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每戶平均擁有多少匹馬,古代帝王坐的車,有幾匹馬?

時間 2021-09-08 14:00:18

1樓:阿喬的娛樂中心

古代人如果要是那些將軍府之類的有很多皮毛,如果是平民,基本就是沒有碼,如果是中產的,那就是有一匹馬。

2樓:步餘年

古代的馬匹一般都是國家所有,私人很少擁有,中國古代是農業國,養殖馬匹的成本很大。

3樓:數碼小達人l先生

這個應該說,幾乎擁有一匹馬吧,一般都是朝廷裡面有馬百姓,很少有馬。

4樓:勤奮的苦海

古代擁有馬的人家並不多,基本上每戶都沒有馬,普通老百姓也養不起

5樓:史海微言

題主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確切的答案的。

首先,古代這個範圍過於寬泛,先不說還有中外之別,就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每個朝代施行的馬政各有不同,且由於對外交流難易不同,各代在獲取馬的渠道上也有很大區別,不過不管什麼時候,官府擁有的馬匹都佔絕大部分,民間數量相對少得多。

試以西漢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漢代早期由於匈奴壟斷草原,馬匹數量不多,要到了衛霍奪取河西后才有了優質馬源。漢武帝數次征討匈奴,動用的馬匹一般在20--30萬匹,幾乎蒐集了全國所有堪用之馬,這樣看來當時全國有馬不會超過百萬,漢朝人口一般在5000--6000萬,約50--60人一匹馬。

古代帝王坐的車,有幾匹馬?

6樓:文學嘗試

六匹馬。

根據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意思是皇帝是六匹馬,諸侯是五匹馬,卿是四匹馬,士大夫是三匹馬,士人是兩匹馬,庶人是一匹馬。

天子駕六是我們古代的禮制的一種行為。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

2023年洛陽周王城廣場發現天子駕六車馬坑。無獨有偶,湖北棗陽九連墩戰國墓地的主人應為楚國的諸侯或為卿大夫,屬於僭越周禮使用了駕六馬的待遇。陝西秦國陵園也發現天子駕六遺址。

這些,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

2023年9月,西安財院新校區發現一座古代墓葬,專家們依據歷史文獻和秦國陵墓的規律等認為,它有可能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墓。隨著考古工作的,在試掘兩座陪葬坑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

擴充套件資料

「天子六駕」的有關歷史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王曹操「乘金根車,駕六馬」,東漢延康元年(220年),其子曹丕受漢禪,廢漢獻帝登上帝位,以「魏」為國號,為魏文帝,改元黃初元年。

東晉元熙元年(419年),宋王劉裕「乘金根車,駕六馬」,元熙二年(420年)受晉禪,廢東晉恭帝司馬文德登上帝位,以「宋」為國號,為宋武帝,改元永初元年。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齊王蕭道成「乘金根車,駕六馬」,是年受宋禪,廢宋順帝劉淮登上帝位,以「齊」為國號,為齊高帝,改元建元元年。

南朝齊中興二年(502年),樑王蕭衍「乘金根車,駕六馬」,是年受齊禪,廢齊和帝蕭寶融登上帝位,以「樑」為國號,為梁武帝,改元天監元年。

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陳王霸先「乘金根車,駕六馬」,是年受樑禪,廢樑敬王蕭方智上帝位,以「陳」為國號,為陳武帝,改元永定元年。

隋義宋二年(618年),唐王李淵「乘金根車,駕六馬」,是年受隋禪,廢隋恭帝楊侑,登上帝位,以「唐」為國號,為唐高祖,改元武德元年。

7樓:冰箱裡的可樂

有六匹馬。

天子駕六是我們古代的禮制的一種行為。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天子所御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曰:

「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2023年,洛陽市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是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當時,在1.6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先後發掘出了397座墓葬和18座車馬坑。最大的一座車馬坑,長達42米,寬為7.2米,其中一處6匹馬駕一車的遺蹟,印證了古文獻中有關夏、商、周時期「天子駕六」之說。

8樓:

天子駕六是我們古代的禮制的一種行為。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天子所御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

案《書》稱朽索御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9樓:積學博士

一般是四匹,秦始皇陵陪葬的銅車馬就是四匹馬拉車。

10樓:lg心樂

八匹馬 並且隨等級不同也有不同的情況

在古代,一般的(非官貴)代步馬車能有幾匹馬拉動?能坐幾人?豪華的呢?

11樓:

安陽殷墟的考

復古發掘表明制,我國在商代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這事春秋戰國時期出圖的車馬模型上圖是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是秦始皇巡遊時的車馬隊。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鬥之中。

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其種類很多,有輕車、衝車和戊車等。

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至於讓馬車停住,你起過馬沒有,一拉馬繩馬就會停下的。

在古代,四匹馬的馬車是什麼人能坐的?

12樓:迷人少女

在商周四馬是諸侯的規格(但是史書並無記載)。由於禮書及其他先秦文獻記載零星、散亂,使兩週時期宗法制度下的貴族馬車駕馬數問題成為千年訟案。

秦漢時期(前221—220),周禮雖已不復,但仍以駕車的馬匹數量體現身份地位,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多乘坐四匹馬拉的車,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

擴充套件資料:

後世影響

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係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範的總稱。

西周禮制之中,抽象的精神原則可歸納為「尊尊」「親親」兩個大的方面。所謂「親親」,即是要求在家族範圍內,人人皆要親其親,長其長,人人都應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壓親。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親族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

所謂「尊尊」即要求在社會範圍內,尊敬一切應當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貴賤都應恪守名分。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

在「親親」、「尊尊」兩大原則之下,又形成了「忠」「孝」「節」「義」等具體的精神規範。西周時期,禮作為一種積極的規範,已具備法的性質和作用,完全具備有法的三個基本特性,即規範性、國家意志性和強制性。

在當時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起著實際的調整作用。禮被認為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頭等大事,滲透到各個社會領域。

《周禮》的許多禮制,影響百代。如從隋代開始實行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部」就是仿照《周禮》的「官」置的。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為史、戶,禮、兵、刑、工,作為**官制的主體,為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是以《周禮》為藍本,斟酌損益而成。

《周禮》對**、百姓,採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的方針,不僅顯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著駕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庫財物的措施,嚴密細緻,相互制約,體現了高超的運籌智慧。書中有許多至今猶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鑑的制度。

歷史上每逢重大變革之際,多有把《周禮》作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從中尋找變法或改革的思想**者。

13樓:白山黑水濁衣客

在商周駟馬是諸侯的規格

秦漢時期(前221—220),周禮雖已不復,但仍以駕車的馬匹數量體現身份地位,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多乘坐四匹馬拉的車,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

14樓:郭海洋

由於禮書及其他先秦文獻記載零星、散亂,使兩週時期宗法制度下的貴族馬車駕馬數問題成為千年訟案。自漢至清,經學家各自依據不同的文獻而提出兩種不同的駕馬制度:一是《王度記》中的"天子駕六,諸侯與卿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二是古《毛詩》中"天子至大夫同駕四,士駕二"。

研究者圍繞兩週貴族的駕馬問題、特別是"天子駕數",從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為自己的立論尋找依據。兩千年來,先儒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氣力,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近代以來史學家考古家雖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進步,但是仍然沒有走出經學研究的巢臼。

綜觀二千年來的研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對有關文獻記載把握和認識的差異,以至於影響到對考古發現的判斷。

15樓:如果有1兲

諸侯可以,天子是六佩馬車

古代天子一般乘坐幾匹馬?

16樓:匿名使用者

兩千年前古人就有明確的規定:天子駕

六、諸侯駕

五、卿駕四、大夫駕

三、士人駕

二、庶人駕一。當「天子駕六」的時候 ,車轅裡頭的中間兩匹馬叫「服」,旁邊兩匹馬叫「驂」,最外的兩匹馬叫「騑」。四匹馬拉的車叫「駟」,三匹馬拉的車叫「驂」,兩匹馬叫「 駢」。

古代天子是幾匹馬呢?

17樓:不曾明瞭

兩千年前古人就有明確的規定:天子駕

六、諸侯駕

五、卿駕

四、大夫駕三、士人駕二專、庶人駕一屬

。當「天子駕六」的時候 ,車轅裡頭的中間兩匹馬叫「服」,旁邊兩匹馬叫「驂」,最外的兩匹馬叫「騑」。四匹馬拉的車叫「駟」,三匹馬拉的車叫「驂」,兩匹馬叫「 駢」。

古代中國男子的平均身高,是古代人的平均身高高還是現代人平均身高高

秦漢最高,一米八幾 一米九幾的人一抓一大把,現在秦漢墓穴挖出的男性骸骨大多很高,考慮到死後縮水,生前應該更高。還有關羽這樣207cm的 9尺,漢尺23cm 尺 考慮到擁有墓葬大多是貴族或武將,平民可能沒那麼高,但不會相差太多,估計平均在177 180之間,相當於現在歐洲人的平均身高,是當時世界上最高...

中國古代人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怎麼統計出來的

中國古代平均壽命50 60歲這個不太準確,算上成年前夭亡的,中國古代平均壽命僅有20 30歲。清朝貴族1700年 1710年平均壽命22歲,1750年 1760年平均壽命為35歲。最為長壽的清朝桐城派貴族平均壽命也只有46歲。古代的平均壽命是如何算出來的?古代的平均壽命是用能統計到的人的壽命總和除以...

為什麼古代人民的平均的壽命都那麼低

哈,我也搜的這個問題,一直有疑問,看了別人的回答,我突然發現我們的思維錯了。我以前所理解的以前人的平均壽命短,就好奇為什麼同樣是人怎麼會死得更早呢?但其原意是以前嬰兒死的多,因疾病意外死的人多,衰老後沒保障死得快,自然就拉低了平均數,並不是說兩個健康的成年人,現代人活得更久。估計兩個健康的人比,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