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立春最早最晚分別是陰曆的什麼時候

時間 2021-05-06 05:33:14

1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的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陰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

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2樓:

立春最晚是農曆什時候是那一年

3樓:匿名使用者

哪年正月十五立春?最晚是正月十幾?是哪年?

立春 什麼 什麼時候

4樓:輕舞飛揚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5樓:匿名使用者

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執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迴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

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來歷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

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由於2023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二十四節氣日期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23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曆2023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23年2月4日。關於24節氣的準確日期,請參照該年苗族曆法的每月

一、十六日,如冬至為苗歷新年,2023年冬至為12月21日,但2023年冬至卻為12月22日,因為2023年12月21日為苗歷十月三十日(苗歷除夕),22日才是苗歷新年。 二十四節氣意義

圖: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

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至」是意極、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

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二十四節氣簡表 春季

立春 01月03-05日

雨水 02月18-20日

驚蟄 03月05-07日

春分 03月20-22日

清明 04月04-06日

穀雨 0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 05月05-07日

小滿 05月20-27日

芒種 06月05-07日

夏至 06月21-22日

小暑 07月06-08日

大暑 07月22-24日   秋季

立秋 08月07-09日

處暑 08月22-24日

白露 09月07-09日

秋分 09月22-24日

寒露 10月08-0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 11月07-08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06-0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01月05-07日

大寒 01月20-21日 更多節氣知識:24節氣表 http://114.

xixik.com/24-solar-terms/節氣日期速演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本世紀立春的c值=4.475,求2023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

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23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這麼簡單。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在二月四日,也就是六九的開頭一天。

農曆最早出自什麼時候?

7樓:帥氣的存在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而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它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分析出來,24節氣雖然是來自古代中國,但是它的演算法卻是與現有的陽曆基本吻合,並且準確地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

雖然,24節氣是按照陽曆的歷法來劃分的,但是也還是有前後一兩天的擺動,不過,基本上變化也是固定的。以立春為例:每年的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同樣,對於,霜降這個節氣,也是在每年的10月23日到24日之間,可見相差還是非常小的。但在陰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24節氣作為指導農業的一個重要依據,一定要比較的準確才可以,所以,如果用陰曆來劃分的話必然就會帶來很大的誤差,當然也就起不到什麼及時的指導資訊作用了。

世界歷史上一共有很多種曆法,不過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一類叫陽曆,其中年的日數平均約等於迴歸年,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則人為規定,如公曆、儒略曆等;一類叫陰曆,其中月的日數約等於朔望月,而年的月數則人為規定,如伊斯蘭教歷、希臘歷等;另一類叫陰陽曆,其中月的日數平均約等於朔望月,而年的日數平均又平均約等於迴歸年,如中國的農曆、藏曆等。

農曆是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使用,因此稱為農曆。又名夏曆、舊曆、中歷,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與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

立春喝什麼茶,立春喝什麼茶最好最養生

我國國粹中醫醫學主張 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立春就喝花茶 春飲花茶。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 夏熱 秋涼 冬寒,四季極為分明。在春天的日子裡,春風復甦,陽氣生髮,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但這時人們卻普遍感到睏倦乏力,表現為春困現象。人喝花茶,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花茶甘涼而兼芳...

問道哪個區最早,遊戲「問道」最古老的時候有哪幾個區?

問道應該是2005年12月18號開的物華天寶這個區最早。接著是群星聚會。一款遊戲最早都是內測專區,問道也不例外。問道在開放的公測區之前是在內測進行的除錯的。改版也是先在內測專區裡進行改。問道是以道教文化作為根基,從道德經和莊子中的人物作為遊戲角色衍生的,遊戲採用幽默和搞笑的工筆畫這種風格,來展現道家...

請教高手 什麼衣服最保暖?謝謝指點

羽絨服百分之85以上絨保暖 羽絨服就可以啦,裡面穿少都沒事 羽絨服也很保暖啊,裡面在穿上羽絨馬甲,保暖衣啊,你是在東北嗎,這些都是很保暖的衣服啦 最好的保暖內衣或者高科技製作的保暖棉衣,穿上之後溫度會上升到40多度,一點不冷抗寒,零下20度也不冷 看你需要什麼樣的保暖產品。可以上黑科技網看看,最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