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中五怖畏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五障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27 04:45:18

1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五怖畏是什麼意思?:

【五怖畏】

五種之怖畏。怖畏,梵語 vibhi^s!an!

a。(一)見道以前之人所起之五種怖畏。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

即:(一)不活畏,又稱不活恐怖。謂初學者雖行佈施,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常積聚資財,未能盡施所有。

(二)惡名畏,又稱惡名恐怖。謂初學者為度化眾生而同入酒肆等處,然未能安行自若,猶懼他人之譏謗。(三)死畏,又稱死恐怖、命終畏。

謂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捨身。(四) 惡道畏,又稱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謂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故恆處於怖畏中。

(五)大眾威德畏,又稱眾中恐怖、大眾畏、處眾怯畏。謂於王廷執理之處或善解法義之威德大眾前,恐懼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於其前為獅子吼。此五種怖畏,於入初地時即遠離之。

[雜阿含經卷二十

六、舊華嚴經卷二十

三、新華嚴經卷三十

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九、十誦律卷五十

二、大毗婆沙論卷七十

五、法華經玄義卷四上]

(二)當來世所起之五種怖畏。又稱五恐怖。即:

(一)不修身戒心慧,亦不能度他人修之。(二)復蓄沙彌,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三)為他人所依止,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

(四)與淨人沙彌同住而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灌溉。(五)唸誦三藏而前後雜亂。[十誦律卷四十

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捲上一之三]

(三)得一切智菩提心時所遠離之五種怖畏。即:(一)不為一切三毒之火所燒,(二)不為五欲之毒所中,(三)不為惑之刀所傷,(四)不為有之流所漂,(五)不為諸覺觀之煙所薰害。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

佛學(教)中五障是什麼意思

2樓:嘿哈嗯啊額

【五障】

梵語pan~ca a^varan!a^ni,巴利語pan~ca ni^varan!a^ni。

即五種障礙。又作五礙。(一)指女子無法成為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聖王、佛等五者。

一般五障常與『三從』連用。又大寶積經卷三十八之說,則缺魔王一障。[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超日明三昧經卷下、法華經玄贊卷九本](參閱『女子五障』917)

(二)指修道上之五種障礙。又作五蓋障。大日經疏卷一舉五種:

(一)煩惱障,根本煩惱之障礙。(二)業障,過去、現在惡業之障。(三)生障,因前業而生於惡環境之障。

(四)法障,因前世之因緣,無法遇善知識,故有不得聞法之障。(五)所知障,雖聞正法,然因諸種因緣而無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又有惡道障(生三惡道)、貧窮障(生貧窮之家)、女身障(受女身之果報)、形殘障(肢體殘損,諸根不具)、喜忘障(健忘)為五障者。

(三)指五力之障礙,即欺、怠、嗔、恨、怨等五障。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法華玄義釋籤卷一上]

[佛學大詞典]

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什麼意思

3樓:阿樓愛吃肉

佛教中五種法身分別是法性生身、功德法身、變化法身、虛空法身、實相法身。五種法身具體的含義如下:

1、法性生身的含義:法性生身謂此法性,體本圓常,該通萬有,如來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2、功德法身的含義:功德法身謂如來以萬行功德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3、變化法身的含義:變化法身謂如來法身,無感不形,無機不應,如千江月,隨水現影,影雖有殊,月本是一,故名變化法身。

4、虛空法身的含義:虛空法身謂如來法身,融通三際,包括大千,一性圓明,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

5、實相法身的含義:實相法身謂如來法身,離諸虛妄,會極真如,不生不滅,故名實相法身。

4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什麼意思?:

【五種法身】

(名數)有四種(一)菩薩瓔珞經所說。一如如智法身,證如如之理之實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三自法身,地上菩薩應現之應身也。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臺家所謂劣應身,法相家所謂變化身也。

五虛空法身,如虛空離諸相之如如理也。此中如如智法身與功德法身為報身,報德分智慧與功德之二者。又自法身與變化法身為應身,應德分地上地前之勝劣也。

虛空法身即法身。總名之為法身者,以皆為法身之德相故也。(二)密教所立。

於上之四種法身加法界身為五種。法界身者,六**界也。分別聖位經偈曰:

『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並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

』又禮懺經於自性身之外立法界身,依此等證文而知四身之外有法界身。見五輪九字明祕釋。(三)華嚴宗所立。

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推其目,則為如來萬德所成之身,故名功德法身。三變化法身,就其應言之,則有感無不形,有機無不應,故名變化法身。

四實相法身,言其妙,則無相無為,故名實相法身。五虛空法身,稱其大,則彌滿虛空,包括萬有,故名虛空法身。見華嚴大疏鈔四。

(四)小乘所立。五分法身也。見五分法身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樓:睹明星

依《菩薩瓔珞經》所說,五種法身是指: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

依密教所說,五種法身是指: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和智法身之別;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等流法身,此身係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

依華嚴宗所說,五種法身是指: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為之身;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

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啥,是什麼意思

6樓:西門嘉運戚藹

1.依《菩薩瓔珞經》所說,五種法身是指: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

2.依密教所說,五種法身是指: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和智法身之別;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等流法身,此身係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

3.依華嚴宗所說,五種法身是指: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為之身;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

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佛學(教)中五時八教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五時八教乃天台宗智顗大師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

五時:第

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迴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淨之。

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智顗所主張之天台宗教判。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之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

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其關係如左表所示。

化儀者系就如來教化的機應,有四教:

一、為頓教,謂佛為應大乘利根菩薩直說**,不談小乘,即說華嚴頓入教法;

二、為漸教,漸即漸次,謂佛應大小乘鈍根眾生解說阿含、方等、般若等漸進的教法;

三、為祕密教,謂佛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所聞各異,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隱祕赴機,而各得利益者;

四、為不定教,謂佛所具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於同會中聽法,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而證小果,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定者。

化法者系就如來教化眾生的方法,有四教:

一、為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由經律論各含藏一切文理,令眾生由此證入道果,此指佛於阿含時所說的三藏教;

二、為通教,謂佛對大小乘根機所說的共通教法,鈍根者聞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聞之,便可通入別圓二教;

三、為別教,謂專為菩薩乘所說的教法,別於前面的藏通與後面的圓教;

四、為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對最上利根菩薩解

天台宗將如來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具體判釋如下:五時:初時,說華嚴(釋迦如來,成道之初,於三七日中,體察法界實相。

此時的教法,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二乘無聞)第二時,說阿含(阿含,此雲無比法。有《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四者之名。此時的教法,度化外道與小乘)第三時,說方等(彈偏折小,嘆大褒圓,四教俱說,引小向大。

藏為半字,通、別、圓為滿字。對半說滿,故言對教。說《淨名》、《金光明》等經)第四時,說般若(遮有形事相,顯空性理體。

此時的教法,不說藏教,唯說般若諸經)第五時,說法華、涅槃(會三歸一,轉教付財,契入非小非大、非漸非頓、本來如是之境,與初時華嚴,首尾相應)

八教一、化儀四教:指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與方法分類而成。1、頓教:指對大機直施佛自證之法,不用誘引方便,如《華嚴經》的說教即是。(直顯真實之教)

2、漸教:謂由淺及深,次第誘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時期即是。(由淺入深之教)

3、祕密教:謂佛以神力對受化的彼人此人,隱祕地令得各別之法,彼人此人共聞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因人而宜之教)

4、不定教:謂受化的眾生雖同坐一席,然隨各人根機之不同,所體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種化儀是豎的化儀,後二種是橫的化儀。(一音異解之教)

二、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乃就佛化益的內容分類而成。故化儀譬如藥方,化法譬如藥味。

5、藏教:說但空之理,令證二乘小果的教說。(聲聞、緣覺之教)

6、通教:說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雖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鈍根與藏教同證其果,利根則轉入別圓二教。(聲聞、緣覺、菩薩共通之教)

7、別教:說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觀,證十二品斷之佛果。(不共二乘,獨為菩薩所說之教)

8、圓教:說不但中之理,令修圓融三觀,證四十二品斷之佛果。(佛陀內證的實相之教——不論迷悟,生佛一如)

整合營銷傳播中五步法是哪五步,什麼是五步教學法?其五步是指哪五步?

整合營銷傳播 五步流程 第一步 識別客戶與潛在客戶 工作重點是集中並整合這些資料,從而瞭解傳播計劃要針對什麼人或什麼公司來進行擬定。根據行為把客戶進行集中歸類,擬定與各個群體相關的傳播計劃。客戶被歸為三個簡單的群體 現有客戶 競爭客戶與新興客戶 這裡指沒有固定關係的新客戶 這種識別目標客戶群體的方法...

四中義教部和襄陽五中實驗中學哪個更好

楮涵 你弄錯了。四中義教部是初中,五中實驗中學是高中,沒可比性。不過四中國際部和五中實驗中學都高中,都差不多,個人認為五中實驗中學好點。看你上哪個高中 襄陽四中義教部和襄陽四中實驗中學哪個好些? 民營私立學校,以盈利為目的的 潯子費補 實驗好,因為設施好,不會受傷生命第一啊 希望採納 四中義教部和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