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時藩鎮割據情況,唐代藩鎮割據形成的條件

時間 2023-05-21 16:00:11

1樓:匿名使用者

唐懿宗時期不聽**號令、自行擁立節度使的藩鎮只有4家(後為3家),其他朝廷能控制的地區就不列出了。

鹹通元年至十四年割據藩鎮如下:

盧龍節度使:張允伸(轄幽、薊、檀、媯、涿、莫、瀛、平8州)成德節度使:王紹懿、王景崇(轄鎮、冀、深、趙4州)魏博節度使:

何弘敬、何全皋,韓君雄。(轄魏、博、貝、衛、澶、相6州)武寧節度使:田牟、溫璋(轄徐、宿、濠3州)後歸順。

唐代藩鎮割據形成的條件

2樓:染頭的洛洛

唐代藩鎮割據形成的條件有節度使和採訪使的權力合。

一、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減弱以及幽州、魏博等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控制。

唐代藩鎮割據主要出現在河北,而河北割據又集中在三鎮。在安史之亂後到黃巢之亂前,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極個別藩鎮割據(例如幽州藩鎮、魏博藩鎮),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爆發,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導致唐朝滅亡。

唐代藩鎮節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資格自擅一方的,其財政基礎依賴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憑藉是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即所謂「官健」。藩鎮裡的那些割據藩鎮既企圖遊離於**集權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統治。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是投身軍戎充當職業僱傭軍的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唐代後期的藩鎮裡,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則具有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鎮與中原藩鎮在割據與防割據的相持關係上,中原藩鎮與邊疆藩鎮在維繫內外均勢的平衡關係上,邊疆藩鎮、東南藩鎮與中原藩鎮在武力和財力的相互依賴關係上,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絡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從而維繫唐王朝相對穩定地統治了一百多年。

唐朝藩鎮

3樓:礁石驚龍

武將鎮守邊境,勢力太大。唐朝外強中乾,藩鎮叛亂,仍靠武將、藩鎮來平息,最終無能為力。

4樓:匿名使用者

武將專權。因為安史之亂是靠武將、藩鎮來平息的,所以唐朝皇帝很器重他們,也導致武將權力過大,囂張跋扈。

5樓:匿名使用者

藩鎮割據,武將專權。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6樓:網友

大家都想稱王,**又無力控制。

唐朝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形成的?

7樓:將軍夫人第七豹

這是因為前半世英明神武、後半世昏庸闇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間,首創「節度使」的實際官職,在唐境內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究其初衷,本來是防禦異族入侵,不料結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節度使本人倒首先敲響了盛赫唐朝的喪鐘——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首舉叛旗,以十五萬鐵騎把整個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並沒有削奪蕃鎮的權力,當時不是不做,而是不能。

當其時也,無論朝廷上下內外,都已經意識到藩鎮的弊害,但由於國家久經戰亂,兵士戰鬥力不強,積貧積弱,對於田承嗣等安史餘孽不僅不能一鼓摧垮,還得對他們進行好意安撫,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禍端,只能趁坡下驢,授以節度使之職。本來,唐廷是想等日後恢復元氣後再「秋後算賬」,沒想到尾大不掉。數位有地、有兵、有錢、有權的藩鎮統治者們割據一方,時附時叛,見勢而為,完全成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老節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沒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權力任命新人,而是由節度使自己傳之子孫或由原來藩鎮的部將自己定奪人選,最後走個形式「上報」**,唐**只能做做樣子依藩鎮之意「詔許」。

唐朝的藩鎮割據,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藩鎮割據的成型時期——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公元763—805年);

二、藩鎮割據的摧敗時期——唐順宗永貞元年至唐憲宗元和末年(公元806-820年);

三、藩鎮割據的死灰復燃時期——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2-872年)

四、藩鎮割據的內鬥時期——唐僖宗乾符年間至唐亡(公元874-907年)

8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藩鎮割據現象主要還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形成的,主要還是因為當年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很大程度上縱容了一些蕃鎮的節度使主。

9樓:書生之見是我

唐朝有節度使的制度,規定是管理軍事,民事,財政等等全部事情,所以造成大權獨攬的局面。

10樓:在生活中成長

這主要是因為,唐朝實行的節度使的制度。節度使負責一個地方的軍事等所有事務,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藩鎮割據。

11樓:體娛荒原

唐朝的藩鎮格局來形成的歷史,主要是給他們的一些功勞,然後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制度去控制,就導致了權力的流失。

12樓:匿名使用者

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源於唐朝節度使開始逐步掌握軍權、政權和財權,也正是由於其職權的無限制擴大,最早時候唐朝為了方便打仗時候統一指揮調配資源,,給了節度使很大權力,慢慢的使得一個個藩鎮開始擺脫朝廷的控制,逐漸走向了獨立。

13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勢力逐漸擴大,黃巢起義加速了唐王朝崩潰的程序,藩鎮軍閥打黃巢以後藉機擴大地盤。朱溫滅唐。

14樓:在莊溪洞捉小精靈的孫策

藩鎮割據最主要的成因就是因為節度使制度,節度使節度境內所有的軍民事,等於是這個地方的土皇帝,一旦節度使做大,就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15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之前幾乎就沒有**集權統領全部兵權的政權,節度使控制一方做土皇帝是常態,安史之亂朝廷依靠節度使鎮壓叛軍,之後更加劇了割據的局面。

16樓:匿名使用者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為控制和防禦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邊兵,並創設節度使制,節度使以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之權。這些節度使統掌的軍鎮有藩衛(即保衛)唐廷之責,故又稱藩鎮。安史之亂後,為了抵禦叛軍,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內地。

唐代後期,藩鎮林立,這些藩鎮亦稱方鎮。其中一部分不受朝命,不輸貢賦;有的甚至倚仗自身實力對唐廷跋扈不馴,割據叛亂,或藩鎮相互兼併,最後唐廷被強藩朱溫所滅,演變為五代十國。

17樓:匿名使用者

實際在制度上承認了諸鎮軍政方面可獨立、割據的局面。

18樓:李少公子

安史之亂的時候,李唐皇室依靠節度使平定叛亂,從而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19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藩鎮割據,實際上就是節度使對峙,節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即節制排程的軍事長官,初設時負責管理排程軍需的支度使,同時管理屯田的營田使,主管軍事、防禦外敵,唐朝天寶後,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採訪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一旦地方官可以獨立管控軍,民,財,那麼他們就可以完全以諸侯國的形式生存,就一定會尾大不掉,其實這就是唐玄宗中後期懶政的結果,否則不會任由地方如此脫離**;

20樓:孤獨不哭

這主要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而新增了眾多節度使,節度地區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21樓:win魯能鍾橙

唐朝的藩鎮割據是由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時期就形成了。

唐昭宗李曄有叫李鮮的兒子嗎,唐昭宗帝李曄的兒子都叫什麼名字

即若離 沒有,唐昭宗李曄 867 904 生有十七個兒子,分別是 德王 李裕,隸王 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禕,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瓊王李祥,端王李禎,豐王李祁,和王李福,登王李禧,嘉王李祜,潁王李禔,蔡王李祐。女兒有 新安公主,平原公主,信都公主,益昌公主,唐興公主,德清公主,太...

唐代宗李豫貞懿皇后子女有哪些,唐代宗李豫有幾個兒子

唐代宗有21子20女。李豫 727年1月9日 779年6月10日 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 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 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 洛陽。乾元元年 758年 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 762年 即位。次年,...

唐肅宗為何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養老呢

首先是因為那個時候唐玄宗對於唐肅宗而言沒有任何威脅,把他迎回來的好處遠遠大於把他放在蜀中養老的好處,就比如說把唐玄宗迎回來,可以增加自己的威望,然後在天下老百姓的心目當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完全有利於後續的統治。其次要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對於孝還是比較看重的,先不說唐玄宗之前犯了多大的錯誤,最起碼他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