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石柱在造型上有什麼特點,「阿育王石柱柱頭」有什麼特點?

時間 2021-06-27 06:12:03

1樓:漫閱科技

阿育王石柱柱頭頂端一般冠有獅子、大象、瘤牛或馬等動物雕像,頂板周圍裝飾著動植物浮雕,柱頸呈垂蓮鐘形。它是印度神話宇宙之柱的象徵,它的根源來自吠陀時代**犧牲祭祀天地的「屠柱」。在阿育王時代,石柱成為宣揚佛教,關愛生命的精神支柱。

「阿育王石柱柱頭」有什麼特點?

《薩拉納特獅子柱頭》這件雕塑有哪些特點?

2樓:漫閱科技

《薩拉納特獅子柱頭》(現藏薩拉納特博物館)是阿育王石柱柱頭的代表作。約作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高2.08米。

這個石柱的柱身現已斷裂,但柱頭儲存完好,柱頭頂端有4只一組蹲踞的圓雕雄獅。背對背頸脊相連,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鼓狀四形的頂板之上,4只雄獅輪廓鮮明,比例勻稱,頭頸和胸部的鬣毛被雕成一束束密集排列的火焰狀,獅子上脣的髭鬚刻成三道平行對稱上彎的弧線,眼睛呈倒三角形,這些造型特徵吸收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程式化的手法。而雄獅的面容威猛沉雄,雕刻家對獅子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齒刻畫逼真,獅子腿部的肌肉繃緊,足掌遒勁,則洋溢著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

圓形頂板上的浮雕飾帶雕刻了4只動物:獅子、大象、瘤牛、馬,每兩個動物之間用一個**隔開。頂板下方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柱飾,蓮花的花瓣與萼片線條清晰。

柱頭所用的淺褐色楚那爾砂石表面高度磨光,非常光滑圓潤,使整個作品顯得既粗獷又細膩。《薩拉納特獅子柱頭》具有雙重的象徵,**是佛法或佛陀本人的象徵,同時輪寶又是征服世界的「轉輪聖王」的標誌;這一柱頭融合了亞述式的豪壯氣魄和波斯式的裝飾風格,形成了新穎的印度民族風格。2023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將《薩拉納特獅子柱頭》選作國徽的圖案。

阿育王石柱的介紹

3樓:█記憶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孔雀王朝雕刻藝術有什麼特徵?

阿育王石柱的歷史記載

4樓:阿瑟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lumbini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紀念。

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系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蹟。其餘四柱,高度約七點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

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像,雖年代久遠,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

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它的東、南、西三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這個看似四周有天然屏障保護的肥沃大地在它的西北部卻留有一個低平的缺口,古代外來的侵略者就是通過這個缺口,給生活在這裡的人民既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新的文化。 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頭(lion capital of asoka)。

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重五十噸,其中最著名的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威風四面,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齒刻畫得非常逼真,腿部繃緊的肌肉和遒勁的足掌鉤爪塑造得雄渾有力,充溢著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鹿野苑一帶發掘出來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條中記載:在摩揭陀舊王宮的北邊有一巨大的石柱,高達幾十尺。這個地方曾是無憂王做地獄的地方。

釋迦如來涅盤之後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輸迦(唐代譯為無憂,舊譯阿育)的國王。也就是頻毗婆羅王的曾孫。把國都從王舍城遷到花氏城,在舊城周圍又重新築起一圈外廓。

由於年代久遠,這座故城只剩城基。城內寺廟、外道神祠、佛塔遺址有數百處,儲存下來的只有兩三個。惟有故王宮北面,臨靠恆河邊的一城裡,還有一千餘戶人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總體佛像造型有什麼特點

5樓:啊啊我我我

整體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從深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和笈多藝術的影響逐漸向漢地風格轉變。從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雲岡模式逐漸過渡到後來的「秀骨清像」風格。明顯是分別受印度與漢族地區陸探微畫風的不同影響。

雲岡模式時期,造像粗獷,氣勢雄渾,風格古樸,神態安靜內斂,到後期的秀骨清像時期,

則面相較瘦,削肩體長,形象俊秀,風格飄逸。這與北魏後期的社會風氣與大環境有直接關係。過渡到東西魏和北周北齊時期,則風格多變,但整體由秀骨清像開始向敦厚朴實過渡,為隋唐佛造像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本文以雲岡石窟佛教藝術造像為例,說明魏晉南北朝這-時期佛身的造像藝術發展特點。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擴充套件資料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

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生後的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前,並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

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並無佛像可見。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然,也有可能出於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聖形象難以描繪,製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聖的罪過。

6樓:林慕笙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從深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和笈多藝術的影響逐漸向漢地風格轉變。從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雲岡模式逐漸過渡到後來的「秀骨清像」風格。雲岡模式時期,造像粗獷,氣勢雄渾,風格古樸,神態安靜內斂,到後期的秀骨清像時期,則面相較瘦,削肩體長,形象俊秀,風格飄逸。

這與北魏後期的社會風氣與大環境有直接關係。

7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是佛造像線條簡練準確,面容普遍清瘦,耳垂較大,微笑倍感親切,背光橢圓火環。

阿育王石柱內容

8樓:新的使用者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 他首次 (也是迄今為止僅有的一次) 完成了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 (包括阿富汗和俾路支地區) 的統一. 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他卻逐漸厭倦了戰爭; 他對戰爭的愚蠢和無意義有了越來越深刻的理解.

阿育在年輕時就展現出出色的軍事和政治能力, 並在公元前273年他的父王死後繼位, 年約26歲. 起初他立志成為偉大的征服者, 努力將其統治領域擴充套件到整個印度次大陸甚至更遙遠的地區. 這一事業相當成功, 他的帝國日益壯大.

然而, 在對喀林加國的血腥征服中, 有 100,000 人死亡, 150,000 人受傷, 這樣的慘象對阿育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他為自己對人們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感到深深的悔恨, 因而決定放棄戰爭和征服, 並皈依了佛教. 他中止了擴張政策, 轉向專注於臣民的精神與物質福祉.

他修改了許多嚴苛的法律, 允許所有信仰共存. 他在全國各地興建了許多佛教寺院, 文化和藝術也日益繁盛. 他還向世界各地派遣僧侶傳播佛學, 最遠到達過希臘和埃及.

雖然本人是一位狂熱的佛教徒, 但阿育宣佈他的國家包容所有的信仰, "天所眷顧的阿育王, 希望所有宗教均能和平共處, 因所有宗教均旨在規範自律與純潔心靈."

阿育王與公元前232年去世, 此後他的帝國僅繼續維持了五十年. 如果不是因為鐫刻著其事蹟和教誨的柱石大量被發現, 阿育王的名字也將涅沒於歷史之中. 這些 "阿育諭令" 不僅記載了阿育王的生平事蹟, 體現了他的治國智慧, 同時也儲存了有關早期佛教思想的珍貴資訊.

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曾命人刻制什麼 多選

9樓:

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阿育王石柱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羅密文字(brahmi)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 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

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阿育王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來lumbini恭敬禮。證實此處確為佛陀誕生之地,並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頂近三米,中間柱身七米多,周長二米多。

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線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記載,在阿育王當國王期間,他後悔自己率領軍隊參加戰爭的殘酷,因此,不僅自己受了五戒,還把佛教立為國教,在釋迦牟尼身後,他又號召世界上都不要發生戰爭,把自己分到的佛祖舍利分給各個國家,一夜之間,在世界上建立84000座寺塔。這,就是佛祖舍利分散的起源。

19座真身舍利寶塔的歷史分佈儘管時間上,很難銜接,甚至不知道一夜之間萬座阿育王塔是怎樣豎起,不過,不用去管這些。在21世紀,能看到的,是在西安法門寺博物館的一個展廳裡就有「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佈圖」。這個圖,據說是根據《法苑珠林》得來的資訊。

在唐代以前,人們只是相互流傳阿育王的事蹟,而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和朋友們一起,經過在全國大範圍的考證,利用10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們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只有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裡有佛祖的舍利。

當時的考證人士都覺得,這19座寶塔雖然先後再建於晉、隋之際,但不是「造新」,皆為「修故」,所以,地宮都沒有「動」過,這一點,已經明顯和歷史記載不符合。但到了21世紀,瞭解它們的分佈,可以為你自己增長一點知識,特別是此次考古的金陵長幹寺,是排在第2位的,因為有佛頂骨的舍利,非常尊貴。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劉薩阿發現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動」了長幹寺佛舍利的慧達。前者是在公元282年,比南京的還要早。而排名第一的寧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倖存至今的,所以舍利函一直也沒有去動它。

阿育王石柱的介紹,阿育王石柱的歷史記載

記憶 阿育王石柱 ashoka pillar 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 一匹奔馬 一頭瘤牛和一隻老...

阿育王石柱的歷史記載,阿育王的歷史

阿瑟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lumbini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紀念。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 梵dharma dipi 巴dhamma 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

中國是在造航母嗎,中國能造航母嗎?

震撼 中國航母將橫空出世 圖 在江南建造中的航空母艦 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艦名還沒有取好,按海 艇命名條例,驅逐艦以上的艦艇應該用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民間有人建議叫 人民號 但與條例不符,也有人建議用一個吉利的名稱,如 成功號 又與臺灣成功級艦艇撞車。我偏向於以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命名,如岳飛 戚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