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歲朝都做什麼?古代過年都做什麼啊

時間 2025-05-02 04:10:11

1樓:網友

年假。古代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放假。唐代法律規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個節日都要放假七天。

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春節法定的休假天數依然是七天,另加元宵節放假三天。那些因為公務實在休息不了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的「加班補」,但也總會得到豐厚的賞賜。

祭灶。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準備過年的時候了,特別是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灶。乞求灶王爺「天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所用的糖瓜、芝麻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仿瞎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極其貧窮的古代,這是極好的美食。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說: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迎年。正月初一,要把祖宗牌位供在正廳,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墳祭祖的。春節早上,家家戶戶必放爆竹。

據說,放爆竹是為了驅鬼避邪。《清嘉錄》卷一雲:「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雲闢疫病,謂之『開門爆仗』。

拜年。帆旅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乙個紅備轎空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描寫了宋代拜年情形:

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家家飲宴,笑語喧譁。」

祭祀。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過年期間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新年發大財。

演春。在古代,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有點類似於國外的狂歡。而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

人們把這種活動稱其為「演春」。如今,各地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動,也正是「演春」的繼承和發展。

2樓:溫衣

1、掃塵 明 李士達 《歲朝圖》 2、門神 明 朱見深繪 《歲朝佳兆圖》 3、放爆竹 明孫薯 袁尚統 《歲朝圖》 4.拜年清 楊帆凱伏晉 《歲態攜朝圖》 更多歲朝活動,在匠郢藝術網解鎖。

你知道古人過春節時都要做些什麼嗎?

3樓:網友

嗯過年時有哪些讓你高興的事。

4樓:甜糖淺夏吖

暢飲屠蘇,更換桃符,開門迎日。

古代過年都做什麼啊

5樓:潘潘

古代過年具體不太清楚,但總歸應該是和現代人差不多的,畢竟我們現在的習俗都是繼承先輩們的。

除塵布新: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像我們老家,我們大概在過年前的臘月二十六左右就開始打掃房屋了,我們會全家人拿出所有工具裡裡外外的打掃,這意味著來年是個乾淨年也是為了自家整潔。

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我們會在大年三十當天傍晚就開始包餃子,全家人包好餃子後等餃子煮好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晚。

互贈賀卡: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

拜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在我們家這邊是分為自己寫和外出購買兩種的,一般自己寫詞會用一些吉祥話來期盼來年家庭美滿。

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6樓:地獄郵政

古代人過節也跟現代一樣在晚上慶祝,晚上不睡覺去守夜,吃餃子,湯圓,放鞭炮等。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7樓:網友

和現在差不多,餃子,湯圓,年糕,蒸饅頭,等等。

8樓:網友

跟現在差不多。早上早早打著燈籠百年,跪拜。

9樓:柯沛凝

古人過節時的現代一樣也是要在晚上的時候守夜、吃團圓飯……

古代繪畫中的《歲朝圖》:看古人如何過春節

10樓:匿名使用者

歲朝圖》中的春節習俗:門神、爆竹、宴飲與拜年。

古時的春節習俗在先秦已出現萌芽,雖然當時是與立春節氣有關,但也是為了歡度新年而在新舊交替之際進行的。此時期的禮俗包括儺祭、立桃人、掃塵、宴會、祭祀祖先等。漢魏時期是春節習俗的定型期,相關慶賀活動有除夕驅儺、正旦朝會、立神荼鬱壘、放爆竹以及聚宴飲酒等。

到唐宋時期,春節習俗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儺祭活動的民俗性與娛樂性增強,另外還要守歲、立門神、掛年畫、帖春聯。而拜年的習俗在此時也趨於完善,不僅有尊卑長幼之分,還要互送節物。在宮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時接受百官的祝禱,**之間社交性的拜年出現了以「名刺」代賀的情況,很多官宦之家並不親自登門拜年。

此後,明清之際的春節習俗也基本沿襲了唐宋時期的舊俗。從春節習俗的演變過程來看,其宗教功能逐漸弱化而娛樂性逐漸增強,人們在力圖營造歡慶氛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古代人大年初一都幹什麼?

11樓:藍芽暖月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中國春節主要習俗:

祭社(臘月廿三) 掃塵(廿三到除夕) 春聯(三十) 年畫(三十) 年夜飯(除夕夜) 守歲(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祭祖 拜年 壓歲錢(正月初一) 回孃家(初。

一、初二) 接財神(正月初五)……

古人怎樣過年

12樓:泠靈兒兒

應該比現在更加豐富吧!城裡的就逛夜街看煙花,村裡就串門放鞭炮等。

13樓:憶犖

和現在差不多,也有守歲,串門兒,放炮竹等。

在古代年齡是怎麼表示的?順序是什麼?

14樓:惜惜玖

常見古代年齡稱謂說明: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及笄:指女子15歲。

舞象:男15歲-20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而立:指30歲。

不惑:指40歲。

艾:指50歲。

花甲(耳順):指60歲。

古稀:指70歲。

耄耋:指80歲老人。

鮐背:指90老人。

期頤:指百歲。

古代後宮妃嬪無聊的時候都做什麼來打發時間

靜靜 一 古代的女人們一進入了這皇宮大院就開啟了無聊勾心鬥角的後宮生活。作為一國之君每天肯定是不能跟他們待在一起,所以他們在無聊的時候就會和太監宮女們聊聊天,又或者是想著法再算計別人。二 後宮的嬪妃們生活的,大多都是無聊的。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他們有感情不是木頭,作為後宮嬪妃的他們,為了爭寵,個個都會...

IT外包是什麼意思?都做什麼啊,IT外包是什麼意思

我的第七街 it外包,通常指一個企業 準確地說,應該叫組織 聘用外部的專業服務 商,利用它的專業技術和服務資源,為本企業提供it系統的開發 維護和支援服務。我們國內有時也把它稱之為it資源外包。從利用方式來說,可以是部分業務的外包 比如說使用外部公司的一些技術人員等 也可以是整體外包。從外包內容分類...

為什麼古代人有通房丫頭呢?日常都做什麼呢?

古代把女人分為三六九等。最高等級是後,也就是皇后,最低的就是婢女,也就是最低等級的女傭。而通房丫頭應屬不幹粗活 重活的最低等級。一般來說,通房丫頭一般都只幹些勞動強度較輕的家務活,比如做些類似端茶送水 穿衣 脫帽的活兒,主人有特殊要求也必須滿足。也就是說,當主人有性要求時也必須滿足主人。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