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異同,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異同是什麼?

時間 2022-04-20 10:40:14

1樓:士楓終靈凡

地理條件。

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有著類同的地理條件,處於大河的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河水定期氾濫,土壤肥沃適於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灌溉農業。史書上稱兩河流域為「肥沃的新月地帶」,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社會經濟狀況

。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都在沿河地區發展農業,都受河水定期氾濫較大影響;都以麥子為主要農作物,都飼養牛羊等牲畜

。但不同的是兩河流域的商業始終比較發達,相反,古埃及由於政治狀況相對比較穩定,王室力量比較強大,「外患較少,統治者能夠傾其主要力量,來加強對國民的控制,所以,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

宗教信仰與法律

。 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共同點是都有從多神教向一神教轉化的趨勢,但是側重點仍然有所不同:兩河流域基本上還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為特色。

古埃及人特別關心來世。人們千方百計防止死者遺體消失。,具有因果報應的觀念。

兩河流域人們則似乎從未有過靈魂不朽之說,他們雖然也祈禱神靈,但所求的是現世的福祉而非求永生和來時的享樂。在他們的觀念中,唯神才可永生,「來世」就是「地獄」。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異同是什麼?

2樓:儒博子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羅河為依託。尼羅河是一條狹長條帶狀的通道,其間沒有破碎的地理單元,為交通和行洪提供暢通的孔道,人們在這條狹長的流域範圍內依賴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生存。尼羅河定期氾濫為埃及定居農業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生境,促使埃及社會的複雜化,表現為在公元前2023年,埃及出現的城鎮政體,各自控制著氾濫平原的某一條帶[1]。

這種多元的地方中心並沒有力的地理屏障,為建立統一的政體在地理環境上鋪平道路。同時,狹小的生存空間,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統治者極力通過統一活動擴大自己的支撐區,導致統一集權機制的形成,終於在公元前3100-2023年,由上埃及國王孟尼斯實現統一,埃及文明形成。

尼羅河水流由南向北流,上埃及國王可以清楚地預言向北灌溉的區域,奠定了埃及統一是上埃及統一下埃及的格局。也限定了埃及的官僚體制一開始就是內向型的,注重內部行政體和部門化建設。

總之,尼羅河狹長的地理環境,促使古埃及的文化選擇了狹長帶狀、由南向北的多元一體化文明起源模式。是「一節灌腸式的神化集權模式」。

(二)兩河流域

西亞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兩條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下游沖積平原受乾旱少雨環境控制,充沛的兩河水為灌溉農業提供了唯一的生機。但實際上由於底格里斯河平時水位過低,汛期水位由過高,流速快,實難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發拉底流域。

灌溉是當地的經濟生活的命脈。

前2023年前後,烏貝德人疏浚幼發拉底河擺動故道成為運河,建立灌溉網路,客觀上要求超出單個聚落等級之上的社會組織出現,社會複雜化,表現為聚落形態的複雜化——社會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並。當公元前4000紀中葉,這一凝聚過程完成時,伴隨著周圍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現。這種城市包容著一個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專業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牆內,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城邦,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國家」有著重大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原始民主制」

因為灌溉體系是兩河流域社會發展的根本命脈,早在史前時期原始農村公社階段,灌溉權利就成為一種公社成員平等享受的生存權利。當外來移民加入兩河社會,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勞力來換取原住民公社所允許的灌溉使用權時,外來人就自動成為社會的下層[2]。兩河流域社會如此層級化,實質上是族群整體的等級化,而不是趨向與階級分化的、少數統治者的集權化。

所以,當城市凝聚成功後,原上層農村公社成員帶著他們的灌溉權成為市民,而少數軍事領導精英在政治、宗教和經濟上的特權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城邦的政治生活當然是以大家族族長為代表的、體現全體市民意願的「原始民主制」。所以,兩河的城邦,究其本質乃是「等級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體」,同以早王朝、埃及古王朝為代表的早期階級國家有著重大的區別。所以城邦是否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早期國家的一種形態之一,值得三思!

(2)政體的碎裂化

幼發拉底河流域內的小區域有地理破碎的侷限,因此形成的多元政體同樣也是碎裂化的——城邦——各城市控制自己周圍的一小片地區,未能馬上形成尼羅河那樣的集權性政治大一統。另一方面,「等級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體」脫胎於原始農村公社民主制,從本質上抑制了集權的發展,因而不可能形成政治大一統,政治格局必定是碎裂化的。

(3)王權的晚出

直到公元前2900-2023年前後早王朝時期,佔有肥水良田的大家族,不斷從敗落家族手中買進土地,經濟的壯大成為他們政治上壯大的後盾,形成社會的鉅富貴族領導層,真正階級分化意義的社會轉變才正式出現,奠定了王權確立的基礎。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早期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國家的出現的根本動因是大家族靠買進土地而實現,頗有封建主義色彩。

公元前2371-2023年,出自閃米特語系族群的薩根,利用宗教和正規常備軍,開始征服各城邦的戰爭,或因其舊政,或委派官吏,徹底打破舊的城邦各自為政的體制,形成統一的、扼守歐亞、亞非大陸交通咽喉的**帝國。

一個世紀以後,蘇美爾人建立的大帝國被扎格羅斯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所取代。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採取的是類似蘇秉琦先生所謂的「續生型」模式[3],從城邦到早王朝,從蘇美爾文明的大帝國到烏爾第三王朝的過渡,都不是同一族群、文化、社會、甚至文明程序的自然演化,而是中斷後的一個完全不同的後續。是「一串臘腸、粉腸相串聯的香腸模式」。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異同

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異同

3樓:素衣掩紅妝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羅河為依託.尼羅河是一條狹長條帶狀的通道,其間沒有破碎的地理單元,為交通和行洪提供暢通的孔道,人們在這條狹長的流域範圍內依賴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生存.尼羅河定期氾濫為埃及定居農業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生境,促使埃及社會的複雜化,表現為在公元前2023年,埃及出現的城鎮政體,各自控制著氾濫平原的某一條帶[1].

這種多元的地方中心並沒有力的地理屏障,為建立統一的政體在地理環境上鋪平道路.同時,狹小的生存空間,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統治者極力通過統一活動擴大自己的支撐區,導致統一集權機制的形成,終於在公元前3100-2023年,由上埃及國王孟尼斯實現統一,埃及文明形成.

尼羅河水流由南向北流,上埃及國王可以清楚地預言向北灌溉的區域,奠定了埃及統一是上埃及統一下埃及的格局.也限定了埃及的官僚體制一開始就是內向型的,注重內部行政體和部門化建設.

總之,尼羅河狹長的地理環境,促使古埃及的文化選擇了狹長帶狀、由南向北的多元一體化文明起源模式.是「一節灌腸式的神化集權模式」.

(二)兩河流域

西亞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兩條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下游沖積平原受乾旱少雨環境控制,充沛的兩河水為灌溉農業提供了唯一的生機.但實際上由於底格里斯河平時水位過低,汛期水位由過高,流速快,實難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發拉底流域.

灌溉是當地的經濟生活的命脈.

前2023年前後,烏貝德人疏浚幼發拉底河擺動故道成為運河,建立灌溉網路,客觀上要求超出單個聚落等級之上的社會組織出現,社會複雜化,表現為聚落形態的複雜化——社會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並.當公元前4000紀中葉,這一凝聚過程完成時,伴隨著周圍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現.這種城市包容著一個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專業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牆內,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城邦,與我們所說的「早期國家」有著重大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原始民主制」

因為灌溉體系是兩河流域社會發展的根本命脈,早在史前時期原始農村公社階段,灌溉權利就成為一種公社成員平等享受的生存權利.當外來移民加入兩河社會,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勞力來換取原住民公社所允許的灌溉使用權時,外來人就自動成為社會的下層[2].兩河流域社會如此層級化,實質上是族群整體的等級化,而不是趨向與階級分化的、少數統治者的集權化.

所以,當城市凝聚成功後,原上層農村公社成員帶著他們的灌溉權成為市民,而少數軍事領導精英在政治、宗教和經濟上的特權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城邦的政治生活當然是以大家族族長為代表的、體現全體市民意願的「原始民主制」.所以,兩河的城邦,究其本質乃是「等級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體」,同以早王朝、埃及古王朝為代表的早期階級國家有著重大的區別.所以城邦是否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早期國家的一種形態之一,值得三思!

(2)政體的碎裂化

幼發拉底河流域內的小區域有地理破碎的侷限,因此形成的多元政體同樣也是碎裂化的——城邦——各城市控制自己周圍的一小片地區,未能馬上形成尼羅河那樣的集權性政治大一統.另一方面,「等級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體」脫胎於原始農村公社民主制,從本質上抑制了集權的發展,因而不可能形成政治大一統,政治格局必定是碎裂化的.

(3)王權的晚出

直到公元前2900-2023年前後早王朝時期,佔有肥水良田的大家族,不斷從敗落家族手中買進土地,經濟的壯大成為他們政治上壯大的後盾,形成社會的鉅富貴族領導層,真正階級分化意義的社會轉變才正式出現,奠定了王權確立的基礎.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早期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國家的出現的根本動因是大家族靠買進土地而實現,頗有封建主義色彩.

公元前2371-2023年,出自閃米特語系族群的薩根,利用宗教和正規常備軍,開始征服各城邦的戰爭,或因其舊政,或委派官吏,徹底打破舊的城邦各自為政的體制,形成統一的、扼守歐亞、亞非大陸交通咽喉的**帝國.

一個世紀以後,蘇美爾人建立的大帝國被扎格羅斯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所取代.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採取的是類似蘇秉琦先生所謂的「續生型」模式[3],從城邦到早王朝,從蘇美爾文明的大帝國到烏爾第三王朝的過渡,都不是同一族群、文化、社會、甚至文明程序的自然演化,而是中斷後的一個完全不同的後續.是「一串臘腸、粉腸相串聯的香腸模式」.

兩河流域和古馬其頓在哪兒

兩河流域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現在伊朗 敘利亞附近。古馬其頓,嗯,估計你是指馬其頓最輝煌的時候吧,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這個很大。地處希臘東北邊緣,南接貼撒利,中隔奧林匹亞山,西為伊利里亞,東鄰色雷斯。根據自然地理條件,馬其頓明顯分成兩部分 上馬其頓,位於西部,地域廣大,山脈縱橫...

兩河流域的河流水文特徵是什麼,河流的水文特徵有哪些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伯拉大河,長2700公里,流域面積444,000平方公里,是西亞地區最大 最長的河流。起源於土耳其高原地區,在土耳其中部,數條支流加入,構成幼發拉底河上游區域。在土耳其東南部,哈布林河加入,成為幼發拉底河最重要的支流。幼發拉底河在土耳其境內長...

尼羅河兩河流域密西西比河錢塘江水文水系特徵

尼羅河 水文 雨季集中 流量變化大 含沙量大 途徑熱帶地區 無結冰期 無凌汛 上游 水能資源較豐富。水系 河流長度長 世界第一長河6,670km 自南向北流向 流域面積小 支流少 發 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注入地中海。兩河流域 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的中下游地區 水文 流量變化較大 含沙量較大 無結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