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什么時候跟諸葛亮的,馬謖什麼時候跟諸葛亮的

時間 2022-09-30 18:50:09

1樓:半斤米花

我估計劉備得馬良時候,馬謖就追隨諸葛亮了,馬謖是馬氏五常中最有才名的,是難得的參謀型人才,其思路清晰,謹慎全面,得到諸葛亮得賞識;但馬謖不是執行型的將領,缺乏實際變通能力,加上年少得才名,導致除了諸葛亮誰都不服的性格,痛失街亭,馬謖之敗,也是諸葛亮教育的失敗,諸葛亮教育失敗還有一個代表——後主劉禪,唉~不多說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sù)(190-228),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官至越嶲太守。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是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諸葛亮賞識。

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並未聽取。北伐時期,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蜀軍在街亭慘敗給魏將張郃,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下獄後死亡(一說是軍法處死),終年39歲。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蜀書.馬謖傳》: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亮尤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三國志.蜀書.馬謖傳.裴松之注》:

《襄陽記》日: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日:

「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日:「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馬謖跟諸葛亮到底什麼關係

4樓:正達美

孔明和馬謖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有「常與之謀」的證據,事實上馬謖確實是很有才幹的,七擒孟獲,攻心為上都是出自馬謖和孔明的討論。孔明也很重視馬謖,待之猶如兄弟。最後殺馬謖 只是為了緩和 內部的諸多矛盾而已。

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怎樣,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

5樓:異鳴小小

我們分析了這麼多諸葛亮,那麼這些結論,和馬謖的死有什麼必然關係呢?我們已經知道,諸葛亮是一位攬權的賢相,他不但是把權力從四川幫手裡拿來,也要從荊州幫手裡拿來,這就需要協調雙方的力量。當然,協調雙方的力量,不是說要殺馬謖來削弱荊州幫。

是要緩和雙方的矛盾。諸葛亮北伐,被後主召回,已經說明,矛盾在激化,因為所有人都沒有充分認清諸葛亮的「攬權賢相」,都認為他是荊州幫的成員,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氣憤諸葛亮不用他的奇謀,因為他不知道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為了以魏國和蜀國間的外部矛盾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內部矛盾。

充分性從表面看,似乎不必證明,是顯然的,馬謖失掉街亭,導致整個戰爭的失敗,所以依法當殺。我要說這是太過膚淺的認識。當時的情況是如何的呢,蜀魏雙方對壘勢均力敵,僵持不下的時候,司馬懿的魏國援軍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國的戰局變為防禦階段,雙方實力已經不再是對等的狀態。

所以,諸葛亮要分兵防禦,一個很關鍵的地方是街亭,會是魏國的進攻目標。所以,諸葛亮要選一個可以上任的人來進行街亭的防禦。當時的最佳人選是誰呢,不是馬謖,是魏延,可魏延不願去守街亭,當時諸葛亮「以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魏延不去才有了馬謖擔任此職。

魏延不去的最直接原因是街亭太難守住,他去也守不住。為什麼呢?諸葛亮都沒料到,司馬懿會迅速的解決掉孟達,殺奔而來,更沒料司馬懿會用全部人馬二十萬來攻街亭,當然魏延不去,不是因為諸葛亮沒預料到的他預料到了,而是他不想去,他知道太難守了,守的可能性太少了。

我們都知道三國中魏延也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他都沒把握打贏的仗,輸了就有情可原(當然,可能有人不同意魏延的權威性,不認為他是將才,我只想說,再看看書吧)。所以,對一個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輸的戰爭打輸了,要懲罰嗎?所以,殺馬謖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懲罰,即馬謖失守街亭,不是諸葛亮殺馬謖的充分條件,失掉街亭如果有錯也不足被殺。

所以,充分性不成立。

必要性。我們已經知道了,諸葛亮的立場是荊州幫和四川幫之外的第三方調和者,這就不可避免的使諸葛亮成為眾矢之的,他在雙方都不會,事實上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援,因為以荊州幫和四川幫任何一方的立場出發,諸葛亮都是自己一方的對立者。這一點,我們從上文中的幾個例子可以感受到,四川幫誹謗諸葛亮至使北伐被後主召回,荊州幫的不信任,魏延屢次公開抱怨,以及諸葛亮急需魏延支援的街亭問題上,魏延退了一步(孔明魏延都知道守街亭難,可魏延守的話機會哪怕是隻有一點點,也會是多那麼一點的)。

所以諸葛亮已經是生存在雙方夾縫中的老鼠。到了孔明臨終的後期,司馬懿說,孔明事無鉅細,均親力而為,其可長呼?是呀,沒人支援他,這事兒沒人幹,諸葛亮能不自己幹嗎?

我們不禁要嘆息,曠世孔明的千年孤單,沒人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可是,這是錯的,有人是和他有共同的觀點和立場---馬謖。讀過三國都知道,孔明和馬謖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有「常與之謀」的證據,事實上馬謖確實是很有才幹的,七擒孟獲,攻心為上都是出自馬謖和孔明的討論。

孔明也很重視馬謖,待之猶如兄弟。這自然引起,無論是荊州幫和四川幫所有人的嫉妒,他們認為諸葛亮誰都不信任,而是僅僅信任馬謖一人。是這樣嗎,他們不知道馬謖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們甚至會有人講就是因為馬謖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這就是馬謖一定要證明自己,才站出來守街亭的原因。

我們假想,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全師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諸方給予的壓力,因為街亭太難守了,難得魏延都不敢守了。可以說這是馬謖不如諸葛亮成熟的表現,他承受不住各方指責的壓力,選擇了去守街亭。對於馬謖守街亭,諸葛亮並不贊成,甚至是反對,要他立軍令狀,應該立這個軍令狀嗎?

悲哉馬謖,可憐馬謖,他明白孔明的意思,可還是選擇了守街亭,所以他幾乎選擇了死,結果他也選擇了死。因為,他丟掉了街亭。經過這些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那麼孔明和屬下的矛盾將發展的不可控制。

到這裡,必要性得以證明。

所以,哀哉孔明,真的是千年孤獨,因為馬謖已死。

最後我想說,人們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說有才幹的人很少。可是,才子滿天下,知音僅一人。可憐馬謖,哀哉孔明!

三國演義中馬謖何時加入蜀國

6樓:離的魂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是蜀漢安遠將軍、中參軍。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隨兄馬良仕劉備入蜀。

劉備臨終對丞相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謹慎!」諸葛亮並未聽取,以馬謖為心腹。

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定攻心之計,諸葛亮深以為然。後為安遠將軍。建興六年,隨諸葛亮北伐,以馬謖為中參軍。

諸葛亮出軍祁山,馬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但不從副將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軍敗。馬謖曾下軍令狀,諸葛亮將他斬首以正軍法,時年三十九歲。後以線縫首於屍,諸葛亮親寫祭文。

7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粉已大量潛伏本吧?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

8樓:爾曼凡虞枝

街亭位置雖重要,但易守,只要馬謖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守街亭是易如反掌,不然司馬懿不會一聽說街亭有人把守就愁容不展,大讚諸葛亮真神人也。馬謖平時與諸葛亮交情最好(「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馬謖語]「吾與你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囑。」[諸葛亮]),儘管也曾替諸葛亮出謀劃策,但戰功一件全無,我覺得諸葛亮讓他去守街亭也是有意想栽培他,可惜馬謖恃才傲物,狂妄自負,隻立下了一點功就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就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了,非要在山上安營,失卻要路,最終導致街亭失守,出祁山前功盡棄。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再不斬馬謖,何以杜悠悠重口?倘不是馬謖,是趙雲或王平或是其他將官,諸葛亮或可不斬,但是馬謖,不斬他不足以服眾啊!

亮讓馬謖守一個很重要的城池

馬謖很有信心

並立下軍令狀

亮不放心還在馬謖的城池左右各設名虎將

可是馬謖到那城池不聽手下的建議堅持要把營放在山上結果被敵人輕易拿下

亮沒辦法

一來馬謖設了軍令狀

二來馬謖不聽建議

孤意三來那地方很重要

幾乎可以影響整個蜀國的地位

還有就是設定了2名虎將也不用上

自以為是

當時亮也捨不得

揮淚殺了他後還厚葬了

9樓:方司辰釗樹

1因為馬謖立了軍令狀,不殺他就不能服眾。這樣會影響軍心2因為他丟失了重要的街亭。

10樓:正爽坐牢

跟曹操殺監糧官,其實是一個意思。曹操殺監糧官的時候,就是因為軍糧籌備不齊,士兵有譁變傾向,這個時候殺監糧官,把責任推給他,跟士兵們說再忍幾天就好了!

同樣的道理,街亭失誤主要在於諸葛亮誤判了魏軍動向。他認為跟自己對抗的是魏軍主力,實際魏軍主力已經抄了自己後路。諸葛亮也考慮過,街亭那邊有風險,但是隻分了25000人,可是魏軍是10多萬人,有說10萬的,有說15萬的,甚至有說20萬的。

總之,數倍於本方兵力是沒問題的,所以馬謖根本不可能守住!

前方正在打仗,看起來很順利,結果突然發現後路被抄,有被夾擊風險,要撤軍。前方將領肯定不滿意,能攻下來的,反倒變成需要逃跑被追殺的,這一路肯定死了不少人,有造反傾向。這個時候,諸葛亮只能殺馬謖,平息將士怒火!

三國演義說什麼當道紮營,實際都是放屁!街亭是有地形的,可以去當地看看,四周大部分都是坡度很緩的大山,騎馬就可以上山,根本不存在像一線天一樣的地形。如果兩側都是很陡峭的高山,爬不上去,當道只有十幾米寬,或許25000人可以阻擋10多萬人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當道有幾百米,上千米寬,兩側的山都可以輕易走上去,那還想擋住數倍於本方的主力部隊,就是扯淡了!!所以說,真實的錯誤在於諸葛亮,不在馬謖。諸葛浪說馬謖把大部分兵力都折了,這士兵又不是傻子?

看到數倍於本方的兵力,能不跑嗎,等死啊!

孔明斬馬謖的具體時間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

11樓:稱時芳運癸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排程,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於他發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

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註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得必然性。

馬謖是諸葛亮殺掉的嗎,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

馬謖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到底有沒有付諸實施呢?答案是沒 街亭有。在 馬謖傳 中有明確記載 謖下獄物故 即病死獄中。綜合以上史料,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於最後慘敗而歸,並直接致此次出擊祈山的戰果 隴右三郡得而復失,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概括,諸葛亮揮淚斬馬謖100字概括

卞綠柳充申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於他犯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後半句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劉備報仇 因小失大 劉備摔阿斗 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 有借無還 劉備賣草鞋 有貨 劉備的江山 哭出來的 劉備見孔明 如魚得水 劉備上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