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過春節習俗,春節習俗有哪些?(福建常見的)

時間 2021-05-04 22:03:45

1樓:時間被盜

各個地區的春節大多有相同,一般一些習俗是所有地區都會有的。春節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傳統節日,大多數都會過的習俗如下: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漳州當地的春節習俗:早餐閩南人一般不煮新飯,而吃除夕的「餘飯」,討個吉利,祈望來年「有餘」。漳州人則吃「甜面線」,俗叫「長壽麵」,以喻長壽。

2樓:靜靜的天空飄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春節習俗有哪些?(福建常見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要寫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要常見的,比如做紅團之類的……

靠,這麼多灌水的,本少爺都檢舉了……哈哈,誰再無聊的來

過春節的民間習俗有什麼?

4樓:大圓餅子臉

1、掃塵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6230

5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正月bai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du)年,俗稱「過年zhi」.這是我dao國民間最隆回重,最熱鬧的一個答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

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風俗 放爆竹 春節舞龍 踩高蹺 包餃子 壓歲錢 接送財神 放風箏 春節守歲 盪鞦韆 吃年糕 捏生肖 倒貼福字

6樓:手機使用者

農曆bai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du(農曆)年,俗稱「過zhi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

dao,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回傳統節答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

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

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風俗 放爆竹 春節舞龍 踩高蹺 包餃子 壓歲錢 接送財神 放風箏 春節守歲 盪鞦韆 吃年糕 捏生肖 倒貼福字

7樓:匿名使用者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內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容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8樓:毛毛雯雯佳佳

1、掃塵

bai「臘月二十四,撣du

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zhi》記載,我國在堯dao舜時代就有春版節掃塵的風俗。按權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9樓:弭基皋依雲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風俗不太一樣,但是最基本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正月初一拜年」的風俗基本上相同。

侗族的春節習俗

10樓:王加二啊

殺年豬、打餈粑、做泡茶、打豆腐、撿柴喜

殺年豬:一到臘月時分,可見侗寨天天有磨刀宰豬的情景。一般來說,殺年豬要和村寨的家家戶戶商量,因為屠夫有限,必須排日子。

「殺年豬」時會請一些親朋好友來吃一頓,俗稱「吃泡湯」,並送1-3斤豬肉給他們,讓大家分享盛年喜悅,同時醃製臘肉等多種年貨。

打餈粑:餈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圓形年糕。不論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會 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乾後放至臘月以備打餈粑用。

人們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頭做成的「碓錘」揉打成糊狀,往往還新增一些山野菜,擰成圓陀壓扁,染上松柏枝葉花紋,塗上蜂蠟,製作成圓形餈粑,寓意家人年年團圓,風乾後用水缸裝滿涼井水存放,以備新年食用。

做泡茶:侗族喜在豐收後將各種農產品製成乾貨,最突出的是將各種菜果做成蜜餞,靖州侗族的蜜餞有十樣之多,叫做「十樣餞」,有冬瓜蜜餞、南瓜蜜餞、柚子蜜餞、番茄蜜餞等。他們還將糯稻米蒸熟染上紅黃綠顏色晒乾,春節前用油炸熟,這就是泡茶

打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種黃豆等各種豆類的習慣,春節則豆腐成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塊,可放十天半月,為正月備下營養方便的菜餚。

撿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門撿一小捆柴禾進家門。

湘西發音是柴、財不分的。撿柴就是撿財。撿柴喜就是撿財息。開財門後,會裝香,燒紙,點青油燈,敬茶,寓意把財神迎到神龕上敬奉,希望財神永駐在自己家裡。

梅州的春節習俗

11樓:匿名使用者

#過年那些事兒#春節習俗民風

12樓:匿名使用者

套路太深節日快樂了來了v5可口可樂tcl儘快解決來啊啦

13樓:匿名使用者

了428811885318

我國各地春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14樓:賈堯堯堯堯

山東地區大部分人會在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

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

15樓:唧唧歪歪命該在

三十傍晚上墳祭祖,晚上吃水餃,初一凌晨拜年

1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過年是中國最大的日子

17樓:匿名使用者

人人來說卷子沒事就是二孃

各地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特色

18樓:靳勞卞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色。

以下舉例幾個:

1、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2、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3、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緻方式。

4、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5、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6、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7、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

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裡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