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是誰發現的?怎麼這麼準,24節氣是誰發明的啊

時間 2022-02-12 06:30:13

1樓:秋狸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曆》之後直至今的「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

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

2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

24節氣是誰發明的啊?

3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執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迴歸年」或「太陽年」,其執行軌跡稱為「黃道」。

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

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迴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 節氣的**,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

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樓:家薇功樂然

早春秋戰代我

民南至、

北至概念

隨根據月初、月

月執行位置

氣及植物

等自現利用間關係

平二十四等份

並且給每等份取專名稱

二十四節氣戰期

書《呂氏春秋》

十二月紀

立春、春

、立夏、夏至、立秋、秋

、立冬、冬至等八

節氣名稱八節氣

二十四節氣

重要節氣

八節氣標示

季節轉換清楚劃

四季《淮南》書

候現代完全

二十四節氣名稱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現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6樓:無水月白

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曆,發現了太陽黑子,併發明瞭熒惑歷(火星曆)等。

2023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曆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裡面畫了五隻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週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

為什麼農曆的節氣那麼準確!!是誰發明的?

7樓:小寧哥哥

二十四節氣是經過了上千年的總結演化而來的,農曆的節氣與農耕社會有密切關係求採納

二十四節氣是誰研究出來的

8樓:藍瑩夜雪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顓頊發明的。有人可能不認識顓頊這兩個字,顓的意思是圓頭胖腦,頊是飾品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頭戴玉的人。顓頊(zhuān xū)中國上古部落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

顓頊生於若水,生活在窮桑,後封地於高陽。後來稱帝。廢除鳥官制,建立五官制。

並把少昊創立的八卦歷廢除,根據當時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創立了更為科學實用的顓頊曆法。顓頊曆法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為三十六天。

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節氣,四季共十二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和基礎。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的,而是陰陽曆。陰陽曆平年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盡」,全年354.355天。

而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時故須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

每逢閏年加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所以《尚書·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二十四節氣來歷,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隻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充之是對的。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

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臺」,就是最好佐證。

9樓:蠱箛

帝嚳探索天下,觀察事物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也就是最初的二十四節氣。之後,人們開始按照節令從事農業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了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指向來確定的。北斗七星迴圈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而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科學改進後的版本,採用定氣法來劃分,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分,每15度為1等分,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令人驚訝的是,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和幾千年前帝嚳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幾乎相差無幾。

10樓:康康羊羊羊

中國勞動人民研究出來的,不是某個具體人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11樓:金六福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12樓:城南啊呦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從我們現在的氣候特點來看,和黃河流域的氣候也最為契合。從歷史上,最早記載呢,是公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曆》。

我的手機 2018/12/23 16:18:45

不過呢,其實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雛形確立,可以說,發明「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中國「第五大發明」的,其實是勞苦大眾啦。

尤其是農民,口耳相傳的節氣歌,在傳承過程中,節氣內容不斷得到補充和修正。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古代主要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的就是「日短至」。

而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就叫做春分和秋分。

在以後的歲月中,二十四節氣既指導著大家的生產生活,又在每個節氣中逐步演化出各種對應的習俗。

讓二十四節氣,既有科學指導的意義在,又有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在。去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即使在現在也是有著比較強的氣候指導意義的。

13樓: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以上是複製過來的.不過關於你的問題,這個是誰發明的,應該是傳說中的"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了,鄧平他們只不過是總結

另外,其他國家有些也有曆法,但是不一定是24節氣,不過和24節氣有相似和不同之處

24節氣中春季的節氣,24節氣中春季的六個節氣

青檸喲喲 24節氣中春季的六個節氣為立春,雨水,驚蟄,春風,清明以及穀雨。具體介紹如下 這也告訴人們開始準備春耕和播種。雖然春天來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寒冷。這應該是在安排農業生產的時間考慮。3 驚蟄在這個時候,溫度上升更快,春雷偶爾聽到。驚蟄的意思是天氣變暖了春天的第一次打雷,覺醒的昆蟲躲在地球...

24節氣和地球公轉有什麼關係,24節氣是由於地球自轉還是地球公轉做造成的

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既用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又用地球公轉一週來計量年,為了充分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情況,古代天文學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時代用 土圭 測太陽影子確定了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全年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個等份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

節氣的解釋,24節氣的分別含義

1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於公曆2月3 5日交節。2 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 20日交節。3 驚蟄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 07日交節。4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 22日交節。5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