯想到「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因素」這個傑出的命題,正是在繼承傳統文化中積極因素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

它不僅適用於古代,也適用於今天;不僅適用於戰爭,也適用於經濟建設和生產經營。

作為中國當代的一位企業家,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樹立幾個正確的觀點。一是正確的要素觀。企業的經營要素有許多種,其中人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二是正確的主人觀。

企業的真正主人是廣大職工群眾,而不是管理企業的廠長和經理。三是正確的重心觀。領導的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喚起職工群眾高度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

衡量和檢查廠長的工作,首先應該看看他是否樹立了人是最寶貴資源的觀念,看看他在考慮人的問題上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在喚起職工群眾的獻身精神上,做了哪些切切實實的工作,並取得了多少成效。那種見物不見人、管物不管人的企業領導,是缺乏戰略頭腦的領導,與成功企業家的標準是大相徑庭的。

要以天下為重

「願以天下為重」。這是趙雲在勸說劉備不要伐吳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既體現了深度、遠度思考的價值取向,又體現了廣度思考的社會責任感。

曹操的不當皇帝和致力統一,正是這種思考的結果。一個戰略型的管理人才,借鑑《三國演義》,就要在規劃自己的戰略目標時,自覺地把個人的事業、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社會的進步統一起來。

戰略家的多維思考,**於哲學素養。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反思、凝練,是對個別、特殊的概括和抽象。它要解決的問題是世界觀和方**,因而是管理科學最高層次的理論指導。

掌握了正確的哲學觀念,就具有從本質上,從長遠,全面、系統地看問題的能力,胸懷全域性,目光遠大,善於處理各方面的關係,把握事物發展的大方向,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和優勢。因此,高層次的管理者要養成哲學性思考的習慣。

曹操為何不稱帝而曹丕當上皇帝了

8樓:匿名使用者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

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還有一事恰好說明了曹操的擔心。赤壁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記念後北方一片繁榮的景象。

孫權趁機拍拍曹操的馬屁,說曹操現在受萬民景仰,應一躍為帝才對哪。曹操讀了信後冷笑一聲,說:「孫權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燒烤哪。

」這話一語雙關,既說了謀權篡位不可行,還因為漢朝號稱得到「火德」自己代漢須勝於「火德」,就是讓自己坐在火爐上的意思。孫權這信是一半試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

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獻帝只是後宮的男主人,有時甚至連後宮也管不了。一切生殺大權都在曹操手上,只不過曹操還缺一件黃袍子罷了。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

武則天怎麼當上皇帝的,武則天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唐朝貞觀十五年秋夜,武媚娘第一次受唐太宗 寵 幸 天真浪漫的女孩一夜之間變成女人,從此飽嘗了宮廷生活的無情和殘酷,幾次死裡逃生。唐太宗 鮑國安飾 死後,武媚娘被打入感業寺被迫出家為尼,受盡凌 辱。後因懷孕被高宗接進宮中,其身份再次又由侍女成為才人 昭儀。在一連串的宮廷鬥爭中,武媚孃親手扼殺女兒嫁禍王...

袁紹明明是曹操的敵人,為什麼他死後曹操卻在他的墳前痛哭流涕

歷來現實 曹操哭袁紹 和 劉備摔阿斗 的性質其實是一樣 收買人心。建安元年,早已嶄露頭角的曹操開始逐鹿中原,加入了這場群雄割據的鬥爭中。不過一向以狡猾奸詐而著稱的曹老闆並沒有直接和群雄們正面鬥爭,而是悄無聲息地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自此開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既定計劃。隨後的幾年間曹操相繼吞滅了袁術...

曹操為什麼不喜歡王粲,為什麼喜歡曹操

曹操並沒有不喜歡王粲,出去玩時都帶著他。好不容易有一次單獨召見杜襲,王粲略有嫉妒,就被和洽笑話了。王粲 杜襲 和洽 三位侍中。王粲與衛覬共掌制度,這不就是重用嗎?是王粲看不上曹操,他寫的詩中以荊蠻稱呼他將出仕的荊州,可見其寧可去侍奉蠻夷都不願意委身曹操。為什麼喜歡曹操 最喜歡曹操。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