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兩銀子對普通百姓來說是多大的財產

時間 2022-07-01 22:15:14

1樓:雲深無跡影

這個你說的很通俗,各個朝代有很大的差別的,我也是知道的不多,大概胡說下下。

漢魏晉唐,都是用銅的多,很少用銀。

宋朝啦,水滸傳裡有說嘛,用銅錢的多,幾貫錢云云,銀子也用,但是一般人是用不起的,這個時候銀子的購買力及其的高。

元朝也是用銅的多,而且元朝用的很多的是一種紙幣,但是通貨膨脹很快就不值錢了,後來元朝出現了把五十兩鑄造成一錠的銀子,所有叫「元寶」,這個名字就是這麼個來歷。

明朝,可以從《金瓶梅》裡看出,銀子的使用還是很頻繁的,成色好的銀子叫敲絲、紋銀,金瓶梅的時候大致是正德皇帝的時候,那個時候銀子還是很值錢的,一兩銀子值現在大概200多元的樣子,兩下邊又分幾分幾錢的樣子,銀子在明朝的購買力還是很高的。

到了明末到清朝,因為**,**大量流入中國,**購買力下降,就咩有明朝那麼值錢了。清朝銅幣也有廣泛作為小額貨幣使用的。

2樓:潵粅炷義

事實上中國是一個稀有金屬缺乏的國家,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錢。我們看《水滸傳》中但凡提到關於錢的概念都是用「貫」來形容,就可見當時的銀兩非常稀有。就算到了清朝末年,一兩銀子足夠養活一個成年人一個月。

3樓:固勒瑪琿

老百姓很少有機會能拿到銀子的,明朝到清朝還好些,元朝不太瞭解,唐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主要還是以銅錢或是物易物等為主。

每天每人大概要15文銅錢夠日常生活,還是在自己有房子的情況下——我沒有加稅什麼進去,樓主可以去中國經濟史論壇去看看。

http://economy.guoxue.com山村什麼的則會更少些,但是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這一項就是不小的開支。

4樓:紅梅

大致相當於現在100塊。唐宋明清都差不多一樣。

5樓:韓林鋒

記得老師說過,普通人家一年消費不到2兩,所以你看電視裡動不動從袖子裡掏出幾十兩純屬瞎扯。

6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咋們的200-300元左右吧

古代的一兩銀子夠平民百姓用多久

7樓:葉姝含

大約一兩個星期。

銅錢,**和**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2023年前後的1:8**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約可兌換8~11兩**。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人民幣)如下:

**:200元/克

**: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約值4000元

1兩**: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釐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麵(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的**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

1兩**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

宣告: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古裝電視劇,武俠**時換算之用。

驗證下面提供一些古代資料,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年俸45兩**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噹噹,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裡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

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

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

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相當的高。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

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

9樓:帝都小女子

據查資料:「上白米(石)九錢五分,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釐八錢,下白米(石)八錢三分,白麵(斤)九文,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另記:「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假設買一個饅頭大約一個銅錢的話,一兩**夠一個三口之家過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的口糧。

10樓:全民體育狗哥說球

2樓說的其實有點誇張了。

其實古代也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貧窮,當時的地主,富農也不像電視裡說的那麼尖酸刻薄。

那些都是誇張的。

一般百姓,一年也就4 ,5兩,古代的百姓大多數屬於自給自足的生活。開銷一般不多。

簡單點說,當時的一個知縣,一年俸祿也就十幾兩,一個百姓最多也就幾兩。

電視劇裡面有些東西都是胡說的,動不動上萬兩,你拿得動嗎??

11樓:如信學

那要看他是省著花,還是亂花錢。

12樓:匿名使用者

銅錢,**和**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據描述:「金銀的比價從2023年前後的1:8**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約可兌換8~11兩**。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人民幣)如下:

**:100元/克

**: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約值4000元

1兩**: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

據查資料:「上白米(石)九錢五分,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釐八錢,下白米(石)八錢三分,白麵(斤)九文,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另記:「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的**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現在**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參考價值較低;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

1兩**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

這個要看平民百姓一天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論。望採納!

古代1文錢什麼概念,1貫錢什麼概念,1兩銀子什麼概念

假的真不了 100文是1貫 1錢銀子,10錢是一兩銀子,10兩銀子是1兩金子 古代的貨幣有兩 貫 文等,1兩銀子可以換多少文錢? 1兩銀子是多少文在各朝代都有所不同。正常情況下,1兩 大約可換到1000 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各朝代 與銅錢之間的換算 1 唐朝一兩...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錢,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夙波保熙星 這個問題要放在不同的朝代或者說時期才能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在不同朝代,依次是在清朝的中晚期相當於150元到220元左右,盛唐時期,相當於2000元到4000元 北宋中期600元到1000元左右,明朝中期則相當於600元到800元左右。其實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貨幣的價值的大小的認知大多來自於...

古代老百姓一家一年用多少兩,古代的一兩銀子夠平民百姓用多久

20兩的都扯淡 看年代的 古代的購買力很低兩宋 明初期 1兩銀子大概等於1。2貫錢 也就是1200文錢 一石糧食20 50文不等,一石30斤,合現在越24市斤,一年一個人吃多少糧食,壯年30石,老弱婦孺20石,一個6口之家祖孫三代,一年才吃多少糧食,合銀不過5兩左右,你說一年能花多少量,10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