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年號和諡號,按順序列出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年號 廟號 諡號以及著名的皇后 妃子 大臣的諡號

時間 2021-10-16 19:01:3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歷史朝代及皇帝簡介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帝王譜 開國皇帝

夏朝 約前2146-2023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75-2023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西周 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文王姬發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樑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 代十 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莊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雲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中華**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2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諡號和廟號這三者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們不可缺少的特殊名號。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確定什麼樣的年號紀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聖的事情。改朝換代以後,新的皇帝即位,踐阼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顯示奉天承運,上順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確定年號紀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種表示。

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歷代的皇帝所用的年號共有708個,從內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表示受命於天的,如應天,天興、天授等;2、表示神聖祥瑞的,如萬利、河清、大聖等;3、表示改朝換代的,如太始、開元、皇初等;4、歌頌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圖安寧平順的,如安定、廣順、永寧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長久、天壽、長樂等。其中,“天”字在歷代年號中使用得最多,達71次。

“天”字,《爾雅》解釋為:“天,君也。”古代帝王稱作天子,被認為是上天之子。

年號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紀年的名稱。最早的年號當屬西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為建元元年。

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前後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而且還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

由於年號的名稱,含有****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達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寓意。有些過於熱門的吉祥詞彙,如“太平”“永安”之類,還被不同的帝王先後使用。

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當非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莫屬。在武則天當政的武周時期,前後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裡,卻使用了十八個年號,可謂空前絕後。

�6�1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只使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執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6�1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歷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於南京,選孫中山為中華**臨時大**,並決定採用公曆紀年。這才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6�1 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後世的皇帝要另外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說文》這樣解釋:“諡,行之跡也。

”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如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如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如唐憲宗),等等;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如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如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如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如漢殤帝),等等。

廟號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與諡號有所不同。“廟”字,《說文》解釋為:“廟,尊祖貌也。

”宗廟是祭祖的場所,帝王的宗廟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個特立的廟號。與諡號相比,廟號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揚之詞。

以明代皇帝為例,十五個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開國的皇帝稱祖,其餘稱宗。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唯一沒有的就是大清最後的一個皇帝沒有,因為的死的死間,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了,所以他沒有諡號 .

4樓:匿名使用者

見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人類與社會卷。嘻嘻。。

按順序列出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以及著名的皇后、妃子、大臣的諡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

5樓:巴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

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

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

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

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 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

“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

諡法解》:“諡者,行之 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

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

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

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

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

”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

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

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始皇倨傲廢諡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

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按順序列出中國古代所有皇帝的年號 廟號 諡號以及著名的皇后

沉雨落鳳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一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 后妃 大臣。以下是年號 廟號 諡號各自的簡介 1 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

明朝皇帝的諡號,明朝所有皇帝的廟號 諡號 年號是什麼?

牙牙的弟弟 一 皇帝的諡號 1 朱高熾的諡號是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2 朱瞻基的諡號是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3 朱祁鎮的諡號是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4 朱祁鈺的諡號是恭仁康定景皇帝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5 朱見深德諡號是繼天凝...

請問中國古代皇帝們的諡號是依據什麼給的

我在七月的沙灘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 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 孔甲 盤庚 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