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春節踩高蹺?踩高蹺是什麼節日。

時間 2022-12-05 23:20:15

1樓:冰心含淚

高蹺 高蹺,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

(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於"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註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註釋中,我們不難想象出腳上綁紮著長木蹺,手持長木製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二三層無蹺)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

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

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少數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亦稱獨木蹺),兩手都持蹺端,製作方便,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也是踩著木蹺,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2樓:方圓

圖個好兆頭踩高蹺象徵來年節節高生。

東北過年喜歡「踩高蹺」,這個習俗是怎麼形成的?

3樓:奶油小生

踩高蹺又叫走高腿、高蹺,是一種雜技表演,這個是春秋時期宴嬰發明的,因為他的身高只有五尺,在眾人裡身材幼小的一個人,也常常受嘲笑,於是他把兩根木棍綁在腿上,也就是木腿,瞬間讓宴嬰高大了,他們也不能嘲笑宴嬰矮小,於是這個行為傳承下來就是東北的一種民俗。

4樓:似南歌初妤

源於農村的田間舞蹈,那時候沒什麼娛樂專案。人們田間休息時候就會唱歌跳舞久而久之就形成秧歌舞,最後發展出現踩高蹺。

5樓:黑黑黑莓啊

踩高蹺是東北地區的特色文化。相傳為春秋時期政治家晏嬰發明,因為晏嬰身材比較矮小,出使鄰國受到別人的嘲笑,所以他就在腿上綁兩個木棍。

踩高蹺是東北的習俗,那麼此習俗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6樓:你到底敢不敢

應該也只是以前民間藝術的一種,後來被人們流傳了下來,也成了一種風俗習慣。

7樓:羽輕珈經驗庫

在古代,過春節時大家必須在一起過,無論你是在城裡還是在郊外,但是城門每天會關閉,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踩著高蹺翻過去,於是就有了踩高蹺。

8樓:真實一面

是源於以前的農民,因為當時的農民在勞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娛樂,所以只能哼唱兩句歌曲,久而久之就演變了踩高蹺,扭秧歌。

踩高蹺有什麼來歷?

9樓:網友

踩 高 蹺。

高蹺,也稱柺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在山西全省境內流行甚為普遍,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一,高蹺低的低至數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絳等縣,高蹺的高度達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時,高蹺以四尺左右的高度為多見。

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一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浮山縣的武高蹺,頭蹺為指揮,二蹺是領隊,戲曲人物居中,最後由醜漢壓陣。表演首先扭各種場圖,然後表演「過仙橋」、「跳桌子」、「跳雙凳」、「大劈叉」等各種難度大的動作。

垣曲縣境內的胡村一帶,高蹺主要是表演特技。這裡的高蹺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動作,而且還有抬二節、抬三節、坐抬、立抬、組合抬等高難度抬法,並能構成「馬拉車」、「過天橋」的造型。這個縣的高蹺,難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絳縣境內的柏壁村和交口縣的雙池鎮的「撲蝴蝶」,是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度動作的高蹺節目。這個節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飾演旦角,挑著蝴蝶前行,男青年飾演小生,持扇撲蝶,小丑搖動撥浪鼓嬉戲追逐,甚為活潑、生動,趣味性很濃。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鷂子翻身」、「越頭跳」、「後滾翻」、「單腿跳」等技巧動作。

稷山縣和右玉縣的「走獸高蹺」,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高蹺表演者腳綁木蹺,腰縛獸皮,前系獸頭,上身扮演與之相應的人物,組成一組造型,在樂曲鑼鼓聲中邊舞邊前進。

夏縣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隻蹺,四人共綁五隻蹺的「連腿高蹺」,進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難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縣境內的高蹺,邊扭秧歌步,邊變換隊形,然後進行評說和演唱,叫做「高蹺秧歌」。在隰縣的幹家莊,還有在蹺腿銜接處拴上個小鈴擋的「響鈴高蹺」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內,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曆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10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每到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

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為北京的人們所喜愛。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

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在過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

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

高蹺的佇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採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採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閒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京城各處遊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

踩高蹺是什麼節日。

11樓:tespc錢哲

您好,踩高蹺屬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的一種,在元旦、春節、元宵節等等中國傳統民俗節日都會出現,希望對你有幫助。

12樓:桂美人士

元旦(新年)、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傳統民俗節日!

什麼是踩高蹺?

13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於生活,高蹺最早是一種生活用具,後來逐漸變成民俗文化。所以,一切關於高蹺起源的民俗文化或神話傳說都不靠譜。高蹺真正的起源是我們的祖先用來通過泥濘的道路的。

古時候沒有膠鞋,又沒有很好的路面。一下雨就道路泥濘,雨後還要曬一曬路面才能硬化,所以我們的祖先想出踩高蹺的辦法。後來隨著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提高,高蹺逐漸失去了實用性,只留在了民俗文化表演中。

捏麵人,踩高蹺等中華傳統手藝在消失,如何才能使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好想放假呀 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裡,老一輩的手藝大多數很難傳承下去。首先,時代的變更巨大,人們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更加追求速度與高效,方便與快捷,而傳統手藝的緩慢和限量生產在機械化批量生產的打擊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有少部分人,也就是老一輩的傳承人還在默默守護著傳統手藝的製作流程。其次,人們...

《紅海行動》為什麼要在春節上映,《紅海行動》在越南上映為什麼突然被叫停?

紅海行動 是由博納影業集團股份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等出品,林超賢執導,馮驥 陳珠珠 林明傑編劇,張譯 黃景瑜 海清 杜江 蔣璐霞等主演的動作片。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 蛟龍突擊隊 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 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

你在春節期間,經歷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麼呢?

最沒有年味的可能是我家。年三十中午了,也沒見誰想去準備年夜飯,菜也沒買,我說了一句 不如叫外賣算了 爸媽頓時熱情高漲。而可以送外賣的店屈指可數,最終在一間店叫了五個菜。七點多,外賣到了,外賣小哥一口外地口音,我爸問他 沒回家過年呀?他羞澀笑 家裡沒人了 於是我們留他和我們一起吃了年夜飯。吃飯前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