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選 孫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認識過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時間 2022-09-18 11:00:24

1樓:天努早

本題目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部分關於中國傳統知行觀的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的觀點,分析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

中國傳統知行觀的爭論焦點主要是知行先後、知行分合、知行輕重、知行難易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觀察中國傳統知行觀,主張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有荀子、王夫之、孫中山等,主張唯心主義知行觀的有孔子和孟子、朱熹、王陽明等。

理解了孫中山先生的話,所以選a、c、d是符合題意的,屬正確選項;

而b選項「知行合一」簡單說就是知行是一個東西,知就是行,這是王陽明的觀點,不選。

擴充套件資料

孫中山的認識論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行是知的源泉和基礎;

2、知與行的關係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

3、行是判定知正確與否的標準。

認識論是孫中山哲學思想中最光輝最有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哲學史上,孫中山是第一個為實現自己的革命綱領尋找儘想**而專門**知行關係問題的哲學家。

他對知行關係的研究,是作為他的革命政治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進行的。其目的並不是單純地為了說明知與行的真實關係,更重要的是為了改造中國,為了服務於當時的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活動。因此,他能夠針鋒相對地批判知行問題上的封建傳統觀念,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他的認識論是具有明顯的辯證法因素。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傳到中國以前,它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先進的認識論思想。

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被稱為「民生史觀」,實質是二元論的。作者最後指出孫中山哲學思想的形成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他所處的時代特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制度,階級鬥爭和科學文化發展的狀況決定的。

2樓:雲楓

.【答案】acd

【解讀】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部分關於中國傳統知行觀的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的觀點,分析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中國傳統知行觀的爭論焦點主要是知行先後、知行分合、知行輕重、知行難易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觀察中國傳統知行觀,主張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有荀子、王夫之、孫中山等,主張唯心主義知行觀的有孔子和孟子、朱熹、王陽明等。

答此題,首先要讀懂孫中山先生的話,讀懂了就可判斷a、c、d是符合題意的,屬正確選項;知行合一簡單說就是知行是一個東西,知就是行,這是王陽明的觀點,不選;行難知易在題意中找不出,而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是行易知難,不能選e。孫中山先生的話還可以引出一些正確答案,如知行密切聯絡,在行中求知,以知導行。這說明哲學試題非常靈活,出題範圍非常廣泛,沒有真正的懂、記、會的結合是很難得高分的。

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①實踐是認識的**;

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支援budinglaotai 說法

可以說在電腦上,不實踐是不會熟能生巧的!!

5樓:騰忠零歌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無窮動力

一切認識源於實踐,又被放回實踐中檢驗,在不斷的反覆中完善.

馬哲材料題

6樓:匿名使用者

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於( a)。

a. 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b. 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 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7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要點:

⑴材料1認為知識的**有兩個,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學而知之」即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

⑵材料2繼承和發揮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說,有不學而能,不學而慮的「良能」,「良知」;材料3繼承和發揮了材料1的「學而知之」說,認為人們的知識才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人的作為(即行動)而獲得的。

⑶材料2的哲學傾向是唯心主義,材料3的哲學傾向是唯物主義。

⑷材料4揭示的知識的**是行動和人類文明的進化,知和行的關係是先行後知,以行求知,然後是知先行後,以知指導行,即行——知——行。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包含了唯物、辯證觀點的合理因素。

8樓:開心就來

(1)華佗對症下藥治頭痛發熱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主要有:第一,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絡相互關係的範疇。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絡和表面特徵。本質是深藏於現象背後並制約現象的內部聯絡。本質和現象既有區別,又相互統一。

華佗對症下藥是透過頭痛發熱的現象,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了疾病的本質。

第二,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係。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關係範疇。唯物辯證法把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稱為因果關係或因果聯絡。

其中,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 ,而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因果聯絡的特點是:因果聯絡是有時間順序的聯絡,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後,但並不是任何前後相繼的現象都存在著因果聯絡。

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辯證的: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原因和結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複雜多樣的。引起頭痛發熱這一結果的**是複雜多樣的,華佗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了不同的**,才做到了對症下藥。

(2)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係原理都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華佗對症下藥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說明,要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啟示有:第一,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第二,我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又要求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是科學研究的任務。第三,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絡是提高實踐活動自覺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條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學的方法。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表述為知與行的關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十分重視知行問題的**,提出了許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觀點有:

第一,行先於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大都認為行先於知,主張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源泉。孔子說: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行」放在對知識的掌握(學文)之先。墨子說:

「言足以復行者常(尚)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尚)」。強調言行一致者值得崇尚。荀子把「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並對「行」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他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先秦以後,歷代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都有關於「行先於知」的論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他建立了「行先後知」、「行可兼知」、「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並進而有功」的比較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知行學說。

第二,知之明也,因知進行。許多唯物主義哲學家還辯證地肯定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荀子說,「知明」則「行無過矣」。

他認為有兩類人:一類人知而後行,以知統行,這是「君子」;另一類人知而不行,知行脫節,這是「小人」。《禮記?

大學》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首。王夫之指出「知行終始不相離」,他既強調「力行而後知之真」,同時又提出「行聽乎知」。孫中山提出「因知以進行」、「能知必能行」,指出人類的認識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於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

第三,以行驗知,以行證知。孔子提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墨子認為,判斷言論是非真偽的標準有三個,即以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運用於社會政治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

荀子認為有價值的知識和言論必定是「有符驗而可施行」的。韓非提出以「參驗」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參驗」的標準既包括事實的排列比較,經驗的互相參照,也包括實踐效果的驗證。王充認為,對於各種知識和言論,要堅持以「效驗」來「訂其真偽,辨其虛實」。

孫中山則明確提出,認識的正確與否,不僅要通過行才能得到證明,還要對實際生活產生功用。

第四,知行並進,相資為用。關於知和行的辯證關係,中國哲學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哲學家都認識到知行並舉,相互促進。其中,尤以王夫之關於「知行相資以為用」、「知行並進而有功」的論述最為明確和深刻。

他既反對在知先和行後之間劃一條截然界限,又反對混淆知行差別、取消先後次序的「知行合一」說。至於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知行混同,是不可取的,但強調知與行不可分割這一點還是有合理之處的。如南宋的朱熹說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由於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限制,難免帶有歷史的侷限性。但他們所提出的許多深刻的見解,對於我們仍具有啟發意義;認真總結這些思想,有助於加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理解,並可作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有益借鑑。

孫中山先生所作的詩有哪些,孫中山先生所作的詩

木子云的綠蘿 1,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感賦 當代 餘菊庵 簡樸先生宅,肅然起敬忱。庭隅存古井,酸棗布清陰。2,孫中山先生故居 當代 餘菊庵 四山環抱一溪橫,中出人豪舉世傾。譯文 孫先生的故居四面環山,有一條溪水穿過,這裡出來的人中豪傑舉世有名。3,孫中山先生輓詩 清代 黃節 滌盪乾坤氣,平成物類心。大...

描寫“孫中山”的詩詞有哪些,讚美孫中山先生的詩詞有那些

gjadmwtp一 不怕掃墓人白頭,中山凌樹綠悠悠。當年黃埔分明在,風雨同舟憶歸遊。十年不謁先生墓,今日來瞻思宛然。畢竟師俄開覺路,人民勝利史無前。其一 中山陵上樹長青,民族光輝炳若星。革命成功看今日,同聲共慰在天靈。其二 盛典空前此竭陵,撫今追昔感難勝,只應善替先生志,革命精神共繼承。其三 永珍陰...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生服裝 詰襟服 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 令國內外矚目的 毛式中山裝 實為改良款 國外 將這種改良自 中山裝 的款式稱作 毛式 在國內叫 人民裝 日本人稱之為 人民服 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