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怎樣發明的,紙到底是怎麼發明的?

時間 2021-11-01 06:02:46

1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

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

“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汝自知之!”。

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係。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

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乾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

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202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2023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鑑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

202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

202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2023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2023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2023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瞭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2樓:雪天冰亞

紙術的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項巨大貢獻。過去一般認為紙是漢代蔡倫所發明的。根據近代考古發現,遠在西漢就已出現紙。

2023年,我國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泊漢代古烽燧亭故址中,曾發掘出一片古代的紙,據考證這古紙為西漢宣帝時所造。2023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東郊灞橋磚瓦廠工地上的古墓中發掘出一批古紙,紙呈米黃色,質地粗糙。經專家鑑定,這批紙的製作原料為**韌皮纖維,是漢武帝時的物品,因而被命名為“灞橋紙”。

由此,專家們肯定,早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發明了造紙術。上述發現,對傳統的蔡倫造紙是一大沖擊,把我國發明造紙術的年代又提前了250年。不過蔡倫對造紙術的發展也是作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的。

西漢雖然已能造紙,但由於工藝簡陋,生產出的紙粗糙,使用很不方便。蔡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作原料,製造出了一批書寫效果良好的植物纖維紙。人們稱之為“蔡侯紙”。

蔡侯紙的出現,結束了我們民族在竹簡、縑帛上寫字繪畫的歷史,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東漢後期,有位叫左伯的書法家,對蔡倫造紙的方法又作了改進,造出了紙質細膩、勻稱而有光澤的高階書寫紙,人稱“左伯紙”。大約在公元4世紀,我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紀從朝鮮傳入日本。

公元751年,我國的造紙術傳入西方。紙的發明及造紙術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紙到底是怎麼發明的?

3樓:何如去

造紙術 [2] 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佈到世界各地。

4樓:貪吃的小林

三下三單元10《紙的發明》

紙是怎麼發明的?

5樓:貪吃的小林

三下三單元10《紙的發明》

6樓:匿名使用者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

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瞭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

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晒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溼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

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

紙的歷史發明紙的人是誰,紙是誰發明的

釋影絕墳 目前認定的是蔡倫 但有考古發現證明在西漢就有紙了 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 紙 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

是誰發明紙的?這說明了什麼,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 磚頭 樹葉 樹皮 蠟板 銅 鉛 麻布和獸皮 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 羊 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 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 又稱簡 和竹片 又稱牘 來書寫文...

紙最早是由誰發明的,紙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公元105年 蔡倫 ts ai lun 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 破漁網 破布 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紙是我們可敬的蔡倫發明的,真可謂 紙的父親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