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簡要解釋一下孔子的「中庸」思想和馬克斯 韋伯的「價值中立

時間 2021-09-12 19:07:01

1樓:

這兩者其實從本體上說,所言並非同一物。馬克思·韋伯作為社會學家,他要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表現出來什麼樣的規律和狀態,「價值中立」是指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排除主觀的干擾因素,儘可能地反映社會本身的狀態,是一種去除自身干擾因素的過程,類似於在自然科學中做實驗的狀態,實驗過程不受實驗者主觀價值判斷的影響,不能憑喜好去選擇自變數和相關統計變數,力求做到一種遵循學理的客觀。孔子的「中庸」指的是人在生活中或者是在社會中需要遵循一種中道,這種中庸之道不是指社會實驗和研究中保持價值中立,而是在做事的時候取其兩端而用中,就是不走極端,能夠很好地協調人際關係,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儘可能地做到一種理想的狀態,不得罪人,給自己留有餘地。

雖然所言並非一物,但是在原則上,兩者都傾向於人的價值判斷不至於走極端,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則,韋伯的價值中立幾乎是排除了個人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而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在主觀判斷認定之後做到留有餘地,不得罪人。一個是實證的原則(科學方**),一個是規範的原則(倫理的原則)。

2樓:武晨曦

孔子的《中庸》和馬克思.韋伯《價值中立》的理論是不科學的,新自然辯證法認為,價值體現在時間空間的流動之中,體現在運動的特殊性中 。不變的理論是死亡的理論。

請簡介一下孔子中庸思想的真諦,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內講,大都從《孟子》的容「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請簡介一下孔子中庸思想的動態觀和發展觀,謝謝!

4樓:林三歲的綠寶石

孔子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裡有兩層俗話說錢是自然的天,如其謂:「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的這層意義的天道觀上,孔子還具有辯證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一語中就論述了「行」、「生」與「逝」的辯證關係。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則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類命運的賦予者,如其謂: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吾誰欺?

欺天乎?」(《論語·子罕》)孔子還相信「天命」的存在,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在人性問題上,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即先天的人性本來是相近的,但由於後天氣習染不同而使之懸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卻懷疑鬼神,他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孔子對「仁」含義的解釋頗為寬泛而且多變,每次講解都不盡一致。

因為在他看來,「仁」是一種主體的體驗及實踐問題,不必從要領上明確界定,也無需理論論證,他只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一般認為「愛人」是「仁」的主旨,所謂「愛人」,積極地講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正》),消極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即「忠怒」這個「一貫之道」。「仁」的出發點就是承認別人和自己是一樣的人,它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孔子的「仁」人微言輕倫理思想,可以涵蓋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範,都從屬於「仁」。在如何實現「仁」即道德修養的功夫方面,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意即主要是靠主體的自覺,不能光有主觀願望和動機,選擇道德行為的自由人人都有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或藉口不去實踐「仁」。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即道德不僅要靠意志,也需有情感,這是自覺性**的心理基礎。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主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1.思想家:孔子開創了儒家思想體系,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仁道精神),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2.教育家: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主張「舉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7樓:昌瓊董惜寒

儒家思想簡介

孔子是儒學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孟子是戰國儒學的代表,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主張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與生俱來的。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苛政,反對殘暴的階級統治,他還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保障農民的利益。

荀子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荀子還提出「學不可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主張。

西漢董仲舒對儒學加以改造,使之處於統治地位。他認為「天人感應」「君權神受」。自此,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8樓:匿名使用者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

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

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在制度和社會框架中,個人和各個階級安心與自己所處的位子,按照已經存在的遊戲規則進行升降和生存。這就是「禮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10樓:王珂

核心:「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

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幹法度,這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了。

能不能幫忙分析一下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佛教“空”思想中的中道思想的差別和聯絡

中庸可不是和稀泥,兩邊討好。享相無垠 說的是有道理的,儒家的中庸是人生中的行為目標,是種行為方法,倫理方法。而佛法的中觀是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中庸,一是不逾越規矩,二是不過度。致中和,並不是趨向平庸,平庸是指自我的放棄 不思考 不努力,而中庸是指經過充分思考後的正確分析判斷和行為。中道,是不偏不依,...

請解釋一下,請解釋一下什麼意思謝謝

出自王夫之評高啟 涼州詞 作為儒家詩教思想總結的代表人物,王夫之的文藝理論具有這一期的鮮明特點。作為儒家詩教的繼承者和總結者,在 藝時,王夫之也多講 理 但王夫之講的 理 與道學家講的 理 不同。王夫之講 理 除了有哲理 義理之外,還充滿了人情味,是與 情 的融合。詩雖然要以 意 為統帥,但一首詩之...

請大家幫忙解釋一下謝謝,請大家幫忙解釋一下八字 謝謝

03年樓主還在高中 04年利學業,大學本科,學校在東南方 07年 會有小病 應該是水痘 08年找工作 醫藥行業的 不是很滿意 樓主祖業凋零 但是父母白手起家 家境還不錯學歷不錯,婚姻好。可為公門中人。09年歲月並臨 殺來混官,醜穿午火,有反局之意,需防不測之災。在與男士接觸時要格外小心。 性別 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