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計時法的來歷

時間 2021-08-30 11:16:29

1樓:大陶學長

中國從宋代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

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

這個行動式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之稱也由此而來。 公元 1504 年,西洋人華耳 (walther) 發明了人們給地球劃分了24個時區,這就是24時計時法的根本由來。

擴充套件資料

分段計時法(十二時計時法、上下午計時法)】深夜12時(0時)是一日的開始。1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深夜12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午前),再從中午12時起到深夜12時叫做下午(午後)。

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

石英晶體的振盪週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週期來校正。

2樓:我是龍的傳人

隨著原人智力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需要更準確的計時方法。埃及人早在公元前2023年以前就採用日晷將白晝分為更小的統一時間單位,其工作原理也是利用地球自轉。由於地球自轉,太陽看上去就好像在天空穿行,就像人騎馬時看到樹木在視野中移動一樣。

(如果要保持與太陽同步,讓太陽看上去是停在空中的,那麼在赤道上的人必須以每小時1038英里的速度向西運動。由於受到海洋潮汐與海岸間的摩擦力的影響,地球自轉每過一個世紀就會延緩1微秒,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速度值將慢慢變化。)太陽所處位置的這種變化造成了影子的變化。

日出時,大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將日晷指時針筆直地插在地上,其西側就會出現長長的影子。到中午時,影子已經移動了。

這時影子變短並指向北方(這裡指北半球的情況)。到了下午,太陽繼續一如既往地向西方地平線移動,這時日晷指時針的影子又會變長,並轉向東方。日晷指時針稍稍傾斜,地面上的影子就會按照一個半圓形軌跡移動。

從而可將白天分為12個小時,這是埃及人的第一個時鐘。

隨後必然出現那些不依賴於天氣是否晴好、不隨季節變化而改變1小時長度的時鐘了。其中有利用蠟燭燃燒的速度計時的蠟燭鍾,還有沙漏和水漏,利用沙子和水滴從容器上部以一定速率流入容器下部標出1小時的長短。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物理學家格里斯蒂安·惠更斯製作出利用鐘擺工作的時鐘,其精度已足以將小時細分成分鐘。

這是17世紀很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已經能製造出利用銫或氫的原子振動原理製成的原子鐘,其精度已達到每1億年誤差不到1秒。此外,利用鐳射和超低溫技術還可以製造出更精確的時鐘。

)後來又出現了鐵路。有了火車,人們就能作長途旅行,鐵路將許多相距遙遠的城鎮連線起來。可惜,當時人們雖然可以準確地知道某地的時間,但各個城鎮都有自己的地方時。

例如紐約市的時間與其鄰近城市(如紐瓦克或南安普頓)不同。這個原因很好理解。按照定義,中午(12∶00)就是太陽出現在天空中最高位置的時間,所以東西相鄰的兩個地區不可能時間一樣。

在紐約的正午時刻,紐約以西還是上午,而紐約以東則剛剛進入下午。

這些事實雖然很好理解卻很難接受--特別是在坐火車旅行時,而電報的發展又加劇瞭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到了2023年,這一問題已經很突出,於是召開了一次國際性會議,旨在實現時間標準化。時區的劃分應運而生。

時區是其所在的所有地區的時間完全相同的區域。時區是地球表面上由北極向南極的名叫子午線的經線界定的。子午線將地球像桔子那樣分成24個大小相等的時區。

為什麼分成24個時區呢?因為地球自轉一週需要24小時。將地球分成24段所產生的時區各異,它們分別各為1小時的倍數。

3樓:匠欣獨運

人們給地球劃分了24個時區,這就是24時計時法的根本由來。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時區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

世界各 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 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南到北,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

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鐘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

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 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 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 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

例如,我國幅員寬廣,差不多跨5個時區,但實際上在只用東八時區的標準時即北京時間為準。

4樓:紀錄片之家字幕組

想知道現代計時法到底源自**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源遠流長!

5樓:領航者說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週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週期來校正。

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例如,我國在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就創立了立杆測影的方法。根據杆影的方位變化,確定不同的時間。

日晷(讀作guǐ)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古代人還利用某些物質的流動現象來計時,如利用水從帶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壺中流出的量來計量時間。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來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

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夜一時至三時為醜

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來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晚上10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2 00,對還是錯

8時 12時 20時,20時還可記作20 00 故答案為 正確 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10 00可能是上午10時,也有可能是晚上10時 判斷對錯 根據分析可知 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10 00可能是上午10時,也有可能是晚上10時為錯誤 故答案為 錯誤 晚上10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 時 10時 12時...

一天24小時的由來,每天的24小時的來歷

小時 也是從 大時 引申而來的。中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依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是,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 大時 新的時間一個鐘點叫 小時 以後,隨著鐘...

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通常叫什麼

愛做作業的學生 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作 二十四時計時法。二十四時計時法,這是廣播電臺 車站 郵電局等部門採用的0到24時計時法。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時就是13 00,下午2時就是14 00 夜裡12時就是24 00,又是第二天的00 00。分段計時法 十二時計時法 上下午計時法 深夜12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