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一共出現了幾個王朗

時間 2021-10-14 23:13:17

1樓:繼潤

一個,就是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一個。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經學家,曹魏初期重臣。

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為其,後來被舉孝廉,但王朗不應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

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孫策攻會稽時,王朗舉兵抵抗,為其所敗,在無法逃亡時投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後為曹操所徵,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後為魏**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遷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

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

2樓:地獄騎士休斯

其實是同一個人,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為其服喪,後來被舉孝廉,但王朗不應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

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會稽時,王朗舉兵抵抗,為孫策所敗。王朗在逃亡失敗後投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後為曹操所徵,因戰亂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

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王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

這裡重點看一下,其實歷史上王朗是病死的,和諸葛亮都沒見過何來被諸葛亮罵死、。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同一個王朗

孫策擴張的時候王朗還算年輕,但是是漢臣,會稽太守。

後來換到曹魏,王朗官至大司徒,被魏國重用。

王朗可以說是三朝老臣了,漢獻帝劉協,魏曹丕,曹睿,時期都從事過要職。應該說他的士途還是蠻順利的。

4樓:斑牛鎮長

是的吧。

死的時候老掉牙了。

有作案時間。

5樓:尋找鄭思達

4個:袁術、曹丕、劉備、孫權

三國演義中到底有幾個王朗

6樓:匿名使用者

就一個,被諸葛亮罵死的那個,我們都稱王朗為「王司徒」,但是還有一個王司徒,他是王允,就是將貂蟬獻給董卓的那個,所以有的時候說王司徒可能就會弄混淆了。

7樓:呵呵達我滴媽

有兩個王朗,一個是會稽太守,後來投降曹操,被諸葛亮罵死;還有一個是于禁的伯樂。

三國演義中的王朗是怎麼去世的?

8樓:扶貧六年

諸葛亮罵死王朗 三國時期,曹魏與蜀漢對壘,曹真領大軍來到長安,過渭河之西下寨。曹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王朗說:

「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第二天,兩軍相迎,列陣勢於祁山之前。

孔明舉目見魏陣前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王朗對孔明說:

「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孔明曰:

「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首先說出一大套理論,甚至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曰:

「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既為餡諛之人,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

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辱罵也能致人於死? 以上就是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

諸葛亮脣槍舌劍,義正辭嚴,抓住要害,一頓羞辱,竟使王朗命歸黃泉。僅僅辱罵一通,就能致人於死地嗎? 從醫學科學的角度看,這完全是可能的。

王朗的死亡在醫學上屬於猝死,多數學者認為,發病後在6個小時以內突然死亡的為猝死;而心臟病專家則主張在1小時以內的死亡為猝死。不管怎麼說,王朗的死亡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很多,如縊死、溺水、電擊、窒息、腦外傷、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大動脈瘤破裂、休克等。

根據王朗的情況,可以推測為以下兩種可能:一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嚴重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二是腦出血。以上可以概括為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王朗是「漢朝大老元臣」,後又任魏國司徒,屬於「三公」之列,一生**厚祿,飲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飲食,這恰恰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條件。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積月累,久而久之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飲食結構不發生改變,那麼動脈硬化會越來越嚴重。

當時王朗已經76歲,估計冠狀動脈硬化和腦動脈硬化的程度決不會輕。這就埋下了猝死的禍根。 言語刺激使宿疾發作 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若有強烈的精神刺激,則體內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首先是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亢進。繼之使冠狀動脈急劇收縮,心跳加速,心肌供血嚴重不足。同時又使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形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

這樣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室顫動,造成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王朗猝死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腦出血。腦出血又叫腦溢血,是高血壓的嚴重併發症。

據統計,造成腦出血的原因,85%以上是高血壓病。高血壓病人往往有動脈硬化,在硬化時血管的韌性減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同時,長期高血壓的血管壁,由於受高壓力的影響,內膜和肌層逐漸發生退行性變或壞死,有時形成微動脈瘤。

這種動脈瘤的壁很薄,如果遇到血壓突然升高的情況,便會破裂出血。 由於《三國演義》沒有提供更多的資料,只能從書中簡單的幾句話進行分析。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推測(不是診斷,因為診斷需要許多客觀依據),儘管發生猝死的原因很多,但王朗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腦出血。

基本原因是長期的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直接原因是嚴重的精神刺激——諸葛亮的一番羞辱。 王朗本來是想遊說諸葛亮,幻想不費一兵一卒,使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戰而退。但王朗**是諸葛亮的對手?

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義正詞嚴,句句都擊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無地自容,血壓驟然升高,造成腦出血;或者在冠狀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突發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9樓:匿名使用者

~~汗,是被武侯罵死的,乃可以看看演義第九十三集

10樓:赫曲

史書記載,王朗是病死的

三國演義,被諸葛亮罵死,實際上這一說是不成立的,

查《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

右將軍張?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而未如《演義》所云,有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

且又載: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資治通鑑》同),可見王郎之死,距此戰的結束已有大半年了。

《三國演義》中華歆和王朗各有什麼故事?

11樓:水滴一滴一滴

華歆:1、割席分坐。

管寧和華歆原本是好友。剛開始,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瞥見管寧的臉色,於是又扔了金子離開。

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2、華王優劣

華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一起避難,華歆立刻表示為難。王朗說:「幸好船還寬敞,怎麼不行呢?」後來賊兵追上來了,王朗想要丟下搭船的人。

華歆說:「最初我對帶不帶他表示猶豫,正是考慮到這個情況。既然已經接受了他的請求,怎麼能夠因為情況緊迫就把人家拋棄了呢?

」於是繼續帶著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據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品行優劣。

3、名士高風

華歆與鄭泰等同僚人從小路步行出武關,在路上遇到一個老人獨行,想要和他們一起避難,所有人都同情老人並同意讓他隨行,於是就帶他同行,走到半路上,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眾人都想拋棄他不管。

只有華歆說:「既然當初接受了他,現在拋棄他不管是不仁義的。」於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對這件事,大家都稱讚華歆的仁德。

王朗:1、未可折而折。

曹操曾經請王朗赴宴,席上嘲諷他說:「不能學你當年在會稽丟了好飯碗。」王朗仰頭嘆息:「言行舉止要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難了。」曹操問:「為什麼這麼說?」

王朗回答:」像我那樣,當年既為漢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這個場合,原本當盡地主之誼,體現恭敬好客、折節求賢的氣度,想不到卻如此對待新來的客人。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2、保全親友

王朗少年時與沛國名士劉陽交友。劉陽擔任莒令,三十歲就去世了,所以後世很少聽過他的訊息。當初,劉陽認為漢室漸漸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懼怕他對漢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

等到曹操掌權後,下令尋找他的兒子的命令很急。

其子惶恐而窘迫,無處可逃。劉陽的親舊雖然多,但沒有人敢幫助匿藏他。王朗於是接收他數年,等到從會稽回朝廷,又數次開解曹操。很久以後曹操終於赦免他,劉陽的人家於是得以保全。

3、屢薦賢才

黃初年間,曾有鵜鶘聚集在靈芝池,曹丕下詔公卿舉有高尚品行的君子。王朗推薦光祿大夫楊彪,並稱病遜位讓職給楊彪。曹丕於是為楊彪設定吏卒保護,地位僅次三公。

並不許王朗遜位,王朗才起身。

12樓:浪柒殿下

華歆:割席分坐

王朗:未可折而折

三國演義裡的王朗是誰?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中: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

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

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

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

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的這段話,針鋒相對、言辭犀利,把王朗罵了個體無完膚,難怪「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換誰誰也受不了,也真夠絕的。

不過查閱史書《三國志》是找不到這段話的,這明顯又是**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在曹魏國都做司徒,沒有前往前線;其二,王朗的確是死在公元228年(這一年正好是諸葛亮一出祁山),但從史料看,應該是死在許昌而不是祁山。

這裡面就產生出一個問題:羅貫中的這次杜撰僅僅就是因為情節發展的需要還是另有原因呢?

應該說羅貫中是特意安排的,不過原因還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國時期的名氣很大,也是曹魏重臣。《三國志•王朗傳》記載:王朗早年就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著稱,漢末割據時期的徐州牧陶謙就任命他為會稽太守。

曹氏三代對王朗也是非常的賞識,從曹操時代的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到曹丕時期的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後曹睿的司徒,位高權重,一帆風順。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讓一個這樣的對手死在諸葛亮的手上,符合羅貫中「尊劉貶曹」的作品傾向,也對應了大將手下從來不斬無名小卒的傳統寫法。

其二,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和諸葛亮有過口舌之爭,卻曾筆墨相鬥。據《三國志•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建立後,王朗曾經多次寫信規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則是不與理睬。

王朗不死心,同時又向諸葛亮發起了挑戰。《諸葛亮集》中說: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魏***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等人分別致信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

「面對曹魏發動的**攻勢,諸葛亮寫了一篇名為」正議「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之類的文字,對王朗之流的言論進行嚴厲反擊。顯然,這一次筆墨之爭被羅貫中注意併成為**創作的一個素材。

對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入「罵死王朗」的意圖,清代毛宗崗一語道破:羅貫中是把這一段對話當作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檄文,借諸葛亮之口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人但知討賊者當誅其首,而不知討賊者當先誅其從。

何也?無賈充、成濟,則司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無華歆、王朗,則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惡。故罵曹操而不罵華歆,未足奪曹操之魄;罵曹丕、曹睿而不罵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

罵曹操者,有陳琳之檄矣,有衣帶之詔也,有漢中王進位之疏矣,獨於曹丕而缺焉。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佈告天下。今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佈告之文可耳。

」羅貫中對王朗這個人物的設計,同其作品中的另一個人物---蔣幹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冤枉「了王朗一回,但讓王朗死在諸葛亮手裡,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三國演義裡哪幾個是主人公,三國演義裡有哪些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公

每國都有。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比較傾向於蜀,故而主線是蜀國,所以蜀國的主角最多。主要是劉備 諸葛 關張等大將 曹操 孫權等人。 三國演義 英文名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 是歷史演義 的經典之作。該 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 劉備 孫權為首的魏 蜀 吳三個政治 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

三國演義裡有那些四字故事 5,三國演義有幾個故事?

智激周瑜。火燒博望。智算華容。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顧草廬。六出祁山。帶數字的一堆 三顧茅廬,三讓徐州,三氣周瑜,三戰呂布 應該是三英戰呂布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七擒孟獲,水淹七軍。還有帶火字的一堆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連營,貌似都跟火神孔明有點關係。火燒連營除外。桃園結義,青梅煮酒,...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王朗是哪一集啊

在94版 三國演義 裡,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在69集收姜維的結尾處。諸葛亮罵王朗全文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