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燕趙風人
看土地搏漏和年景,多在200到300斤,特好的水澆地能達到400斤,山坡地、旱地有的年景會顆粒無收。在清朝稻穀咐銀仿衡纖平均畝產2擔就不錯了。
糧食多數人家年景不夠吃。
2樓:匿名使用者
要看是什麼樣子的地啊,如果是沙櫻鍵土地,能有六脊叢巧七百斤就不錯了,也就是鄭敗三百多千克。
要是好淤泥,能產一千多斤哦,就是五百多千克。
當然,這也跟施肥啦,天氣啦有關的。
3樓:網友
漢代種粟(小公尺)收為軍糧,除了種粟還有其他各種,如稻,麥,豆,瓜,瓠,芋,五色黍(黃大公尺、梁等),元麥(李困肆青稞粯子)等。
最主要的就是小公尺和水稻。
漢一畝地得粟三到四石,換算成現今市畝一年收粟則在一畝三百市斤左右。
不同年景種水稻則差別很大,按農書記載在好的年景時施用肥料的美田畝收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十石,若再加上用溲種施加磷鉀肥最高產量一畝地可收過卅石(宋代記尺手載為百石)
按薄田畝收十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約九百市斤。
按中田收十三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接近一千二百市哪轎斤。
按美田收十九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約一千七百市斤。
美田十九石這個資料很接近現代實驗田資料了。
4樓:匿名使用者
據老人們講,過去靠天吃飯,好年頭一畝地產小麥三百斤,現在是一千斤。
古代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5樓:職場小胖龍
1、戰國前期的糧食多為粟,折成今量畝產粟市斤。
2、戰國後期畝產粟合今量畝產247市斤。戰國時代是「菽粟」並提的時代,因此,在計算產量時還必須注意到戰國時代「菽」的比例。五口之家種大豆25畝,佔25%。
假定大豆畝產為粟畝產的一半,即一石半,摺合今市制為畝產斤。
3、漢代畝產粟摺合今市制畝產281斤;漢代粟豆平均畝產摺合今市制畝產264斤
4、魏晉南北朝,南方水稻耕作尚較粗放,畝產水平不高,與漢代相當。北方旱地的畝產也維持著同樣畝產水平。
5、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與漢代並稱的繁榮時期,唐量畝產再考慮到種豆等因素,與漢一樣,打九四折,摺合今市制為畝產334斤。
6、宋代南方水稻的畝產摺合今市制畝產381斤,但北方產量較差,宋代南北方糧食平均畝產合今市制畝產309斤
7、元代北方糧食產量有所恢復,南北方糧食平均畝產摺合今市制為畝產338斤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如下: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其中谷物[1]播種面積92930千公頃(139395萬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頃(公斤/畝),增長。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6075公斤/公頃(405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85公斤/公頃(公斤/畝),增長。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其中谷物產量56455萬噸(11291億斤),比2016年減少83萬噸(17億斤),減少。
以上內容參考國家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
一般古代一畝地出多少糧食
6樓:毛毛蟲子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業畝產不斷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據李悝對戰國初年魏國農產量的估計,一畝地普通年景可產粟一石半,折今畝產九鬥。據《史記·河渠書》記載:
凡受鄭國渠水灌溉的土地,每畝可收一鍾。一鍾是六石四鬥,折今畝產三石八斗四公升。到了漢朝時畝產3石(摺合今量281市斤)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考慮到複種的因素,畝產 石的產量也是有的;南方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在石,也是合理的。
而唐朝時。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與漢代並稱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糧食畝產比漢代有較在幅度的增長。反映唐代糧食畝產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通鑑》說:「元和中,振武墾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十餘萬斛。」畝產約1石。
2)《新唐書·食貨志》載:「以韓重華為振武、京西營田、和糴、水運使,……募人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墾田三千八百五十餘頃,歲收粟二十萬石。」由此材料計算,屯田者共耕田1950頃,合畝產為石。
3)《新唐書·崔弘禮傳》說,崔弘禮「遷河陽節度使,使治河內秦渠,溉田千頃,歲收八萬斛」,「於秦渠下闢荒田二百頃,歲收粟二萬斛」.平均畝產也是1石。
吳慧說,唐1石相當於漢3石。唐畝產1石摺合漢古石。
4)《新唐書·食貨志》說:「京畿之內,每田一畝,官稅五公升,而私家收租,殆有畝至一石者,是二十倍於官稅也。降及中等,租猶半之,是十倍於官稅也」.
地主收租率十分之五,租1石,畝產當為2石。這是京畿良田。
5)李翱《平賦書》說:「一畝之田,以強半弱,水旱之不時,雖不能盡地力者,歲不下粟一石」.吳慧說,唐量畝產1石合漢量石,再考慮到種豆等因素,與漢一樣,打九四折,摺合漢量為畝產石,摺合今市制為畝產334斤。
7樓:海皮牛爺兒
曾經出土了漢代度量衡標準件青銅器,12斤大司農銅權,實測12漢斤=2996克。1漢石粟公尺=27漢斤=現代市斤。所以樓上有說漢代畝產3石糧食兩百八十多斤是胡說八道。
漢朝當時畝產也就40多不到50斤。古代一畝地要是能種半年口糧,**可能餓死人。
古代糧食產量有多少?
8樓:愛吃脖子
一、秦漢。
那時候北方耕種技術發達,畝產量高;南方還沒開發,技術落後,水稻剛進入百姓的視野,畝產量低。
南方大公尺:《淮南子·主術訓》提到「十畝之田,率歲之收,不過四十石。」相當於稻穀的畝產量為4石,折成大公尺為石。
北方小麥:《後漢書·仲長統傳》提到「通肥饒之率,計稼牆之入,畝收三石。」即小麥的畝產量為3石。
秦漢時期1石為14公斤,1畝為市畝。因此,秦漢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20斤/市畝;南方大公尺,96斤/市畝。
二、隋唐。國家重歸統一,加上南朝對南方的開發,為水稻畝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南方大公尺:從狄仁傑《乞免民租疏》推算,大公尺的畝產量為石。
北方粟公尺:《新唐書·食貨志》記載「一頃百畝,出公尺五十餘斛(石)。」粟公尺的畝產為5鬥多,如果摺合成小麥的話,約為1石(小麥不用脫殼)。
隋唐的1石為42公斤,1畝為市畝。因此,隋唐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05斤/市畝;南方大公尺,157斤/市畝。
三、兩宋。農業繼續南移,兩宋在南方大量興建水利設施,糧食產量提公升,環太湖的江浙地區逐漸成為宋朝的糧倉,並奠定後世1000年的糧食種植格局。
南方大公尺:范仲淹《答手詔陳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畝得公尺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狀》提到「每畝出公尺二石。」南方水稻的畝產應該為2石大公尺。
北方小麥:范仲淹《上執政書》提到「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畝產為1石,小麥類似。
兩宋的1石為49公斤,1畝為市畝。因此,宋代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10斤/市畝;南方大公尺,220斤/市畝。
四、明清。湖廣熟、天下足,已經成為共識,雙季稻、麥稻兩熟的輪作制都在這個時代被推廣開來,農業科技達到高峰,糧食畝產量小農經濟的高峰。
南方大公尺:顧炎武《日知錄》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畝出私租一石。」租稅為50%,即畝產為2石公尺。
北方小麥:《河間志》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小麥的產量超過1石。
明清的1石為70公斤,1畝為市畝。因此,明清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55斤/市畝;南方大公尺,305斤/市畝。
請問甜高粱一畝地要多少斤種子?一畝地產出多少
簡簡冰 每畝用種子約兩斤,畝產高粱籽粒約五百斤,同時出產秸稈約一萬斤 五千公斤 甜高粱是高粱和甘蔗的雜交品種,上面可以長高粱,秸稈含有17 22 的糖分可以做甘蔗。甜高粱,糖錘度平均在16 23 耐旱 耐澇 耐鹽鹼 耐瘠薄,平均畝產籽粒250kg,秸稈1萬斤左右,成熟期95 160天不等,每畝種植需...
種植藍莓一畝多少利潤,種植一畝藍莓投資多少
藍莓的種植成本較大,種植時間長,收穫潤利的週期長,從幼苗種植到市場需4年時間。每畝田地可種植300株左右藍莓幼苗,每株幼苗 約在30多元,因此幼苗的成本就要一萬元以上。還有田地的租金成本,土壤改良費,人工管理費等費用,藍莓每畝成本約兩至三萬之間。拓展資料 莓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主要分佈在氣候溫涼 光...
一畝田大概能養出多少斤的黃鱔啊,一畝田大概能養出多少斤的黃鱔?
一畝田能出多少斤黃鱔主要還是和你的養殖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一畝地667平方,以下幾種方式和產量供您參考,一 一畝田直接在四面圍網養殖,可以模仿生態養殖,平均方苗1公斤每平方米,如果生長好的話,一畝田放苗667公斤,翻1 2倍的話就可以出1334公斤 2001公斤。二 如果網箱面積有一畝田的話,每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