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時間 2022-01-22 06:35:17

1樓:三熙

說到談遷,其實我們都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歷史書籍上我們都曾經瞭解過他,知道一些關於他的事蹟。

他生於一五九四年死於一六五七年,是我國古代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他的一生之中,從來沒有做過一官半職,一生的生活條件都極為艱苦,甚至因為生活條件差,給他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病痛,在他晚年的時候不斷地折磨著他的身心。

他從小家庭情況就極其的貧寒,但是,生活的艱難困苦並沒有把他給擊敗。反而是這樣的生活條件磨礪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

他從小被磨礪的意志在後來的生活中讓他不斷的堅持下來,甚至是在後來那部聚集了他多年的心血的鉅作——《國榷》的手稿被偷的時候,他還能夠振作起來,提筆寫出一部更加完整的鉅作之時都是密不可分的。這與他的從小到大所有過的生活經歷都是分不開的。如果是一個平常人,沒有經歷過挫折,也沒有生活的打磨。

那麼在如此沉痛的打擊降臨的時候,是無法再次振作起來的。

而談遷經過多年來的艱苦生活中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礪,早已經是心強志堅,無法與常人相提並論。所以他才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再次提起筆桿,奮筆疾書。甚至還為了將作品的準確性提高到最大,不惜萬里進行實地的考察,研究。

2樓:匿名使用者

《國榷》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達四百多萬字,記敘了從明太祖誕生至清兵入關為止的三百多年的歷史。書中敢寫他書多不敢寫,其中史料又十分考究,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書鉅作。《國榷》的作者名叫談遷,那麼談遷是誰呢?

談遷,原名以訓,字仲木,明亡後改名「遷」,是明末著名史學家,自幼博覽群書,經史百家無不通曉,對史學尤感興趣。與同時代的讀書人不同的是,談遷雖然有才,但終生不仕,以抄書、做師爺為生。自天啟元年開始,談遷以明實錄為藍本著寫明史。

因過去的史料諸多錯落造假,故談遷遍查群書,對所用史料精心考證,終於完成一部編年體史書的初稿,取名《國榷》。

清順治二年,明亡第二年,仕清的故交請談遷在新朝做官,被他拒絕。是年,忍著喪國之痛的談遷在《國榷》中增加了崇禎、弘光兩朝史實。兩年之後,就在《國榷》幾近完成之時,這些傾注了作者畢生精力的書稿全部被竊,而此時的談遷已經五十多歲了,打擊可想而知。

但談遷並未心灰意冷,他很快就從痛苦中回覆過來,決定重寫《國榷》。他四處探訪明朝移民,收集明代邸報和公文等官府材料,歷時六年終於完成四百多萬字的新《國榷》。

3樓:寶19901殉氈

他從很小的時候,便很喜歡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書籍,並且對於歷史類的書刊是尤為的喜愛。但是由於他家庭條件的不足,他根本無法暢快的看各種書籍,要看的書籍只能夠去向別人借,然後自己在進行抄寫才能夠無後顧之憂的看。而伴隨著宋室南渡,他也在鹽官西南的一個村莊定居,後來由於洪澇災害,又再次搬遷至如今海寧的寧馬橋這個地方。

談遷的一生都沒有做過一官半職,維繫生活的費用全靠著他抄寫所得來的那點費用。生活的極其艱難。但是,儘管如此,他卻沒有被繁瑣且毫無章程的艱苦生活所打垮。

仍然保持著他的夢想,自學成才,一個人寫史。並且在他經過多年的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有著四百多萬字的擁有巨大歷史意義的書籍——《國榷》。

談遷寫書的故事 簡短一些

4樓:布吉島該叫啥

談遷寫書的故事:

談遷博覽群書,家境貧寒,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約400萬字,取名《國榷》。

清順治四年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發奮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擴充套件資料

談遷,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人。明諸生。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

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

後回家隱居。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著作另有《棗林雜俎》、《北遊錄》、《棗林集》等。

5樓:嘟嘟木木木

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鉅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202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鉅作得以完成。

6樓:匿名使用者

天啟元年(2023年),談遷28歲,丁母憂居家,累讀明代史書,覺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畢五載之功而成初稿。嗣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四百餘萬字的歷史鉅著《國榷》。

豈料兩年後(2023年8月)書稿遭竊,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

《國榷》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談遷遭遇的「厄運」是指什麼

7樓:牙牙的弟弟

《國榷》手稿被盜。

談遷博覽群書,家境貧寒,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約400萬字,取名《國榷》。

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發奮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擴充套件資料:

《國榷》的創作背景:

談遷的一生經歷了萬曆朝至崇禎朝,還經歷了南明弘光小朝廷,歷順治十四年(2023年),終拒仕清,以一個貧民創作出一部明史鉅著。

談遷生活的年代,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期。明朝統治者消極怠政、宦官專權亂政、黨爭結社頻頻,天災不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再加上清軍不斷叩關。

值此國危的時代,「士習甚囂」的言論不絕於耳,懷抱著經世致用之大志的晚明士大夫們不甘朝野傾軋、世風日壞,期望憑一己之力,救國家與人民於危難之中。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願望往往受現實的摧殘,在農民起義的洪流和清軍鐵蹄的征服下,這批在野士大夫們被迫接受這樣的身份轉換,成為了明朝遺民,從此開始了對人生及未來的抉擇和思考。

談遷就是這樣一位「遺民」的代表,他親歷時代的鉅變,思想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轉變,更迭的世局逼其發出「亡國不亡史」的疾呼。

萬曆四十六年(2023年)至萬曆四十八年(2023年),萬曆皇帝行將入土,這不僅僅是明朝歷史走向衰亡的時期,更可以說是談遷人生道路的重要轉折點。

談遷於萬曆四十六年(2023年)夏,談遷赴京考試再次失敗之後,他並未像其它書生那樣終其一生繼續考取功名,而是認清了自己「才駑,自放田間南山白石」, 選擇「綴耕之暇,匯為《兔園冊》」的耕讀之路。

他放棄了科考,也等於放棄了從政路線。既然不能在政治上為國家人民作出貢獻,就乾脆退而求其次,走學術研究路線。

「經史是古代學術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讀書人主要的研究方向」,談遷「少讀國史,輒仰名閥」再加上晚明時期,湧現出了大多數在競爭激烈的科場中屢次敗北,遂把畢生精力放在學術文化研究上的學者型史家,於是形成了一股治當代史的風氣。

史家群體的出現,使得修國史成為士人們引以為傲的事情,受這一時風的影響,在閱讀了大量當代史著之後,天啟元年(2023年)前後,談遷終於選擇了自己後半生的奮鬥目標一治當代史。

8樓:曦月

花了二十多年寫成的書稿子被偷走了

明朝末年,史學家談遷經過二十多年嘔心瀝血的寫作,終於完成明朝編年史——《國榷》。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鉅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然而,他沒有高興多久,就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進他家偷東西,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裡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錢財,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

從此,這些珍貴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樣的事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對年過六

十、兩鬢已開始花白的談遷來說,更是一個無情的重創。可是談遷很快從痛苦中崛起,下定決心再次從頭撰寫這部史書。談遷又繼續奮鬥十年後,又一部《國榷》重新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實精彩。

談遷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明末清初有哪些名人?例如談遷。

9樓:謎之夏殤

1、錢謙益(2023年10月22日—2023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

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進士)。

2、顧炎武(1613.7.15—1682.

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3、黃宗羲(1610.9.24-1695.

8.12),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

4、張廷玉(2023年—2023年),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2023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

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5、張廷玉(2023年—2023年),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2023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

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6、范文程(2023年—2023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今瀋陽)人。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7、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2023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8、馮夢龍 (2023年—2023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9、金聖嘆(2023年4月17日—2023年8月7日),名採,字若採。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10、洪承疇(1593.10.16—1665.

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萬曆四十四年(2023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鬆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

順治元年(2023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

明末清初,有哪些著名的人士,明末清初有哪些名人,如談遷

最出名的是四藩王 定南王孔有德 靖南王耿仲明 平南王尚可喜 平西王吳三桂。明朝武將 部分 袁崇煥孫承宗 洪承濤楊嗣昌 曹文詔祖大壽 毛文龍明朝文官 部分,含太監等 溫體仁錢謙益 楊漣汪文言 左光斗顧憲成 趙南星葉向高 高起替魏忠賢 客氏魏朝 清朝武將 八大貝勒 八小貝勒 清朝初期忙著打仗,再加上文化...

明末清初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是什麼時候?

凮起雲湧 明末清初是1600年到1644年。明末清初指的是中國歷史上1600年到1644年的歷史階段,當時剛好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所以簡稱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剛好是十七世紀的中國,共經歷了後金開國 明清戰爭 明末民變 大順建立 李自成破京滅明 吳三桂降清 清軍入關。南明建立 清滅大順 大西降明 又經...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藝是哪八位名緩,明末清初時期的秦淮八豔,都分別指的是哪幾位?

秦淮八豔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悽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又稱 金陵八豔 秦淮八豔的事蹟,最先見於餘懷的 板橋雜記 分別寫了顧橫波 董小宛 卞玉京 李香君 寇白門 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 陳圓圓而稱為八豔。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卞玉京,陳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