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理分佈特徵,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和相關資料。

時間 2021-08-11 17:48:39

1樓:匿名使用者

南海位於熱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海南地形中部高四周低,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

2樓:匿名使用者

位置與疆域】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臺灣島的第2大島。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有大小港灣68個,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

55平方公里,相當於陸地面積的6.8%.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在海南島東南面約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

中沙群島大部分淹沒於水下,僅黃巖島露出水面。西沙群島有島嶼22座,陸地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永興島最大(1.8平方公里)。

南沙群島位於南海的南部,是分佈最廣和暗礁、暗沙、暗灘最多的一組群島,陸地面積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端的領土。

【地形與地貌】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主要特徵,佔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佈在島中部偏南地區,山地中散佈著丘陵性盆地。

丘陵主要分佈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在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佈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佔全島總面積的49.5%.

環島多為濱海平原,佔全島總面積的11.2%.海岸主要為火山玄武岩臺地的海蝕堆積海岸、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或堆積地貌海岸、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海岸。

海岸生態以熱帶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為特點。

【山脈】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至800米之間,屬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獼嶺、雅加大嶺、吊羅山等。

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於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

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

6米。雅加大嶺山脈:位於島西部,主峰海拔1519.

1米。【河流水系】

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集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集水面積均超過3000平方公里,三大河流流域面積佔全島面積的47%.

南渡江:發源於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等市縣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11公里,流域面積7176.5平方公里。

昌化江:發源於瓊中縣空示嶺,橫貫島中西部,流經瓊中、保亭、樂東、東方等市縣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0公里,流域面積5070平方公里。萬泉河:

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於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等市縣至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總集水面積3693平方公里。

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和相關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其位於我國南部,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具體為:

1、海南地理位置。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

2、海南氣候。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裡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8200℃,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年光照為1750~2650小時,光照率為50%~60%。

3、海南地形。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

4、海南雨水情況。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1639毫米,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總降水量達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總降水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鋒面雨、熱雷雨和颱風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少雨季節,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0~30%,少雨季節乾旱常常發生。

5、海南日照情況。海南島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終年太陽高度角大。夏至前後有兩次太陽位於天頂,正午時,太陽高度角在84°45′~86°45′;即使在冬至日,正午時,太陽照射的高度角也在46°05′到48°05′。

各地夏至與冬至的晝長相差很小,因而,太陽輻射能相當豐富,日照充足,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6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在1793~2590小時.為熱帶氣候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海南島位於東亞季風區,受季風影響較為明顯。東風帶系統和西風帶系統對其均有影響。

6、海南氣溫。海南各地的年平均氣溫為22.5~25.

6℃,以中部的瓊中最低,南部的三亞最高。等溫線向南彎曲呈弧線分佈,從中部山區向四周沿海遞增,23℃等溫線在中部山區閉合。由于海洋的調節,海南氣溫年變差普遍較小,多數地區為8~10℃,三亞最小(7.

6℃)。普遍比中國大陸地區低5~10℃。

4樓:q3472823488僥

海南島位於中國雷州半島的南部。從平面上看,海南島就像一隻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餘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3.

3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於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20公里,是海南島和中國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

由於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參天,所以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

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 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

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佈的花崗岩體,構成了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

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l.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現在海南島的地貌特徵;山地位於**,丘陵、臺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臺地佔三分之二。

  海南島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臺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本來連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萬年前以來,海面上升,海浪衝刷,形成一條長達80公里,寬約20公里的瓊州海峽,才使兩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區,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丘陵、臺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環環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

海南島海南島,是一個“四時常花,長夏無冬”的地方,氣候條件特殊。海南島氣候屬于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2℃一26℃之間,一月份,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仍在19℃以上;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在28℃一32℃之間。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

終年常綠;四時花開,一年四季皆宜旅遊。海南島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東方夏威夷”之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7月份是最高氣溫的月份但平均溫度只有28.

4℃,由於海風吹拂,並無十分悶熱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氣溫為17.2℃,更是溫暖如春。海南島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

  海南是中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乾溼季節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和颱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約 110-140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650小時,光照率為50- 60%。日照時數按地區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區最少;按季節分,依夏、春、 秋、冬順序,從多到少。

  各地年平均氣溫在23-25℃之間,中部山區較低,西 南部較高。全年沒有冬季,1至2月為最冷,平均溫度16-24℃,平均極端低溫 大部分在5℃以上。夏季從 3月中旬至11月上旬,7至8月為平均溫度最高月份, 在25-29℃。

西、南、中沙群島屬於熱帶海洋氣候,長夏無冬,全年平均氣溫26.5℃。   海南島大部分地區降雨充沛,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

東溼西幹明顯。多雨中心在中部偏東的山區,年降雨量約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區年降雨量約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

冬春乾旱,旱季 自11月至翌年4、5月,長達6至7個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是雨季,雨季總降雨 量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鋒面雨、熱雷雨和颱風雨等。海南島全年溼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

海南島之所以成為寶島,除了豐富的地下寶藏,如石碌富鐵礦和羊角嶺水晶礦等,地面上還生長著幾乎所有的熱帶作物,出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魚類群聚,可以捕捉到熱帶海洋中的各種魚類,以及龍蝦、對蝦等,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海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汙染的淨土”。

島上四季常,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遊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

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黎族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

但是在現代文明衝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

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

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地理中考黃巖島在海南島什麼方向

黃巖島,是一個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5公里,周邊長約55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2012年4月中國海監船營救被菲方欲逮捕的大批中國漁民而駛入黃巖島,與菲 對峙。5月3日菲艦撤退 讀南海諸島示意圖,完成小題。小題1 有關黃巖島的敘述正確的是 黃巖島位於海南島的東南方向 熱...

海南為什麼不發展實體經濟?海南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完爆臺灣,為什麼不讓海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桑djx稚 海南之所以不發展實體經濟,是因為沒有原料,沒有人力,沒有市場。因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人才,現在的人才大多數都去外省發展了。我認為海南應該發展旅遊業 因為海南的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和水產業 海南沿海,海洋資源豐富 h應龍 人家發展方向是旅遊業!高新技術會汙染的!人家海南不缺錢! 2013...

為什麼海南 福建地理位置這麼好,經濟也不是很發達

1.沒有 政策的鼓勵 2.開發較晚,沒有歷史優勢 3.其實福建,海南經濟發展比內地很多城市要好得多,只是與京津滬 廣東相比有些遜色 4.海南是由其自身條件所限,在今年國家 國際旅遊島 戰略出臺之前,他們基本也是靠自己力量發展,自然 有心無力 5.福建的話,一是因為臺灣問題懸而未決,如果開戰,福建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