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設定什麼監察地方,漢朝,設定什麼監察地方

時間 2022-08-14 05:30:12

1樓:夢之影

**,御史大夫:

在**,設立有御史臺,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其長官在西漢初期為御史大夫,與丞相及太尉同為「三公」。其職責是「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漢書·薛宣傳》),兼有行政與監察長官之性質,相當於副丞相。

他以察舉違法為職責,對官吏的違法行為,不問是否有皇帝和丞相的指令,均有權進行案問,但御史大夫僅負責朝內和京畿地區三輔的監察。在御史大夫之下則設立御史中丞為其佐官。

地方,刺史:

為了加強對地方郡縣的監察,漢武帝時開始在地方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由各部派遣刺史一人,稱為十三部刺史,隸屬於**御史臺,專門負責監察郡縣,於每年八月,「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同時還負責「課第長史,不稱職者為殿,舉免之」(《漢舊儀》)。

此外,漢朝時期,皇帝還經常根據需要直接從御史中任命繡衣直指御史。他們穿繡衣,持斧戴,握有生殺大權。

2樓:戰鬥之羽

**是御史,地方是刺史。

漢朝在地方設定的監察官是什麼,據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監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漢朝地方監察制度變革的意義

3樓:智者總要千慮

漢朝監察制度進一步發展,**監察制度仍以御史體系為主,漢武帝時期為加強**監察又設定司隸校尉與丞相司直。為加強地方監察,漢武帝推出刺史監察地方制度,以六百石刺史監察二千石以上**,「以卑臨尊」也成為延續至清末的重要監察原則。東漢初期監察**地位空前提高,御史臺也有烏臺、柏臺等別名。

東漢末年廢刺史制度而設州牧,地方政權不斷坐大,是導致漢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代在地方負責監察的**是什麼人?有什麼特點

4樓:弱肉強食本質

漢承秦制。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版州。漢武帝時權,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治書侍御史,察疑獄。

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檯、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

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漢朝的監察制度是怎麼的

5樓:雨中殉情

兩漢時期監察制度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祕書和**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

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

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繡衣御史(亦稱繡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

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臺,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

東漢時,御史臺稱憲臺,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

御史臺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檯、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臺,同稱「三臺」。

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直轄區)和12個州。

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檯、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

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失去了監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的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御史大夫

在**,設立有御史臺,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其長官在西漢初期為御史大夫,與丞相及太尉同為「三公」。其職責是「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漢書·薛宣傳》),兼有行政與監察長官之性質,相當於副丞相。

他以察舉違法為職責,對官吏的違法行為,不問是否有皇帝和丞相的指令,均有權進行案問,但御史大夫僅負責朝內和京畿地區三輔的監察。在御史大夫之下則設立御史中丞為其佐官。

地方:刺史

為了加強對地方郡縣的監察,漢武帝時開始在地方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由各部派遣刺史一人,稱為十三部刺史,隸屬於**御史臺,專門負責監察郡縣,於每年八月,「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同時還負責「課第長史,不稱職者為殿,舉免之」(《漢舊儀》)。

此外,漢朝時期,皇帝還經常根據需要直接從御史中任命繡衣直指御史。他們穿繡衣,持斧戴,握有生殺大權。

6樓:

秦建立御史大夫府為**監察機構,在地方設定監郡御史。漢承秦制,在**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

漢代在**和地方設定的監察制度有哪些?

7樓:

漢代,**設定 御史臺 這個機構,正職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是主管監察的,副是御史中丞

地方各州郡,派遣 刺史,作為地方的監察官

這個制度是漢代用得最長的了

8樓:趙綿綿

郡國並行制,內外朝制度,推恩令

漢代設立的負責地方監察事務的官職是

9樓:尉遲蘭陵

秦代在各郡設監御史作為監察官,漢承秦制,武帝時設13部刺史監察地方各郡,京城所在地區設司隸校尉監察,各郡設郵督巡察下屬各縣。

10樓:匿名使用者

漢設刺史制度,負責地方監察事務;宋設通判制度,負責相同職能;這類制度相當於現在共產黨設定的書記,但書記權力很大,而省長、市長都只是副書記。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設13部刺史,加強地方監察管理

12樓:淮水知客

漢承秦制。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治書侍御史,察疑獄。

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檯、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

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13樓:公主殿下冷月

漢武帝為鞏固統治,設定了13部刺史監察

「清朝王爺」與「明朝王爺唐漢朝的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清朝王爺都沒有兵權

清朝王爺也可以有兵權,比如康熙第十四阿哥 胤禵就是 大將軍王 只不過與明朝的王爺分封各地不同,清朝的王爺都集中居住在北京,除非有皇帝的差遣才能離開北京 清朝是一個 集權國家,兵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王爺都在北京,沒有什麼實權的 清朝最有權勢的王爺也就是多爾袞,手握重兵,使得清王朝定鼎北京。明朝前期的...

為什么要設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為什麼要設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為什麼要設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從以下三點說明 1 變化 從1980年確定 轉 招 關 辭 退 五字方針,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開始,中國教師隊伍發生了巨大變革。從 隨便進 到 容易進 再到 很難進 教師專業的理念與行為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世界各國,教師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政策。對自己...

秦,遂,明在地方上設定的行政機構各是什麼

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全國劃分為36郡,郡最高長官為太守 郡相當現在的省,秦實行的是 管理模式,即 郡 和縣,中間是沒有地市的,這點請務必注意 隋代是封建承續的關鍵時期,他延續了三國兩晉時期州制,州郡縣並舉,隋初共有州241,郡680,縣1524。因為這種劃分,出現了現在地區的雛形 小州和大郡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