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在歷史上是誰?什麼時候人

時間 2021-10-19 13:41:58

1樓:

地藏王菩薩原名金喬覺,是一名唐朝時期新羅的王子。

唐代的佛教,正如日麗中天,吸引了日韓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

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

地藏比丘在各地遊化數年後,於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見九峰如華,所以後來又名九華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裡結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飢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遊山時發現 。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

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請閔公佈施山地,閔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

據載,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全部佈施供養。閔公為地藏**,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現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拓展資料:地藏比丘一直領導此精進苦行的道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三十 日入滅,世壽九十九歲。大家都直覺到:

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別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尤其鼎盛 。地藏菩薩自有他特殊的因緣感應,才能得到民間一致的信仰。

2樓:召博厚

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髮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拓展資料:唐代的佛教,正如日麗中天,吸引了日韓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

有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 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

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比丘在各地遊化數年後,於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見九峰如華,所以後來又名九華山。

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裡結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飢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遊山時發現 。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

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請閔公佈施山地,閔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

據載,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全部佈施供養。閔公為地藏**,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現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3樓:匿名使用者

金喬覺(公元696——794年),生於新羅國王族。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

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719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

金喬覺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嘆為稀有。

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巖洞。渴飲澗水,飢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

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蕩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地藏王菩薩像

[1]無人跡處,有一和尚,坐禪於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

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捨山地。閔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

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閔公對金喬覺說:

「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金喬覺答曰:「一袈裟地足矣。

」閔公許之。金喬覺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金喬覺建大道場。

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

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眾鹹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金喬覺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麵粉,供眾食用。

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槁眾。」但是他們在金喬覺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後新羅國王得知金喬覺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

金喬覺於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

其屍坐於函中,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於南臺,此即金喬覺生前宴坐之地。

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金喬覺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眾所信仰。

4樓:一身三影

地藏菩薩的前生,修行的本生故事,在《地藏經》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而地藏菩薩的化身,九華山肉身寶殿的那位,是唐朝人,名為金喬覺,新羅國王族,曾帶一隻白犬渡海到大唐,後來在九華山專門修行地藏法門,曾顯神蹟,被人稱為「地藏和尚」,九十九歲圓寂。圓寂後肉身不腐,被供奉於肉身寶殿之中,被佛子們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我們現在說的七月三十地藏誕,也是由此而來。

那隻白犬,後來在**中,就被演化成「諦聽」。

祝吉祥如意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5樓:簫灑舞劍

地藏(西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

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

地藏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嘆為稀有。

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巖洞。渴飲澗水,飢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

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蕩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跡處,有一和尚,坐禪於洞穴內。

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

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捨山地。閔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

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閔公對地藏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

』地藏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閔公許之。

地藏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地藏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

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

因國內外僧眾鹹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地藏於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麵粉,供眾食用。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稿眾。

』但是他們在地藏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後新羅國王得知地藏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地藏於開元十六年(西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

旋即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於函中,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

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於南臺,此即地藏生前宴坐之地。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

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眾所信仰。

關於地藏菩薩本生事蹟,大乘佛經裡有幾種記載:

(1)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悅帝利不信三寶,修習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此女賣掉家宅財產,廣求香華,於佛塔寺,大興供養。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念佛號。

其母承女孝順,為作功德,離獄生天。

(2)地藏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墮惡道,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意其母在地獄中,受大苦難。

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的力量,拔救母親離地獄苦。

這兩個故事,說明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作子女的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

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結合得很好,所以明朝的紫柏、蓮池、憨山、蕅益四大師和先師圓瑛大師,都特別推崇地藏菩薩。

其意趣所在,是將佛教的度亡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揉合一起,使佛教進一步與中國社會相適應。

(3)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

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度一切苦惱眾生。長者子遂發願,我今盡未來劫,為一切苦惱眾生,悉令解脫,我方成佛。

佛的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於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於穢土,現聲聞身。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

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採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答覆地藏菩薩的話:『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的話,是發人深省的。

(4)過去無量劫前,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一王發願: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來。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惱,令其實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眾生的特點:

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物件,是在地獄裡度極重罪的眾生,那些惡貫滿盈的眾生,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唸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

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眾生也是如此。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末墮地獄的眾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

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地獄。(1)五無間罪:(1)殺父,(2)殺母,(3)殺阿羅漢,(4)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

(2)造五無間四根本罪:(1)殺、(2)盜、(3)淫、(4)妄語。(3)謗正法。

(4)疑三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墮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墮地獄的種子和因緣。

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要認清墮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墮地獄。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是誰,南無大願地地藏王菩薩,是誰?

潛川如斯 南無 梵語namas的音譯。發音為 拿摩 梵語或印地語中為 讚美 讚頌的意思,佛教引申意義為 皈依。也表示發自內心讚美諸佛菩薩,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可以引申為 尊敬的 偉大的 佛教常用在十方諸佛 諸菩薩 諸賢聖僧 尊聖名之前,表示婆娑世界眾生向,至心禮敬或皈依三寶。地藏菩薩 梵語 ksit...

歷史上管仲是個什麼樣的卜,在歷史上 管仲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正確的應該是管仲是個什麼樣的人。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 管子 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

地藏王菩薩和閻王是人嗎?他們誰的地位更高

蝦彈文化 地藏王菩薩和閻王不是一個人,在地府中閻王的地位更高,綜合整體地位地藏王菩薩的地位更高。閻王是東方仙教體系下的人,地藏王菩薩是西方佛教體系下的人,所以兩人明顯不是同一個人。而論地位的化,地府在神話中一開始就歸閻王管理,閻王就是地府的老大,所以在地府中閻王的地位更高,而地藏王菩薩只是相當於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