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縊前曾召各地兵馬勤王,左良玉擁兵百萬,為什麼卻見死不救

時間 2022-01-14 23:10:13

1樓:愛吃冰的貓咪

因為當時大勢已成,而且相距都城距離較遠,就算左良玉率軍前去救駕也於事無補;其次,左良玉雖擁兵百萬,戰鬥力實則不強;而且,左良玉自己也不想去救駕,所以會見死不救。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崇禎皇帝當時為了鼓勵各地將領鎮壓農民起義軍,規定各地將領可以自己組建軍隊,而且權利還很大。於是,各地將領都有了自己的軍隊,一旦軍隊擴大之後,就會擁兵自重,都不想成為朝廷的軍隊,受到朝廷的調遣,想要自立為王。

當時,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還有皇太極,一路勢如破竹,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明朝大勢已去,就連許多的朝中大臣都在考慮是投靠李自成還是皇太極,更別說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了,都在求自保。而且,當時,崇禎召集各地兵馬救駕,左良玉相距其實是很遠的,就算左良玉率軍前去救駕,可能走到半路,都城就已經亡了,也就沒有去的必要了。

其次,左良玉雖然有百萬的軍隊,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左良玉收服的叛軍,還有農民軍等,真正的精銳實則只有四萬人。試想,這樣軍隊對上李自成的軍隊怎麼會有勝算呢。而且,對當時的局勢來說,自保是各地將領的第一想法。

而且左良玉與李自成對戰過幾次,幾乎每次都是戰敗,所以,左良玉也不想與李自成對戰。綜上所述,在綜合考慮之後,左良玉自然也就不會去救崇禎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若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大明的江山其實並非是崇禎皇帝葬送掉的,大明的覆滅,從人禍的角度考慮,是因為大明有著一群貪圖富貴,中飽私囊的大臣;從天災的角度考慮,明末清初正處於小冰河期,糧食減產,農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發動起義。

或許有人會問,

崇禎自縊前夕,曾經召集天下兵馬由各地趕來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萬大軍,崇禎這邊都已經自縊身亡了,為何卻會出現天下兵強馬壯,卻被叛軍李自成一路擊破,導致無人救駕的情況呢?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東人士,萬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兒一名。

對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人,自幼便是孤兒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遼東戰場的邊軍,但左良玉在其中卻一直只能算是個跑龍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進爵的機會,當皇太極帶兵圍剿大淩河的時候,侯恂給了左良玉這個機會,本是雜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躍成為了援軍總司令,這是左良玉發跡的開始。

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而言父親般的存在。

左良玉發跡之初

崇禎年間,天下流民遍野,到處燒殺淫掠,這時候,左良玉也便成為了壓制叛軍的重要人物,與大明的孫傳庭,洪承疇等人都成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重要將領,左良玉行軍打仗,一時間成為了叛軍的「爺爺」。

左良玉率部,多次擊敗了張獻忠的部隊,先是將張獻忠輕易擊垮,後來張獻忠降而復叛的時候,又將張獻忠完全擊敗。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勝仗,打敗了張獻忠的左良玉,經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雖然他巔峰時期擁兵百萬,但卻不敢與李自成一戰。因此他在叛軍口中,也變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有近百萬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擔當重任的不過爾爾,只有四萬人,另外幾十萬的軍隊,都是些左良玉收攏的叛軍,農民軍,實際戰力在沒有迫切精神訴求的情況下,還真幹不過四萬精銳。因此,左良玉對叛軍的態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為何左良玉擁兵百萬卻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軍將領,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將領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據一方的大軍閥,為了抵禦農民軍隊,崇禎皇帝一度放開了將領的權力,讓鎮壓農民起義的各地將領可以自行組建軍隊,這樣一來解決了朝廷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雖然一時間各地紛紛組建強兵,農民起義看起來被壓制住了,但各地將領卻也逐漸擁兵自重,不再那麼聽朝廷的話,若不是身邊還有個監軍太監,或許這僅存的一點皇威都將蕩然無存。

各地將領,特別是將左良玉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個地盤休養生息,管好自己就夠了,不圖有功,但求無過。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僅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門閥大家也是如此

對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關心,時至亂世,內有李自成領兵起義,外有皇太極日夜攻堅,內憂外患之際,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經傾覆在即,就連朝中大臣,都已經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軍或是皇太極,將崇禎給出賣了,更別說這些地方守將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許還有與叛軍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很不錯了,何談拯救京師?

最後,北京的淪陷,完全是預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著多道關卡,這些關卡的守將其實早已經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關,大同關等,都是敵軍未到,就開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罷了,李自成兵臨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為其開啟城門,迎接闖王,有這樣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結局

當然了,未去支援崇禎的左良玉也沒什麼好下場,北京淪陷,清軍南下,農民起義軍也是四處逃散,左良玉夾在清軍,農民軍,南明朝廷三方勢力中無法發力,壓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終死於九江城中。

3樓:匿名使用者

熟悉大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當年李自成擁兵圍攻北京城,崇禎皇帝下令急召各路軍隊來勤王,可是等到詔令發出去好久,邊疆勤王的軍隊卻是始終沒有回京救護崇禎帝,最後,崇禎皇帝在李自成破城後自縊。

問題來了,那些明朝的武將們,尤其是左良玉,史書記載他擁兵幾十萬!是明朝帝國最大的軍師集團,當年的村崇禎皇帝對待左良玉也不薄,

可是為什麼左良玉卻不願意救援崇禎皇帝呢??

當年明朝氣數已盡,內憂外患,已經是無法挽救,左良玉有擴大自己的死心。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身殉國,左良玉手握重兵,他的想法是:與其殉國,倒不如趁機割據成王,在天下大亂之際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是他不肯救援的根本原因。

勤王的武將沒有好下場

。當年後金軍隊攻打北京城時,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勤王,擊退皇太極後,沒想到崇禎皇帝卻將他投入監獄,後被凌遲處死!那些不知真相的百姓還生咬袁崇煥的肉。

唐王朱聿(yu四聲)鍵,也曾經勤王,幫助崇禎皇帝鎮壓農民軍,最終也被崇禎皇帝投入監獄,所以左良玉生怕勤王后也會落得和袁崇煥一樣的下場,也便沒有去救援崇禎皇帝了。

與李自成實力懸殊,曾經敗給李自成,心裡有陰影

左良玉雖然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是有幾十萬軍隊,別看李自成的軍隊都是農民軍,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錘鍊,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已經提升不少。不然的話,也不會那麼快就能殺到北京城!

在加上左良玉曾經敗給過李自成,心裡面已經有了戰敗的陰影,根本就沒有把握戰李自成了。

以上幾點就充分說明了左良玉不去救援明末皇帝崇禎的原因了。

崇禎皇帝自殺的時候,明朝雖然各路大軍加起來也有不少,可那個時候國家未亡,人心已經死了。手握重兵的武將們,也是都有自己的私心,隔岸觀虎鬥了。

4樓:藍天雄鷹

第一,心裡有陰影,雖然擊敗過張獻忠,可是碰到李自成,只有吊打的份。第二,大勢所趨,人心思變。外有皇太極,內有農民起義,軍閥割據。

第三,沒有利益,甚至有斷頭的可能。比如袁崇煥,孫元化等。

5樓:黃昏雀色蒔

因為在古時候交通是非常不便的,當時已經兵臨城下了,即使他傳出訊息需要救援,但是訊息傳遞的過程也趕不到回來救他。

6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明朝的衰弱是有目共睹的,明眼人都看出來改朝換代的時間快到了,這時候的左樑玉已經有做軍閥的野心,他當然會選擇對崇禎見死不救了。

7樓:

主原因有幾個方面,1左良玉擁兵百萬只是虛的,2思想顧慮多,有前車之鑑,3明朝己經到了無力迴天的地步,再去賣命也是白費力氣,弄不好沒有好的下場,總之明朝滅亡是早晚的事,誰都救不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左良玉就是個軍閥。

首先是能力問題,這百萬基本上都是挾裹的流民,能有戰鬥力的還是他那些家丁,還有眾多附從的小軍頭,就這百萬大軍被李自成打的抱頭鼠竄的。這些大軍頭要考慮的是去**就食,去**發財,就算他想去勤王,他也調不動這些人,勉強只有部分嫡系會聽他的。

其次是人品,左良玉和其他明朝軍頭一樣,就是人渣,臨戰脫逃殺良冒功出賣友軍的事沒少幹,其實明朝的文官也是這樣。

到了南明時期,大部分原來明朝的軍隊都投降清朝了,包括文人,比如東林黨、比如錢歉意,滿清八旗人丁下降到了4萬左右很少出戰,後期打南明的反而是這些漢奸軍隊,而當時南明的軍隊反而主要是由原來的義軍構成的,比如李定國、孫可望。

9樓:仍靈慧

擁有兵馬的藩王和將軍都各懷鬼胎,誰都不想做第二個袁崇煥,忠心耿耿最後換來了滿門被抄家砍頭的下場,左良玉自然也想到這點,還有士兵們也要吃飯拿糧響的,到時候這些皇帝給還是不給呢,沒有哪個願意做傻子

10樓:黃昏很溫暖

左良玉的兵號稱百萬,其實真正能打的也就是三四萬人。

其它都是裹挾的流民,沒有戰鬥力了的,就如李自成一樣,都是流民沒有什麼。

不是他見死不救,而是真沒有能力來救。

1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左良玉的百萬之眾不過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 左良玉的精銳部隊在朱仙鎮已經被李闖消滅殆盡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要麼是有私信心。

要麼就是去了也沒啥用了。

什麼叫歷史?

13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1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當時明朝還有很多軍隊,為什麼崇禎還要自縊殉國呢

因為已經沒有多大可能突圍了,而崇禎可能已經看明白了,他已經認命了,想要保留一個帝王的臉面。其實崇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統治明朝了,因此選擇了早點退出,不想讓更多人受傷。就如商紂王焚火自縊,但其實崇禎皇帝自縊是大明王朝並沒有達到土崩瓦解的狀態。我覺得是因為崇禎已經看到了結局,知道你自己的能力已經挽救不了...

宋江死後,吳用為何不去報仇,而是在墳前自縊

文史碎碎念 宋江死後,吳用知道自己的死期也快到了,根本不可能給宋江報仇,與其這樣被朝遷害死,不如自己做了斷,再加上他一路和宋江走來,早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宋江墳前自縊,也算全了二人的兄弟情誼,再加上吳用在梁山的人緣並不好,又沒有宋江的威信,梁山眾兄弟也未必肯放過他,所以他想來想去,還是跟隨宋江而死...

心機梗塞和腦梗塞的前召有啥區別,心肌梗塞與腦梗塞的區別?

一心梗是指冠狀動脈堵塞引起的心肌細胞壞死。心梗最常見症狀是胸骨後或者心前區疼痛,疼痛向左肩 左臂放射,疼痛劇烈時間長,可伴有大汗,噁心嘔吐。如果梗死麵積大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很快死亡。二腦梗死是腦部血管堵塞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及感覺功能障礙。梗死部位在腦幹引起一系列的合併症,如肢體癱瘓 高熱 惡性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