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楊儀有什麼私人恩怨,歷史上魏延有沒有造反?

時間 2022-01-21 22:45:11

1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魏延因為不聽從楊儀的命令斷後,而與楊儀產生矛盾。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祕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

諸葛亮歿,祕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

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誅滅魏延三族。

2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特別的高傲。

諸葛亮生前,魏延就恃公自傲,看不上別的人,只是很多人都會讓著他,但楊儀並不這樣想,只要和魏延一見面,兩個人就會罵來罵去,根本不服氣對方。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就發生了很嚴重的內部混亂,在很多事情上由於魏延因為和丞相的參軍楊儀的想法不一樣,經過一些商量以後沒有結果,結成更深的私人恩怨,以致後來在楊儀誣告魏延叛變的時候,魏延同時也上書朝廷說楊儀等人不軌。

孫權評價「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陸文圭也認為「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

3樓:我愛嬋丫頭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歷史上魏延有沒有造反?

4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的事情,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魏延是個忠臣,當時的蜀漢就為魏延平反過。

5樓:匿名使用者

魏延是蜀漢名將,他跟隨劉備入川后表現突出,得到劉備器重,屢次被委以重任。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延為人孤高,善養兵卒,勇猛過人,但是和蜀漢重臣楊儀不和。

諸葛亮死後,魏延率軍欲殺楊儀,反被楊儀派馬岱殺死。後魏延一門被夷滅三族

6樓:匿名使用者

「謀反」過程回放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延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屢次被委以重任。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謀反也在預料之中。

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延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涉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祕密的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 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退的時候,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

做了這個安排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 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

不對吧,丞相去世了,可我魏延還活著,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再說,我魏延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 繼續部署北伐,費 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 ,趕快派探子去打探,探子報楊儀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

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一直撤到了南谷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毀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

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商量: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

「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而魏延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延,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延帶著幾個親信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

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延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反叛實為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合邏輯。為什麼說事出有因呢?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麼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顛覆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

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延謀反,為防止楊儀救駕才毀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事出有因。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延當時的能力、實力不足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降,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推測,魏延的本意不是去投降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延當時的地位、威望、功績,如果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自己,這樣就可以繼續北伐了。

據此可以判斷,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訌,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非常得意,他認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苦功高,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所以他牢騷滿腹,費 去安慰他,楊儀就大發牢騷,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

」費 將此話如實報告給朝延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流放的地方還是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所以楊儀和魏延內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誰該為魏延一案「埋單」?

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歷史學家的看法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責任,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況且魏延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

可是楊儀也委屈,楊議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才撤退的。

那麼,是魏延的責任?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延,讓魏延**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責任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存心要讓他們內訌嗎?

所以就有歷史學家認為,魏延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策劃。但是易中天認為,《魏略》的說法不可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傳聞之言」,敵方的言論是不可信的,因為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麼可以扶諸葛亮的靈柩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書說魏延準備向北投降曹魏,投降曹魏應往北走,魏延為什麼要往南行呢?

因此,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策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因為諸葛亮與魏延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建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危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然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采納。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

然而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亮非將略之才。

對於這三個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唯一的猛將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

而且諸葛亮很瞭解魏延,他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威望,他也不敢輕舉妄動,現在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還鎮得住魏延?沒有辦法,只能隨他去了。因為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保衛蜀漢政權,只有保住了蜀漢,將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

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去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三國真實歷史中,蜀國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到底是因何而起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楊儀的個人品質很成問題。楊儀早年因個人才幹出眾而被劉備選為尚書,但他卻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尚書令劉巴搞不好關係,無法開展工作,最後只得外放遙領閒職虛職弘農(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後,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首級,破口大罵:

「庸奴!復能作惡不?」如此行徑,可見楊儀還是個小人。

據此可以粗略判斷,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主要責任應該在於楊儀。

對於二人交惡的起因,史書如此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禍端的導火索,其實不然。當時,除諸葛亮之外,劉備時代的老臣重臣們基本上已經全部消亡殆盡,唯魏延一枝獨存,資歷最深。魏延確實有「矜高」的資本,他獲得這樣的尊重其實並不過分。

但作為諸葛亮身邊極親密的紅人(丞相長史),楊儀很清楚魏延在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的尷尬地位。以楊儀一貫的「狷狹」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樣去尊重魏延;相反,楊儀很可能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魏延的蔑視。所以,魏、楊交惡的主要責任人是楊儀,不會有錯。

魏延和楊儀之間交惡到什麼程度呢?《蜀書·費禕傳》如此記載:「時值前軍師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互相憎惡,每次並坐爭論的時候,魏延往往憤怒地舉起刀向著楊儀比劃,楊儀則往往泣涕橫集。

費禕經常在二人之間做和事佬,終諸葛亮之世,能夠各盡魏延、楊儀之用,全賴費禕的匡救之力。」魏延舉刀相向,有欲殺楊儀之心,可見二人仇隙之深,已是水火不容,無法化解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建安中,楊儀為荊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陽太守關羽。關羽命楊儀為功曹,遣往蜀中見劉備。

劉備與楊儀共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甚為欣悅,因此闢楊儀為左將軍兵曹掾,後丞相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署府事。建興八年楊儀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諸葛亮數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

因此一應軍戎節度,皆由楊儀取辦。前軍師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性格矜高,當時軍中眾人皆避而下之,唯獨楊儀肯不假借於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勢如水火。不久諸葛亮病卒,楊儀等部領全師還朝,又誅魏延。

楊儀自以為功勳至大,當代諸葛亮秉持朝政,但諸葛亮遺意在蔣琬。楊儀回都,拜為中軍師,並無實際統領,但止從容無事而已。楊儀深深不忿,常發怨言,後軍師費禕以其言密奏後主。

楊儀被廢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又上書誹謗,辭指激切,朝廷於下郡收押楊儀。結果楊儀自殺,妻子還蜀。

歷史上真的有楊排風嗎,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楊家將

雪狼 除了楊排風是民間演繹出的人物外,楊宗保,穆桂英,楊洪八姐,九妹,等等都是虛構的,但佘太君 佘賽花 確有其人,折賽花 即佘太君,西京大同人。史學家畢沉 吳中金石記 說 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

歷史上佘賽花與楊業有幾個孩子,歷史上的楊業到底有幾個兒子 各是怎麼死的

根據宋史 楊業傳 記載 有七個兒子 延朗 延昭 延玉 延浦 延訓 延瑰 延貴 延彬文學與歷史最不同的一點是 1.文學上,楊延昭是六子,稱楊六郎,但史書上記載,楊延昭是長子2.文學上,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孫,楊宗保之子,但史書上並無楊宗保其人,楊文廣就是楊延昭之子。宋史上說有七個兒子。長子楊淵萍 二子楊延...

和歷史上的名人同名同姓有什麼影響

溫酒飲春風 沒有任何關聯。如果有影響的話,我想這個世界上的人名就全是歷史人物的名字了,那麼這些人是不是都將成為那樣的人物呢?在歷史教科書上,我們看到,幾乎沒有同名同姓又有相同成就或者相同影響的人物。名字只不過是區別其他人的符號。沒有任何其他的意義。與歷史名人重名有什麼尷尬? 被人笑一世,被人比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